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朝方孝孺

時間 2021-05-29 23:33:27

1樓:瘋狂紳士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朝台州寧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明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被蜀獻王朱椿(朱元璋的第十一子)特聘為世子之師,並為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為「方正學」。

方孝孺被人所熟知是被誅滅十族。

至於如何評價方孝孺,有兩個的人的評價很有意思。

方孝孺的評價極高,主要說他是忠誠。但方孝孺的真實才能究竟如何?朱元璋看得很清楚。

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舉止就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乙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

朱元璋兩次召見方孝孺,為何兩次都不用呢?

這是因為朱元璋看透了方孝孺這人,是個忠臣,但卻並不是能臣,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超脫現實的理想,如果真的讓方孝孺主政的話,那是國家的災難。

方孝孺寫過一篇深慮論。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週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後,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

而其亡也,蓋出於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製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謀子也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

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

然後陳伯達推薦給教員。

教員的評價是:「他自己的命運怎麼樣?他自己的命運都慮不到,還談什麼深慮?

2樓:江東子弟

效忠建文的都是奇芭。 大家一起出來提著腦袋創業,多少次都要幹翻對手了,就因這傢伙是建文的叔叔次次都放人了事。好傢伙,只准朱老四殺咱,咱不能殺老四,那創業還有不敗的麼?

所以說孝忠建文的都奇芭。方至死都不醒悟,太蠢。

為啥大家覺得跟著劉季有奔頭? 因為亭長把弟兄們的命看得比老子兒子的命都重要啊。

伍子胥真豪傑也!!!

至於屠方十族,這倒不能怪方,只能怪朱四太殘暴。

有些人的三觀讓人徹底服了。 南京的事,不去指責日本鬼子太殘暴,反倒指示中中國人堅決抗日,讓人太服了。

3樓:貓貓雨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方孝孺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轟轟烈烈的「誅十族」(當然,這個是祝枝山自己口花花吹出來的),給人的印象,無非是兩種:乙個印象是他忠烈,乙個印象是他迂腐。

但是,即使朱老四洗乾淨脖子等死,方孝孺和黃子澄齊泰之輩真的就可以輔助建文帝建立乙個大好江山嗎?

在政治方面,首先,方孝孺是支援削藩的,而且是大力的支援。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朱允炆碰到大事,必然會讓方孝孺加以參謀,這個是有記載的。而在朱元璋過世不久,說不定還沒爛完的時候,就開始大力推動削藩,即使方孝孺沒有明確的主張,但是如此激進的手段得以通過,方孝孺必然是在其中起了大作用——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方孝孺的政治大局觀並不如他的錦繡文章一樣出色,雖然在歷史上,削藩是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後必然要經歷的,但是大明建立不久,北部的韃靼瓦剌還在虎視眈眈,朵顏三衛也不老實,而徐達藍玉之類的老將已經大多凋零,徐輝祖,徐增壽這樣的新一代將領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燕王,寧王,湘王這樣文治武功都有所建樹的藩王對於國家來說,還有很大的利用空間。

就算是要削藩,也完全沒有必要把藩王往死裡逼,這麼做,最後不但會讓朝廷損失一批從戰場歷練出來的將領,也會逼迫藩王造反,白白內耗。

然後,方孝孺的軍事才能又如何呢?

也是一塌糊塗,畢竟你不能指望乙個刀兵都沒怎麼見過的大儒去參謀百萬大軍,這方面他連趙括也不如,好歹趙括也有個虎父,也是耳濡目染有點能力的。耿炳文初戰失利之後,黃子澄保舉李景隆為帥,而齊泰極力反對但是最後朱允炆依然決定讓小李同志出馬——按理說兩者的受寵程度相差無幾,建文帝不該如此堅決的決定,那麼誰最後默許了朱老四的好同志李景隆出馬的呢?不必多說。

更可笑的是明明李景隆已經多次戰敗,但是戰報上卻把鍋一股腦的甩到了「大風」上,每次兩軍對陣的時候,好像老天爺就認準了小李同志刮大風,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謊報軍情,但是為何朱允炆沒有及時撤回李景隆?為何「天降大風」這種扯蛋一樣的軍報可以蒙混過關?

最後,方孝孺身為臣子的本分又盡的如何呢?

也不咋樣。方孝孺本人言必稱三代這個我們都知道,在他眼裡,只有以前的才是好的,在擔任朱允炆的講師的時候,成天和朱允炆搗鼓著怎麼復古(這裡要提一句,雖然方孝孺是浙東文人復古之中「比較通達」的,但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之中是一點都看不出來,他的靈活復古僅限於文學,詳見《時習齋詩集序》),大力鼓勵建文帝實施改革,提公升文臣的地位。拜託,朱老四都殺到家門口了還惦記著文臣的一畝三分地呢?

更不要提各種更改文官名字,更改地名,乃至主張「井田制」的種種迷幻操作。

身為乙個臣子,沒有大局觀,沒有軍事才能,政治才能也乏善可陳,搞得大明朝上下的軍爺乙個個怒火中燒,逼反藩王,居然只是為了自己腦海中那「托古改制」的個人幻想,將山河社稷當成自己實現個人幻想的掌中玩物,為明代中後期文官亂政開了乙個極壞的先例,無論是在任何乙個朝代,這種臣子都不是乙個有才幹的皇帝所能容納的。至於滅族也不投降這種事情也能名傳千古,那我只能說,乙個用自己的親人的生命來成就自己英名的人,已經完全喪失了為人的底線。這和後世抗日戰爭時期國破家亡不一樣,朱老四和他侄子再怎麼打也是人家皇帝的家事,試想,如果朱老四失敗了,朱玉他們也被滅族了,那麼朱玉會有什麼「英名」嗎?

