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們看到方孝孺,于謙,張居正的下場,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時間 2021-06-01 01:58:10

1樓:咖哩sei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則為河月,下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2樓:杯酒釋懷

再黑明,也不能洗白滿清。你如此孜孜不倦,發題問懟答者,只能說明你內心也認到識到滿清的不堪,只能拉別朝下水以證明滿清爛的合理。有必要?dog吃屍公尺,所以你也可以吃屍公尺了?

3樓:高山低谷有人煙

您是想說明朝文人從這三位名臣的下場得出結論「良禽擇木而棲」?

那我覺得您搞錯了,明朝文人出現大量投靠滿清的現象,無非是想保住自己的特權地位罷了。只要自己還是人上人,頭髮算什麼,風骨又算什麼。捨不得既得利益,這是人之常情,談不上正常不正常。

中華有幸,不是所有文人都這樣。

4樓:「已登出」

投降很正常,但和於謙張居正沒什麼關係。和清更沒什麼關係,這個要往前看。

在我大宋,那群姓完顏的確實窩囊,但有一批批不窩囊的文人志士,撐起國家脊梁。最少,知道岳飛李清照辛棄疾陸游吧?南宋最後幾年,是蒙古最難啃的骨頭。

大明,「國家脊梁」出奇的少,讀書人基本追求就像豬八戒一樣,散夥分行李回高老莊。因為大元做了乙個非常好的榜樣。看看當年大宋做的心理建設,標榜蜀漢為正統,妖魔化五胡亂華時期胡人,基本當時預設北方胡人來了啥都完了。

沒想到蒙古人來了,日子過得這麼舒服,中華正統是什麼?能吃嗎。知道蒙古好日子的讀書人為什麼抗清?

另外大明自己也有問題,而且問題很雜很亂。梳理這個我實在沒本事。最高權力是姓朱的,地位最高是姓孔的,簡單粗暴把鍋甩他們身上就好了。

5樓:自珍

怎麼說呢?當然會有所影響啊,但是你說似乎說投降很應該,絕非如此,但也是人性之常。所以明朝宋朝是陸沉,明朝對待忠臣爛過宋朝,宋朝不過氣死功臣如狄青,明朝直接殺之,藍玉之類,或者像張居正這樣死後抄家滅族,因此明朝宗室結局也慘過宋朝,可憐的是百姓,還有中國文化,剃髮易服,匍匐做奴,文化被系統性閹割毀滅,奴性越來越深,以至於最後剪辮子有人死活說這是漢人自古以來

做好事做正事如果有好報,會鼓勵人們去繼續做正事好事,不然,就會阻止大部分人去做正事好事,社會就會持續敗壞。人同此理此心,建議去看一下孔子關於這方面的論斷,關於做好事應否接受報酬及其背後的原因。一件大事的發生必然有其長遠的後果。

6樓:至天明

這個提問把完全不相干的事絞到一起,大概就和有人做好事被打了,所以我做壞事有理是乙個思路。投降也正常,扯這個當遮羞布,不怕欲蓋彌彰?

7樓:江雪

投降的人總有一萬個理由投降。

就算不看到這仨我還是會投降。

不投降的只要乙個理由就足夠。

別說看到這仨,就算再多看到岳飛袁崇煥也不會投降

8樓:

我不覺得明朝文人是因為他們仨的結局才投降的。有骨氣的文人本就不多。

但南明內鬥之嚴重,絕對與此(于謙下場悲慘)有關。大臣不想被殺(于謙不世功尚且被殺),小皇帝不想做鋮戾王(對,景泰的諡號是鋮戾王,後來才給翻案的),所以怎麼辦呢?乾脆鬥吧,攘外必先安內。

做點補充:我想說純粹的文人本來就很少,拿張煌言舉例不恰當,因為他本身就是很純粹的人。

眾所周知,執行乙個系統最重要的不是使用最優秀的人才,而是讓大多數普通人不搞破壞;而乙個系統,根本不可能依靠於三五位人才而存在,而是要他們領導所有人才能更好地執行系統。

張煌言是純粹者,但組成朝廷更多的是錢謙益。錢謙益探花出身、文壇領袖,讀的是聖人經典,豈會不知道水涼頭癢會遭萬人唾罵?他真的一絲殉國報國的心思都沒有嗎?

但是在明朝,忠君報國的代價太重了,大多數人負擔不起。

固然,于謙張居正會對盧象公升張煌言他們產生影響,但沒了於謙張居正,盧象公升張煌言他們眼中還有蘇武諸葛亮文天祥等等先賢。

而真正被於謙張居正他們下場影響的,是一干身居高位卻囿於自身利益的庸人啊。他們或許有報國的心思,但不世功的二人都如此下場,他們還敢嗎?

