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十六攝的蟹攝為什麼有那麼多韻?

時間 2021-06-02 08:05:28

1樓:李溯本 Unancha

按李溯本的擬音,《廣韻》中後來被歸到蟹攝的韻系有:

泰 as

廢 jas(as)

夬 as

佳 aj

皆 ej

祭A jes

祭B jes

齊 ej

咍 j → aj

灰 wj → waj

次入韻韻尾的後世演變:sj

於是這兩種韻尾變成了一樣的,就都被歸進同乙個攝了!

了解德語或葡萄牙語的話就知道,s 在韻尾的位置上很容易變成的音, 跟接近,而廣韻音系的聲母中又只有沒有 ,變成更穩定,而就又跟 j 很接近了……這種模型應該很方便解釋 s 韻尾為什麼能變成 j 吧!另外我強烈反對在次入韻變成 j 韻尾以後,仍試圖完全區分次入韻和原蟹攝的擬音方案~~

2樓:

時人覺得可以通押,所以將他們歸為乙個韻攝。

現在一一予以分析,採李方桂系統。

齊韻:脂部四等、支部四等、祭部四等

佳韵:支部二等

皆韻:脂部二等、微部二等、之部二等

灰韻:之部一等合口及唇音字、微部一等合口及唇音字咍韻:之部一等開口字、微部一等開口字[1]祭韻:祭部三等

泰韻:祭部一等

廢韻:祭部三等唇音與一部分合口字(與元韻同)夬韻:祭部二等、與祭部四等同母音的祭部二等字[2]補充:

⑴祭部祭泰夬廢(乃至脂微部)以及上述各韻的去聲韻古音(泛指切韻以前的音系)各可以分為二部分,為陰聲去聲、入聲去聲。陰聲去聲憑藏緬語證據又可以分為兩部,記作 *-l 與 *-j,與跟鼻音諧聲的 *-r 對立(Hill 2014,不同系統請自行轉換表記)。入聲去聲各也可以分為二部,為與舌音諧聲的去聲、與唇音諧聲的去聲。

3樓:jointer

把蟹攝字的韻母反切一下可以看出它們的韻尾都是[e]齊徂兮切徂7兮5均6ye(邪)

佳古膎切古7膎5均6ye

皆古諧切古7諧5均6ye

灰呼恢切呼7恢7均7re(日)

咍呼來切呼7來7均7re

祭子例切呼7例5均6ye

泰他蓋切他3蓋4均7re

廢方肺切方3肺2均6ye

用夬的反切說明一下方法。

夬古邁切從七音圖上看,古是7,邁是唇音2,中間夾的是1,影曉匣喻(jqxü),古在gkh中排位1,所以聲母取jqx中的j,j,加上古的韻母u和邁的韻母e,jue,音同決。

4樓:熱羅尼莫

蟹攝的韻(除了部分學者的佳韵)顯然韻尾相同,都是i韻尾。這個顯然有多顯然呢,就是自從20世紀初高本漢對中古漢語進行擬音以來,沒有哪乙個嚴肅的音韻學家不把蟹攝擬為-i韻尾的,不分時間不分國別不分師承,乙個都沒有。

5樓:大熊哥哥

「顯然韻尾不同」

你的智商高到你的顯然能超越全人類(不包括你)的智慧型

還有,廣韻中,並沒有劃分十六攝,僅僅是關係近的韻排布順序上相連而已。是後人寫的韻鏡將韻歸納為十六攝

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的演變有哪些能讓外行和初學者匪夷所思的地方?

般若波羅蜜多 上古的復子音聲母中的或者 r 應該是有的 我甚至認為存在著 和 r 的對立 相信直至南北朝甚至隋唐時期仍然保留在閩語中。這個 後來在閩南話中變成了 介音,至今仍然保留在南音 南曲 的唱腔中。如 八 雞 街 底 先 間 等。這個 介音在現代閩南話口語中只保留在極少數方言點中,而在漳州和泉...

我構擬的中古漢語有何處需要改進?

已登出 我要幫欒末學說幾句話了。怹欒再不堪,好歹是承認中古漢語不等同於現代任何一處的漢語的,只不過把所有怹不喜歡的演變都歸咎於外族影響。就憑這一點,怹已經是知乎民科中的佼佼者了,矮子裡拔高個的話,怹是民科中的高個兒。 就事論事,您因為北吳有匣母脫落,然後把匣母擬作零聲母。由於自己母語洪巢片分不清n ...

從中古漢語到現代各方言中鼻音聲母的演變有何規律?

0.鼻音 福州 麻馬ma 梅尾mui 門問muo A.通音化 河南洛陽 尾味vi 文問v 網望va A 通音化 清化 湖南衡陽 微味fei 文問fn 亡望fan B.塞化 福建泉州 無帽bo 迷馬be 忙望ba 廣東台山 麻馬ba 眉bei 文問bun 望b B 塞化 清化 福建莆田 磨帽po 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