當然不會,畢竟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也是由後人評說。

4樓:

先放上結論。

方孝孺是乙個為生民立命的、純粹的、被嚴重低估和曲解了的思想家。

其實,這個問題歷來就很有爭議。

明朝人視他為「程朱再世」、士林楷模,氣節的代表。而到清朝乃至現代,在不少人眼裡,他卻成了「迂腐」 和「沽名釣譽」的代名詞。

所以,在評價方孝孺之前,有必要先捋清楚關於方孝孺的一些事實。

對他的抨擊主要是說他 「自私、沽名釣譽」以及迂腐。

前面這一種評價,主要是說他作死挑釁朱棣「滅我十族又何妨」 ,甚至當親人乙個接乙個在他面前被殺死時,他依然面不改色,不為所動。

但其實這些橋段在正德以前的史書中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後來部分文人加工出來的。早期的史料裡只提到了他不肯起草詔書,於是被族誅。(立齋閒錄、天順日錄、革除遺事)

所以,自私也好、沽名釣譽也好,都是不存在的。方孝孺對於被族誅這件事,大概率根本沒有選擇權!

至於說他迂腐。你要完全站在今天的角度,你倒也可以這麼看。但如果放到明初那時候,他根本算不得迂腐。從他留下來的文字來看,他甚至是個非常懂得變通的人。(待填坑)

5樓:

讀到方孝孺的死亡,我感到的是殘忍

我並不覺得永樂偉大,也不會對明朝滅亡感到惋惜

也許我永遠都無法淡然的看待乙個皇帝對另乙個人如此巨大的損害,尤其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刻骨的仇恨。如果我是方孝孺,我希望做出和他一樣的選擇

6樓:廢墟之上

我一直都很疑惑,方孝孺這麼乙個風趣幽默、思想開明的人,是怎麼被後世的人搞成一副嚴肅古板的腐儒形象的。

比如方孝孺「三對」中的《蚊對》,主角在山上歇涼,半夜被蚊子咬得滿頭包,於是向書童吐槽,要是這世上沒有蚊子該多好,老天生這東西不是害人嗎。結果書童說,你覺得蚊子煩,人家還覺得你煩呢,再說人從天地萬物中索取那麼多,又何曾關心萬物呢?現在你被蚊子咬了就大呼小叫,要求天罰,但是人類幹了這麼多壞事,要罰也先罰人啊。

人不但欺負其他物種,連自己的同類也極盡壓榨,這時候怎麼不見你去喊老天爺了呢?

童子聞之,啞而笑曰:

「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載之間,二氣絪縕,賦形受質,人物是分。大之為犀象,怪之為蛟龍,暴之為虎豹,馴之為麋鹿與庸狨,羽毛而為禽為獸,裸身而為人為蟲,莫不皆有所養。

雖鉅細修短之不同,然寓形於其中則一也。

「自我而觀之,則人貴而物賤,自天地而觀之,果孰貴而孰賤耶?今人乃自貴其貴,號為長雄。水陸之物,有生之類,莫不高羅而卑網,山貢而海供,蛙黽莫逃其命,鴻雁莫匿其蹤,其食乎物者,可謂泰矣,而物獨不可食於人耶?

茲夕,蚊一舉喙,即號天而訴之;使物為人所食者,亦皆呼號告于天,則天之罰人,又當何如耶?

「且物之食於人,人之食於物,異類也,猶可言也。而蚊且猶畏謹恐懼,白晝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見,乘人之困怠,而後有求焉。今有同類者,啜慄而飲湯,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儀貌,無不同者。

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流離於道路,呼天之聲相接也,而且無恤之者。今子一為蚊所,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後身之道耶?」

很精彩的文字。儒道觀念的融合,催生了這種樸素的自然觀和人文觀,從蚊子引申到社會,也是很高明的手法。

又比如《鼻對》,和自己的鼻子對話,真不知道方孝孺是怎麼想到這點子的,可稱古典荒誕派。

於是罵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維鼻何司?別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為?(略)」

久之,鼻忽有聲,聲與口同。曰:「我受命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略)」

未完待續

如何評價明朝的方孝孺?

金鱗戲蘭池 方孝孺曾經寫過一篇 豫讓論 就是戰國初期那個為智伯報仇,留下 士為知己者死 的豫讓。他認為豫讓並非國士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 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方孝孺的意思很明確,豫讓被智伯重用,但是在智伯圍攻趙家的過程中,豫讓沒有提出任何有建設...

明朝文人們看到方孝孺,于謙,張居正的下場,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咖哩sei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則為河月,下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杯酒釋懷 再黑明,也不能洗白滿清。你如此孜孜不倦,發題問懟答者,只能說明你內心也認到識到滿清的不堪,只能拉別朝下水以證明滿清爛的合理。有必要?dog吃屍公尺,所以你也...

如何看待魏徵和方孝孺在相同問題上的不同選擇?

士為知己者死也。方孝孺有自己的操守和信仰,我很佩服。誅十族古未有之,我只能說朱棣在這件事上實在太殘暴。退一步講,朱棣有可能留方孝孺活口嗎?幾乎不可能,朱棣的名義可是 清君側 至於魏徵,確實有才,不是我們一般人能達到的水平。但不能忘了,如果李世民不聽他的,魏徵能有如此之地位嗎?可以參考解縉,解縉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