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蜀漢後期軍事人才匱乏,長年累月的戰爭不應該可以培養出更多的將領嗎?

時間 2021-05-11 20:55:05

1樓:倉鼠隊長提莫

題主怕不是對名將有什麼誤解。

名將,尤其是古代名將,再特指一下就三國往前,有乙個算乙個,進行過統計嗎?有啥共同點嗎?

首先,沒有文盲,這在古代社會95%都是文盲的社會中已經斷絕了泥腿子將軍的可能性(部分特例中的特例除外)(看什麼看,說的就是你,李雲龍!)。

其次,多數都有傳承。遠的戰國四將,近的三國時代的名將,五虎上將五子良將,要麼讀過書自學成才,要麼家裡是世代為將。

再次,名將成長是乙個有雄厚家底讓名將不斷犯錯總結才能成為名將的。

以上條件,蜀漢後期基本沒有。

蜀漢有什麼世代為將的軍事世家?沒有,傳承的這條路沒了。

那蜀漢有沒有家底讓幾個精英不斷犯錯積累經驗成長?沒有。

這不就玩球了麼。

蜀漢一州之地,財政不足,人口不足,真心玩不起。

咱還沒提蜀漢內部的那堆破事呢。

2樓:欲效淮陰

後出師表不是寫的很明白了,季漢建國時的軍事人才是劉備全國流竄聚集的一批人才,隨著時光流逝,這些人死乙個少乙個,這些人沒了以後就是蜀地一州產出的人才了,而且自諸葛亮死後出現了將近二十年的和平局面。

像是「前有王句,後有張廖」這種評語我個人覺得並不是在感嘆季漢人才輩出,反而是在感嘆季漢軍中無人可用,只好讓一些有問題的人爬到高位上的窘境吧。

王平,魏之降將。

句扶,西川本地人。

張翼,西川本地人,因為執法嚴厲引發過劉胄的叛亂。

廖化,雖然從身份上來說他是關羽在荊州的幕僚,但在當時季漢朝廷看來他是吳之降將(廖化先詐降孫吳,然後等劉備東征到達秭歸時帶著老母投降)。

這四個人雖然能力都有,但從出身來說都不應該公升到顯要的位置上,或者說至少在以東川人為主的季漢朝廷,是不太能接受這樣四個人公升到高位上的吧。

然後領導張翼和廖化的魏之降將姜維還跟這兩個人有矛盾……這裡就扯遠了,就此打住。

3樓:威廉綿羊

通過戰爭培養將領,有很多條件:

1,將領有明確清晰的目標

2,科學的戰爭理論指導

3,指揮難度循序漸進不斷提高

4,有效的即時反饋和覆盤機制

5,將領強大的成就動機和集中力

6,適合將領成長發揮的良好環境

7,足夠應對損耗的充足人力資源

等等這些條件不具備的話,就是打幾十年仗也只能養幾萬頭豬

4樓:村山大明神

我帶1萬人把諸葛亮100人打跑了,我比諸葛亮厲害嗎?

我穿越成曹家宗室,摸爬滾打幾十年親手帶一支子弟兵和諸葛亮打。我真就一定會輸嗎?

影響因素太多,所以這種誰強誰弱的歷史問題真沒意思。

5樓:Tam pia

你覺得人才是地里的韭菜割掉一茬又能長出一茬嗎?

6樓:小Y

蜀漢後期包括當時全國別說軍事人才了,人都匱乏。中中國人口從三四千萬驟降到七八百萬。而且可想而知青壯兵源早就死傷殆盡。良將的確需要戰場的磨礪,不過環境這麼苛刻的話就給磨沒了。

7樓:萬能膠

一,人口基數少,部隊數量少,將領數量相對也少。比如一般被史書提及的將領起碼帶個幾千人吧,除了王平這樣帶特種部隊的。或者有特殊事蹟,比如投降叛變以少勝多陰溝翻船之類的。

蜀漢滿打滿算,10萬兵了不得了,能有多少將領有可能被記錄。像向寵雷同吳蘭這種遊戲裡面有一號的將領,記錄都不太多,可以想象有多少不值當被記載了。

二,蜀漢作戰基本就是北邊對曹魏,也不需要太多將領,新生代將領不容易冒頭。

三,有一段時間,尤其費禕那幾年,其實也沒怎麼打仗。

四,東部、南部、首都駐防的部隊因為沒什麼仗打,也沒什麼將領成長的機會。

至於飽學之士遍閱史書講出多少多少人才。

就類似於現在公安系統一年破獲多少多少案件,多少人立功,記入檔案,而外人不太了解一樣。

8樓:陳陽

題主你想錯了。恰恰相反,越是長年累月的戰爭越是培養不出優秀將領。

從死人堆裡能爬出名將,但是爬不出許多名將。很多原先能成為名將的人,在還沒有被開發出名將技能時,就作為小兵死於流箭了。

任何乙個亂世,都是開始時名將輩出,後面人才凋零。因為人口減少了,人才本來就少,還因為戰爭缺失了大量正常的訓練和選拔條件。

我們打乙個比方。

如果我們把從小學時每一次期末考試都改成不但考數理化,還考扔骰子賭運氣。而且用這種考試作為淘汰賽,每一次考試淘汰後面的百分之五……

等到十八歲,剩下來的基本都是實力與運氣並存的強者。但是這樣的強者能有多少人?

