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的輕唇化是先塞擦化還是先唇齒化?

時間 2021-06-01 00:52:59

1樓:UntPhesoca

我把我這個回答翻譯成一下人話,用來自問自答吧:

如果將早期中古漢語的三等 C 類介音寫作 [w],那麼中古漢語的輕唇化不應該是

1:pw > p > pf > f,

而應該是

2:pw > p > pf > f

或3a:p > p > pf > pf > f

3b:p > p > pf > f > f

3c:p > p > > f > f

(p 在 w 前唇化成 p)。

歷程 1 的證據一般是陝、晉、魯一帶的

4:tw > ? > pf,

但這一歷程的普適性十分值得懷疑,尤其是它能否被移植為歷程 1,因為歷程 1 是雙唇爆發音,歷程 4 是齦後塞擦音,它們調音部位和調音方式均不同。調音部位方面,中古漢語舌冠聲母三等 C 類不分開合口,官話方言眾所周知唇音也不分開合口,是死無對證了;但調音方式方面,假如我們接受

4a:tw > t > tf > pf

這樣的歷程的話,就不得不認為這個唇齒化需要(塞)擦音作為條件了。

歷程 2 是常見的(以至於經常被無視了的)塞音加同部位高母音時塞擦化。例子如膠東團音讀硬顎音的方言的 cj 有 cj 的變體,又如發生了 i > 的方言常會繼續發生 (ti >) t > ts,再如北京話「波、歌」有些人有 puo、k 的變體(po > puo > puo),還如英語「good」有 ɡd 的變體。【注:

除了北京話這個是我個人聽到外,其他 3 個變體均有文獻支援。】

歷程 3 是圓唇狀態下雙唇難以閉合導致的唇化雙唇爆發音弱化(成為塞擦音),它和顎化齦爆發音的弱化(如英語 tj > t、日語 t > t)是對稱的。閩語發生的

5:pu- > ? > pfu- > pf-

就我僅接觸過的一例來看,發生的不是歷程 1 或 2,因為這個 -u- 既不展(否定了歷程 1)又不緊(否定了歷程 2),應當認為是

5a:p > p > pf > pf,

也就是和歷程 3a 一樣。

很多方言中發生的「hu-、f-」合流想必不少也是歷程 3 的模式:

6:h /f f。

用一句話說就是:即使塞擦化和唇齒化同時發生,也不可能是先變唇齒化再塞擦化!——歷程 1 大概也必須要有塞擦音的環境;歷程 2、3 的唇齒化不知道在哪一步發生,但不能早於塞擦化。

(這個一句話的句式是仿照 unt:北京話即使 in、ian 合併,也不可能前後鼻音先合併!)

順帶推銷:唇化、雙唇化和唇齒化【來國際音標花園散步吧!3】

2樓:李溯本 Unancha

唇音是為數不多的既可以發純塞音也可以發塞擦音的部位,但 p 作為音位還是很罕見,而唇齒音應該只能發塞擦音吧?輕唇化的過程大概就是 pju(pu)→ pfju → pfu → fu 這麼簡單,頂音加 w 變唇齒音很常見,不知道唇音加 j 還能不能找到別的現實依據了,我覺著 pfju 的發音也挺順嘴的!

歷史上的宦官專權大家都忘了嗎,就由著它在語言學界再一次發生?真可笑,都新中國這麼多年了,怎麼還能出現太監這種扭曲畸形的東西……

我也不是完全不信 p 變成 pf 的說法,這樣好像確實比 pj 順嘴,不過 pu 和 pu(pwu)對立還是挺難聽辨的吧,就算和 u 對立也是很罕見的,要麼是和一陰一陽,要麼這種正處在從 y 到 u 的變化過程中!「荸薺」的正字是「鳧茈」,你沒考慮過「鳧」為什麼能變成「荸」的音?其實本來「茈」乙個字就可以指荸薺了吧,而「茨」是指茨菇,它們古代的讀音也是不一樣的~~

3樓:暮無井見鈴

我構擬的演變流程是先唇齒化。這樣比較容易解釋「三十字母」,以及粵語的明母字聲母保持 m 而韻母按輕唇化的方式演變的現象。

唇音後的非前三等介音演變方式是 u -> -> ,最後這步大概在 700 年前後。聲母和韻腹隨即受到這種介音的影響。但可能有相當一段時間內聲母都未塞擦化,從而到守溫的時代(大概在十世紀上半葉)還有地方能把輕唇聲母和重唇聲母當成一類。

上古漢語是怎麼過渡成為中古漢語的?

明朝的口音類似於現在南方一些方言,那麼清朝的口音,也就是大致的北京口音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中中國人學英語有中國口音,日本人學英語有日本口音,所以可能北京話就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普通人自然會學習統治階級的口音,所以整體口音慢慢就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覺得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統治階級所說的帶有...

中古漢語的聲調是如何從上古漢語演變成的?

小雲哥哥 我覺得很多梁朝人不知道四聲是什麼其實很正常。現在全國的人,除了知道普通話的四聲是啥,很少人知道自己方言有多少個聲調的吧。所以當時聲調可能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很少人總結,所以不知四聲。如同 貢顥 所說,一般認為上古漢語的喉塞音韻尾 變為上聲,而 s韻尾變為去聲。提出韻尾變成聲調的人,是法國語言...

中古漢語三等介音是如何產生的?

東國小女孩 就官話而言,官話的前身在整個中古階段很可能都沒有介音。三等發展到宋代 推斷為10世紀開封方言 基本就是兩種情況 較高的那一組韻腹變成 較低的那一組韻腹變成 e與 相應的四等是 i,與 e相應的四等是 ie例如 這個擬音是對所有全濁上變去的北方方言的共同祖語的構擬 較低的一組 建 三等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