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二等介音的演化路線是什麼樣的?

時間 2021-06-03 23:13:34

1樓:神晶

目前個人青睞乙個比較「激進」的方案,即假設從切韻到唐代的二等一直是卷/翹舌的。這樣單純用乙個上古漢語 *-r- 的產物就能同時解釋EMC的「二等」和「重紐三等」、LMC的二等、LMC莊三化二、LMC以降的見組二等介音等,看起來是個比較誘人的方案。

2樓:李溯本 Unancha

第一步:1 r 3 4(上古,r 讀為大舌彈音,不是顫音也不是拍音)

第二步:1 3 4(經典中古,便於學習的記法)

第三步:1 0 3 4(無韻頭,韻腹母音帶兒化)

第四步:1 0 4(韻腹統一變成類似或 a、 等的母音)

第五步:1 j a 4(喉牙音的一部分二等字, 裂化成 ja,出現 j 韻頭)

「1」表示聲母,「2」表示韻頭,「3」表示韻腹,「4」表示韻尾,大家應該已經看出來了吧!

第三步構擬成「兒化」至少可以有效地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域外方音為什麼幾乎從來都沒把二等字記錄為有介音的形式,兒化音肯定比更難聽辨吧,即使聽出來了,相關的外語中也沒辦法表現;

二是二等字的韻腹為什麼主流是全都演變為低母音(或偏前),因為母音兒化的首選位置就是小言前兒嘛~~

中古漢語三等介音是如何產生的?

東國小女孩 就官話而言,官話的前身在整個中古階段很可能都沒有介音。三等發展到宋代 推斷為10世紀開封方言 基本就是兩種情況 較高的那一組韻腹變成 較低的那一組韻腹變成 e與 相應的四等是 i,與 e相應的四等是 ie例如 這個擬音是對所有全濁上變去的北方方言的共同祖語的構擬 較低的一組 建 三等 k...

上古漢語是怎麼過渡成為中古漢語的?

明朝的口音類似於現在南方一些方言,那麼清朝的口音,也就是大致的北京口音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中中國人學英語有中國口音,日本人學英語有日本口音,所以可能北京話就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普通人自然會學習統治階級的口音,所以整體口音慢慢就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覺得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統治階級所說的帶有...

上古漢語的介音系統是怎樣的?

上古音的介音系統,在擬音層面,有三種探討的途徑。以中古音為基礎,用內部構擬法回推 參考親屬語言的同源詞以及音系 利用對音等資料,直接研究音值 j r 現在各家所採用的 r 介音大體上是承襲 Yakhontov 的 l介音而來的。他注意到二等字常與來母諧聲,來母又少有二等字。當時來母擬音以 l 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