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和東吳為什麼不聯手北伐?

時間 2021-05-08 12:52:49

1樓:

整個三國史中,東吳非常沒有盟約信用,從開始到結束,小動作就不提了,出軍隊四次偷襲劉備(季漢):

第一次,發兵5萬,攻下半個荊州;

第二次,白衣渡江,占領荊州全境,斬殺關羽;

第三次,諸葛亮死後,永安城外駐兵,欲偷襲成都,沒有得手;

第四次,鍾會鄧艾發軍攻打益州,東吳再次出兵攻打永安,想偷襲成都,被永安守軍擊退。永安太守直言:寧降魏,不降吳。

東吳不把你賣了就是萬幸了,專業背刺,還聯手北伐?如果荊州在季漢手裡,北方有敵人的話,我相信只要季漢不滅,東吳絕對不死,但是在東吳手裡就不一樣了,它會時刻想著謀益州,只顧一時利益的小聰明罷了

2樓:李莫非Alice

東吳集團背叛刻進基因裡,導致吳蜀互相之間信任不夠,主要責任在東吳,眼皮子淺!!荊州明明是人家蜀漢集團打下來的,給他們面子為了不傷和氣才說是暫借荊州,他們就真當自己的了!跟曹魏交戰,除了赤壁,他們哪次不打的一塌糊塗?

他們自己攻速荊州真不一定攻取得下來呢!赤壁之戰也是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就覺得能的不行了!兩弱一強,還非要三番五次挑起事端菜鳥互啄,蜀漢有他們這樣的豬隊友也是太坑!

3樓:歐皇在此

說實在的這種問題中國歷史上不斷上演,沒必要問的。

本質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導致散夥。典故一大堆

三個和尚沒水喝

二桃殺三士

六國攻秦,都兵陳函谷了,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聯手北伐,

大概率成功不了,如果成了就剩蜀吳,最後倆人還要打,所以都會在北伐的時候保留實力。誰出力多,誰出力少。誰佔便宜多誰吃虧了,扯皮

如果魏國疲於招架,可能性比較大的是魏國會割地許利給吳國,蜀國自己玩不轉了。又重歸平衡。

歷史上總是三方勢力的時候相對穩定。兩方勢力基本上必須天天打。勢不兩立就是這麼來的

4樓:赤嶺

很簡單,荊州對於三家都很重要,尤其對於吳國的增益最大,誰拿著荊州誰就是在掐江東的脖子,所以荊州在誰手裡,江東就要算計誰。沒有荊州吳國連自保都是問題。

5樓:feifei1980

吳國的政治軍事地位決定的,他更像乙個平衡器,而不是某一方的盟友,政治意識形態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今天的盟友強大了明天就會滅了他,只有這樣,他才能活下去,更好的活下去,曹魏太強就要連蜀漢削弱他,蜀漢太強就要背刺他

6樓:無形枷鎖

蜀漢有意,東吳無情

關羽北伐時,就是東吳北伐最好的時期

兩方合作,就算平分不了天下,也可能咬一塊肉。

然而東吳始終目光只放在荊州。

東吳佔荊州,對天下局勢沒多少幫助,反而讓自已多個敵人。

結果卻是兩弱對砍,便宜強敵。

可以說從那時開始,東吳就失去攻占天下的機會。

從戰略大局上講,東吳最有才幹的統帥應該是魯肅,他眼光長遠,知道該怎麼發展,可惜死得早。

後面陸遜等人雖然也很六,但還是差那麼點意思。

7樓:星閃

所謂聯盟,本質上還是為了利益,蜀漢和東吳想要的是不同的,這就注定了這個聯盟不可能同進退

東吳想要的是什麼?孫權不是孫策,在經歷合肥幾次羞辱以後,我認為孫權想要的就是割據一方

蜀漢想要的是什麼?是理想,光復漢室,一統天下

這兩個勢力的追求本質上就是衝突的,只是迫於曹魏的壓力結盟而已

作為古代聯盟來說,這麼長時間裡只翻臉一次(背刺到夷陵)已經極其罕見了

看看其他時候那些聯盟吧

戰國時期的合縱有多少次?成功多少次?

三晉同宗這該親了吧?結果這哥三內鬥過幾次?

就說抗戰時期的國共合作,哪次不是被委員長的撕破臉皮?

