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中,陽調是指濁聲母的的四聲嗎?如果是,那麼聲母怎麼會有聲調呢(韻母才有)?

時間 2021-06-02 16:01:25

1樓:

「陽」調這個術語就是用來指稱從古濁(voiced)聲母來的一種調類。

「陽」調多是位於低調域,是與濁聲母有關的。但是也不全是,像天津話陰平是低的,陽平是高的。這也是用「陰陽」而不用「上下」的乙個原因。

「陽」調是從古濁聲母字的一類調,而這一類字現在是否還是讀濁聲母卻是不一定。吳語就還讀濁聲(嚴格說是清聲母帶乙個舌根濁擦音)。

這大概是反映了乙個濁聲清化的大趨勢。

就是說,中古聲調不分陰陽,全靠聲母的清濁來區分。後來濁聲母趨於清化了,那麼靠清濁區分就不管用了。於是濁聲母字為了與清聲母字區分,在聲調上與之相異,這樣就把原來的乙個聲調分成了陰陽兩個聲調。

聲調是一種以音高的相對變化區別意義的音位。它大約是以乙個音節為單位的。

聲母和韻母固然有音高,但是不成音節的話,相對關係不好確定。

所謂韻母的聲調實際上是零聲元音節的聲調,比如「矮」。

在成音節(syllabic)子音的情況下,也是可以有聲調的,比如粵語的否定詞「唔」。

2樓:Serpens

中古後期平上去入四聲根據聲母清濁不同而分陰陽,其中聲母為濁音的整個音節讀為陽調,並不是說陽調體現在聲母上,只是聲母清濁決定了聲調陰陽的歸屬。。

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的演變有哪些能讓外行和初學者匪夷所思的地方?

般若波羅蜜多 上古的復子音聲母中的或者 r 應該是有的 我甚至認為存在著 和 r 的對立 相信直至南北朝甚至隋唐時期仍然保留在閩語中。這個 後來在閩南話中變成了 介音,至今仍然保留在南音 南曲 的唱腔中。如 八 雞 街 底 先 間 等。這個 介音在現代閩南話口語中只保留在極少數方言點中,而在漳州和泉...

上古漢語是怎麼過渡成為中古漢語的?

明朝的口音類似於現在南方一些方言,那麼清朝的口音,也就是大致的北京口音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中中國人學英語有中國口音,日本人學英語有日本口音,所以可能北京話就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普通人自然會學習統治階級的口音,所以整體口音慢慢就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覺得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統治階級所說的帶有...

中古漢語的聲調是如何從上古漢語演變成的?

小雲哥哥 我覺得很多梁朝人不知道四聲是什麼其實很正常。現在全國的人,除了知道普通話的四聲是啥,很少人知道自己方言有多少個聲調的吧。所以當時聲調可能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很少人總結,所以不知四聲。如同 貢顥 所說,一般認為上古漢語的喉塞音韻尾 變為上聲,而 s韻尾變為去聲。提出韻尾變成聲調的人,是法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