我構擬的中古漢語有何處需要改進?

時間 2021-05-30 10:31:49

1樓:「已登出」

我要幫欒末學說幾句話了。

怹欒再不堪,好歹是承認中古漢語不等同於現代任何一處的漢語的,只不過把所有怹不喜歡的演變都歸咎於外族影響。

就憑這一點,怹已經是知乎民科中的佼佼者了,矮子裡拔高個的話,怹是民科中的高個兒。

2樓:

就事論事,您因為北吳有匣母脫落,然後把匣母擬作零聲母。

由於自己母語洪巢片分不清n/l就把泥/娘母擬作[l]

您看到宗族勢力強大的閩南漳泉地區的文讀和您的第二故鄉合肥把疑母讀[g],但是其它鼻音不順帶變一下嗎?

又因為您誓言成為當代朱舜水,已經在昨天跑路日本,所以把來母擬作ら行的

但是日母讀我就看不懂了,可能靈感來自莆田仙遊?

韻母懷疑是潮汕十五音魔改的,聲調的話格局看是粵語的,不過我查遍了音檔也沒發現類似的調值,可能是您顱內片的粵語罷。

最後送您一句欒話:

gua tshunn vi kian ko yu u tshu ho gan mo thi tsi in!

利益相關:

北方漢人,普通話母語者,Y染色體單倍群J-M172,總之您該對我恨之入骨就對了。

3樓:Wittaner

這是一種漢語藝術語而已了,跟lingua franca nova,interlingua,Folkspraak這些差不多。

4樓:la Karpo

其實有一點還是可喜可賀的,

欒大爺再怎麼,也是認識一點國際音標的,雖然舌葉捲舌傻傻分不清,但還是認識一點的,五度標音法起碼會用,這很令人欣喜。

不像我j神…知徹澄娘dr tr tr nr

5樓:稽古明今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三十六字母綜合了南北音聲母音素,但主要參照是南音,可能不適合作為漢字造字時的對應音素(所謂上古音)。

查歷史,華夏南北分界線是秦嶺和淮河,雖然漢字創制地區在開封鄭州一帶的中原核心地帶,但以南北朝之後製作《切韻》的高士們來看,已經屬於北方了。而您的方法看來是想同《切韻》那樣的「通南北」,但是有兩個大問題:第一,您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北方方言,實際上是丟掉了漢字/漢語通語發音中最主體和最關鍵的部分。

其次,你參考了大量的南方方言,您選的最北的方言--淮方言往往也被視作偏南方的,這樣會把很多南音口音、音素帶入您製作的漢字音系、音素中去,實際上和上古音是有差異的。

其次,「古無舌上音」只是錢大昕的錯誤論斷,事實上,上古既有舌上音又有舌音,即便某乙個朝代普遍將舌上音念成舌音或者倒過來,並不代表這個朝代的前後沒有人能念得準,更不代表造字時沒有這些音。

個人意見,您的音系擬構不理想,要做的修改很多。事實上,歷史上對漢字音系的認識到宋才成熟,如邵雍的《聲音唱和圖》,而之前的一些韻圖,如《韻鏡》等,都有很多的錯誤。後來者,包括清朝很多學者的認識,錯誤的也不少,如果不能很好的識別,會對我們產生不小的誤導。

上古漢語是怎麼過渡成為中古漢語的?

明朝的口音類似於現在南方一些方言,那麼清朝的口音,也就是大致的北京口音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中中國人學英語有中國口音,日本人學英語有日本口音,所以可能北京話就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普通人自然會學習統治階級的口音,所以整體口音慢慢就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覺得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統治階級所說的帶有...

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的演變有哪些能讓外行和初學者匪夷所思的地方?

般若波羅蜜多 上古的復子音聲母中的或者 r 應該是有的 我甚至認為存在著 和 r 的對立 相信直至南北朝甚至隋唐時期仍然保留在閩語中。這個 後來在閩南話中變成了 介音,至今仍然保留在南音 南曲 的唱腔中。如 八 雞 街 底 先 間 等。這個 介音在現代閩南話口語中只保留在極少數方言點中,而在漳州和泉...

中古漢語的聲調是如何從上古漢語演變成的?

小雲哥哥 我覺得很多梁朝人不知道四聲是什麼其實很正常。現在全國的人,除了知道普通話的四聲是啥,很少人知道自己方言有多少個聲調的吧。所以當時聲調可能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很少人總結,所以不知四聲。如同 貢顥 所說,一般認為上古漢語的喉塞音韻尾 變為上聲,而 s韻尾變為去聲。提出韻尾變成聲調的人,是法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