注:我認為最讓後人心寒的不是于謙張居正下場如何,而是他們的家人也下場悽慘。

9樓:步兵校尉

因為看到了看到方孝孺下場而選擇了投降的明朝文人,本身就是意志不堅定、忠心不純、從未想過以身許國、只想從國家身上謀求個人私利的人。對這種人而言,忠誠不是自己的信仰,只是牟利的一種方式。哪怕沒有方孝孺(于謙被殺純屬政治原因,和是否忠君並無關係),只要「水太涼」,他們也會選擇投降。

當然,話說回來,像方孝孺這種為了自己的忠君信仰可以不惜生命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忠於職守並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利益——豐厚的待遇、優渥的地位、實現理想的平台、名垂青史等等。但只要他們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應有的成績,也同樣會被歷史銘記。

對他們而言,榜樣很重要,好榜樣可以讓他們忠誠任事,壞榜樣也會讓他們朝秦暮楚。因此,有遠見的政治家對於反對自己的忠臣一般都會惺惺作態地進行褒揚紀念,勸誘這些意志不堅定者忠君報國,比如朱元璋建祠祭祀死於自己手下的元朝忠臣餘闕,放走了堅決不肯投降的俘虜蔡子英、納哈出(二十多年後最終投降)。反觀朱棣,用行動告訴天下人,「忠君」的下場就是亡家滅族,造反的好處就是公侯萬代(參見靖難功臣家),後來的意志不堅定者看到了會怎麼想,不言而喻。

單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燕庶人和他老子的差距有多大。

10樓:吃不夠

自己人是兄弟打架,流傳的後代是自己血脈;投降是和猴子雜交,更可怕的是投降會有後遺症:以前不就投降了麼,這次……

第一次猴子,第二次驢,第三次豬,第四次螞蟻,請問他們還認得祖宗是人類麼?

11樓:沉默雲層

就是說只要找到讓你不滿意的藉口,你就可以為所欲為,是這樣吧?

這樣說法的人,邏輯大概是這樣的,做好事,必須有好報,如果有反例,那我就不要做什麼好事。這是典型的極端自私自利,沒什麼好說的了。

12樓:

人心確實是會被一點點磋磨沒的。不管你怎麼對他好他都要出賣背叛你的小人,有;不管你怎麼對他不好他也還不計前嫌的保持忠誠的人,有。但是,還有很多很多的人,是普通的大多數,時時刻刻都在糾結,在看風向,在邊界點上試探,推他一把,他就越界,拉他一把,他就能回來。

但是把人往出推的,卻不僅僅是老朱家的帝王,恰恰也有他們自己:

吾少從黨人,大言誅楚相。謂其忍奪情,虛功靡國餉。

亂後逢闖徒,訪以當時狀。始悉武陵才,謀獻頗能壯。

謂更一二載,賊軍盡摧喪。後復逢楚友,鄉評益公諒。

謂獻挾往仇,取屍棄江漲。緋衣浮不沉,月餘還歸葬。

自慚逐吠聲,發詞何偏宕。隆萬相江陵,國威甫遐暢。

祗以峻狹故,萬口相排擋。吾黨三折肱,今更以身謗。

張居正奪情遭受攻擊還能理解,畢竟四海承平日,不識締構之難,楊嗣昌奪情的時候國家啥狀態了心裡沒點逼數嗎?這也要罵?做事的人總是要受到各種各樣的攻擊與非議。

所以,作為環境的破壞者之一的那些人,憑什麼把自己塑造成乙個純粹而無辜的受害者形象,認為自己投降很正常?

13樓:牙疼

我尋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遼國治下的文人也不少啊,士大夫覺悟再高,也還是放不下這身臭皮囊呀,沒啥好找理由的,明亡是綜合因素,不單單是反骨仔多。

話說回來,方孝孺這事又不靠譜,誅十族還有後人在;于謙那個情況蠻尷尬的,換哪個皇帝也只能閉上眼殺了他,張居正。。。權傾一時,壽終正寢,死後的事兒管他呢,感覺還可以了吧?

元朝統治暴虐不斷,元史和明朝文人都對元朝進行批判,為什麼現在卻有捧元朝的?

矽基生物 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 父,亦預享其太平。明太祖實錄 卷五十三 甲骨文 題主應該說 心史 這樣才能打得起來。說 元史 怕是大家只會關注題主沒有看過 元史 不過 心史 是宋遺民寫的 這個問題貌似又向包稅 皇權不下省的魔幻方向發展了呢 ...

為什麼文學作品的好壞不由讀者評判?文人們給文學加了諸多門檻,是為了自抬身價嗎?

謝什麼 拋卻學術,拋卻理論,拋卻流派。就文學作品本身看,使之成為文學作品的是 魔術師的手 藝術。學術 理論 流派類都是對藝術扁平微薄的闡釋。文學作品的好壞高下由藝術評判。不同讀者有高高下下的閱讀水平,他們的理解 思維 喜好可能不同。誰能更為敏感捕捉藝術並且說出來,自然看起來有話語權,這類人容易被你說...

明清的文人如果看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雕像,油畫等等),會如何無腦評價貶低還是讚賞?

歐陽典典 提問者要不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語言?什麼叫做會如何無腦評價貶低還是讚賞?提問還是要把問題說清楚吧,這麼明顯帶有自己主觀意見的問題,你意思就是站在當代人的角度來批判明清文人目不識珠唄?首先,明清文人早也見過西畫,不是從沒見過,其次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樣,繪畫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南轅北轍,如果硬要拿過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