多少實力很強的人,因為骰子沒扔好,早早被淘汰?或者因為僅僅一次發揮失常就失去資格?這些人中,真的就沒有潛力比上面剩下來的更強的人?

或者換乙個比方。足球運動員選拔,所有在正式比賽中輸過球的球員全部開除並終身不得參加足球比賽。如果因為開除球員過多拼不出球隊,那就到體校隨機招人,強行入隊。

體校人不夠就到普通學校拉人……這麼個制度最後送進國家隊的球員,真的實力會很強?

能夠培養出數量眾多的,平均素質很高的人才的方法,必然是訓練和選拔,而不是屍山血海地養蠱。

9樓:趙德柱

因為沒有諸葛亮的蜀漢才是真正的蜀漢。

歷史上的蜀地政權乃至大多數地方政權,哪個跟中原王朝比不是人才匱乏,被按在地上摩擦,宋朝時候還被按在床上摩擦。

諸葛亮開掛帶著蜀地高光了幾年,然後就覺得這該是常態了?諸葛亮死後才是你的真實水平,劉璋、劉禪那樣才是割據政權應有的模樣。

10樓:廣州華

名將是後人寫的,乙個被滅的國家能出大量名將?軍事人才匱乏太好解釋,你打這麼久,跟你打的同樣也打這麼久,只有你鍛鍊,別人沒鍛鍊?說到鍛鍊,關鍵是留存率,你打一次100人沒了80,別人打一次100人沒了20人,幾年下來你多名將好兵還是別人多?

打仗還是講綜合系統,講國力,既講戰力,更講後勤保障,人員流失大的戰爭是嚴重損害,而不是鍛鍊。

11樓:老邱兒

有三家企業,一家在中原,實力最為強大,CEO雖然比較多疑,但是捨得給錢,最關鍵的是最近幾年公司經營狀況極好,而且股東眾多,大股東小股東都在盡心盡力經營公司,畢竟有很大可能壟斷整個行業。

另一家在四川,山路崎嶇,還有一堆「未開化」的南蠻在側,公司老總窮得一匹,發工資全靠婆家走商支援。

還有一家在江南,水鄉雖好但是裙帶關係及其嚴重,不會說本地話的人基本沒有上公升通道,而且聽說老闆跟副總不對付,明強暗箭的,神仙打架。

作為乙個能力不高不低,但是志向遠大,想要一展身手的你會加入那家公司呢?

12樓:Tike黃

首先,蜀漢一直不缺乏政治和謀略人才。我是不支援蜀漢後期軍事人才匱乏的說法。但是我承認頂尖軍事人才的缺乏。

這裡的原因很多,首先我們得有個共識:

A、就是人才數量是需要建立在人數的基礎上。

B、戰爭可以催生人才,但是人才的成長需要基礎資源,例如識字、有學習環境等土壤。

當時蜀中國人口倒數第一,比起魏差了5倍。所以人數基礎不支援人才數。

其次蜀國的學習環境很爛,蜀地經濟不發達,而且和平時期讀書人本身就少於中原和南方,戰爭時期就更少了,識字率一直在掉,並且糧食稀缺。當時要你選,選餓死還是讀書呢?

蜀國後期之所以還能打勝仗,主要原因是因為對地勢的熟悉,當時主要關口就兩個,北方的漢中和南方的荊州,只是守家,那還是很簡單。

古代戰爭最看重天時地利人和,天主要就是指天氣以及全年天氣,如果全年天氣好,那麼糧食產量就高。

其次是地利,防守永遠比進攻好,不然怎麼會有十倍圍之,五倍擊之的說法,人數沒到一定程度,防守等於勝利。

還有有人和,士兵的士氣需要反覆進行訓練,不然容易潰敗。

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戰大敗之後,蜀國的命運基本注定了。糧食產區丟了,並且儲備糧食又白給,根本就不可能有富裕培養人才,特別是軍事將領這種需要依靠戰鬥次數提公升能力的職業。

戰爭機會基本是守家,哪怕是出征,帶隊的人選往往只有姜維,所以下面的人怎麼可能有出頭之日。

同時因為蜀國國力弱,常備的中級將領自然少,在這種就業機會少的環境下,冒出人才的概率就更少了。

再補充一點,蜀國後期的士兵往往是以備用兵對待,除了部分需要站崗守家的,剩下大多數都去屯田了,平時只會儲存一定量的訓練,戰時才集中起來準備,這樣的部隊你說出將領的概率高還是出農民的概率高呢?

至於說,為什麼內政和謀略人才不缺,這也只是因為他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劉備時期的內政人才大多長壽,那麼他們的知識自然可以傳承,並且政治和謀略需要經常用到,再加上諸葛亮執政時期政局還算穩定,所以才沒有出現斷層。

13樓:蓮燦

蜀中無才是錯覺,其實蜀中是以二州對抗中原數州,出那麼多人才已經很不錯了,雖然人才也多是移民。

不說軍事上,就說文豪吧。

陳壽不是蜀臣嗎?

我們學的陳情表的作者李密不是蜀臣嗎?

14樓:六十度開水

為什麼你認為戰爭的勝敗主要靠將領。

實力,戰爭意志,後勤補給,氣候,地形,情報。這些才是左右戰爭勝負的因素好嗎。

簡單形容一下吧。白起可以是黑起。岳飛可以是王飛。徐達可以是魯達。時勢造英雄,他們只是在那個時代處在那個位置並達到了那個位置的要求而已。

猛將帶領乙個部隊能增加士氣。智將帶領乙個部隊能更好的利用實力,戰爭意志,後勤補給,氣候,地形,情報。遏制敵方的實力,戰爭意志,後勤補給,氣候,地形,情報。

真正決定勝負的。不是將領。

蜀漢一省之力對抗大半個中國。唯一乙個盟友孫吳後期一直在搞肅反內鬥。三國演義拔高諸葛亮又誤導不少人【跟電視劇集誤導年輕人一樣】。

實際上蜀漢就是建立在乙個易守難攻,地理封閉,農產自足的小環境裡的割據。戰爭行軍難。多山少路。

容易伏擊。守方容易形成區域性優勢。三國時期。

北宋成立前。蒙古南征。抗日陪都重慶都是典型案例。

從各個角度分析。蜀漢都屬於劣勢。孫斌,白起重生都拯救不了。

敢出四川就一陣爆錘。這種環境下。怎麼打勝仗。

沒有勝仗。怎麼青史留名。怎麼出有名的將領。

名將都是需要戰績的。

15樓:皮卡多的盒子精

首先,三國演義全文一共120章,要是以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來作為標誌事件劃分的話,從184年黃巾之亂到234年諸葛亮病死一共50年,寫了103章。從234年諸葛亮病死到280年西晉滅吳一共46年寫了17章。不是因為後期人才缺乏,而是大部分人只看過三國演義,沒讀過三國志,後期劇情光速展開,許多人才歷史事件羅貫中沒有寫,就都以為不存在。

16樓:逗逼宮

首先蜀國失去荊州之後,魏國實力明顯強於蜀國沒有爭議吧?

那麼為什麼是蜀國不停伐魏,而不是魏國伐屬呢?強國一直被弱國不斷入侵,合理嗎?

誠然這裡面有魏國本身的內部政治問題,但即便如此,能讓支撐弱國不斷討伐強國的軍事力量,絕對不是人才匱乏。

綜上,這題的前提條件是乙個偽命題

季漢後期有什麼人才或潛力股?

季漢巴郡張伯歧 先說一些人吧。1.永安的羅憲 先放評價司馬炎 憲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幹。事蹟 晉書 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 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寧當為降虜乎!乃歸順。於是繕甲完聚,厲以節義,士皆用命。及鍾會 鄧艾死,百城無主,吳又使步協西征,憲大破其軍...

東吳為什麼不救蜀漢?

天邊有朵雲做的雨 蜀漢滅亡的太快,來不及救,況且從合肥或者荊州出兵也難以撼動魏國,魏國已經做好防備,起不到圍魏救趙的效果,如果直接去救,只有三峽一條路 結果就是也去了,結果晚了,變成搶人頭,遇到羅憲,無法突破就退退了 空餘餘生 唇亡齒寒的道理,吳蜀都懂。吳軍也派軍佯動,但蜀國的領導不想掙扎了,蜀國連...

是什麼原因導致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劉備的人力資源管理存在什麼問題?

lvjjing 蜀漢因為自詡為漢室正統,在立國之後的制度仍然沿用了東漢舉孝廉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在當時由於世家把持多年,已經瀕臨崩潰了,有能力的人上不來,沒能力佔據高位的一大堆。有人舉例了不少蜀國的優秀人才,有名有姓有事蹟的就好幾十個,確實各個能力超群,人看起來也挺多。但是偌大乙個國家,怎麼可能靠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