聯盟是弱者之間的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吳蜀都明白,倘若真能幹死曹魏,兩家以後也要拼個你死我活,所以在同時對抗曹魏的同時,東吳也一直懼怕蜀國強大

恰逢漢中之戰又緊接樊城之圍,關羽威名震懾寰宇,東吳這邊必須得有動作,問題是怎麼想,怎麼動

如果選擇再戰合肥,曹魏壓力陡增,運氣好可能一波把曹操趕到黃河對岸

但此時的孫權很糾結,一來東吳的攻勢基本都是搞笑,除了石亭之戰似乎沒有取得過什麼戰果,二來張遼依然坐鎮合肥,這是孫權的祖宗,三來,關羽孫權歷來不對付,兩人之間的衝突太大,離徹底翻臉只差一層紙,四,關羽主力大半在樊城,荊州空虛,稍加謀劃也許荊州唾手可得

割據一方的軍閥,不會在乎你的理想,只會看重自身的利益,東吳強了,孫權才是安全的,人這種東西,最信任的永遠都只有自己

為什麼今天很多人都覺得的孫權背刺關羽是小人行為呢?我覺得主要不是孫權下作,卑鄙,鼠目寸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做的事往往都是對自己有利的

應該是因為理想,蜀漢有乙個巨集大的理想,但因孫權而破滅

而東吳,也不是那個笑到最後的贏家

8樓:原來如此

因為長江,

蜀國在長江上游,而東吳在長江下游,天然具有戰略優勢。

而南北由於長江天險,反而對江北地區有一定優勢。

從地緣政治上講,蜀國和東吳就不可能成為盟友

9樓:馬健雄

看了一下題主的說法

在沒有電子通訊裝置的三國時代,成都到武昌(我就不算去建業了,那更過分)好說也要個把月,等吳蜀兩國制定好計畫,做好對應準備,開始執行計畫的時候,曹魏早就通過預先偵察甚至是諜報工作做好對應策略了

當時通行的辦法是——

諸葛亮:啥?孫權又去考合肥科技大了?咱趁機偷雞一下孫權:啥?孔明又去刷人頭了?我又來報考合肥科技大

10樓:塞北大鬍子

蜀漢視角:生逢亂世,一般自己能做到的事,別去求旁人幫忙。

東吳幫你北伐,是白幫的嗎?萬一勝利了,你拿啥打賞他?讓他繼續坐擁江東富庶之地?

這樣的統一,不要也罷!乙個帝國只能有乙個皇帝,大漢中興後,再平了他?用過人家了,卸磨殺驢,貌似也有違昭烈帝的仁義人設。

話說回來,東吳這麼乙個政權,雖說有那麼幾分偏安思想,但也不是毫無野心的。

所以再站在東吳視角看一下天下大勢,同樣很直觀。

北伐,動機是啥?

蜀漢的動機,要單純的多,支撐這夥人毫不氣餒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就是驅逐亂臣賊子,光復大漢江山。

東吳呢?有啥足夠的理由促使東吳北伐?

隔江自保,東吳是一方諸侯,和蜀漢一起北伐,成了,往好了說,東吳不還是一方諸侯麼?敗了,東吳啥也得不到不說,還得陪著蜀漢一起吃瓜撈。我老孫家跟你老劉家啥關係啊我非得這麼仗義?

江東富庶,但也不能那麼作死。

況且,就算北伐勝利,大漢中興,孫家作為東吳地方政權扛把子的合法性還在不在?

聯合劉玄德打赤壁之戰,那是東吳同樣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幫著劉玄德,曹阿瞞八十萬大軍一路A過來,孫家就是滅門的下場。

聯合劉家北伐,那叫「冇系搞系」,吃飽了撐的沒事幹,投入大,收益小。

再看三國時三個國家的不同定位。

曹魏,那是純粹的亂臣賊子造反成功,通常來說反派就是他們;

蜀漢,在後漢朝時代暫居道德制高點,所謂天不絕炎漢,他們肩負著中興大漢的重任,實打實濃眉大眼兒的正面角色;

就東吳地位最尷尬,論出身,他就一地方軍閥,丘八乙個,目不識丁,滿腦袋肌肉,亂世中憑能開啟拓出了一點基業,論實力,他也就能站個隊稱個臣,可就算裝孫子,也不好裝,他是漢臣也好,魏臣也好,總歸他是臣,站哪邊他好像都不得好,不站隊還不行,很難。

既然如此,坐山觀虎鬥好了。

東吳,也恰恰是那麼做的。

東吳為什麼不救蜀漢?

天邊有朵雲做的雨 蜀漢滅亡的太快,來不及救,況且從合肥或者荊州出兵也難以撼動魏國,魏國已經做好防備,起不到圍魏救趙的效果,如果直接去救,只有三峽一條路 結果就是也去了,結果晚了,變成搶人頭,遇到羅憲,無法突破就退退了 空餘餘生 唇亡齒寒的道理,吳蜀都懂。吳軍也派軍佯動,但蜀國的領導不想掙扎了,蜀國連...

蜀漢國力弱小,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一直北伐?

曾小過 這就跟為什麼乙個公司要倒了,還要拼命借錢繼續投一樣,你不投,馬上倒,之前的股東和債主馬上來討債,死局 蜀漢內部有好幾撥人馬,劉備起家的河北集團 關張 割據荊襄的荊州集團 諸葛亮 益州集團,這些如果沒有劉備漢室宗親的精神信仰,是沒法長期統一戰線的,特別是益州,你劉備佔了劉璋的底盤如果不打回去把...

曹操為什麼不走海路滅東吳?

已登出 以魏的造船技術 水軍戰鬥力,哪怕曹魏大軍跨了海都無法跟東吳的水軍長久抗衡,最多只能去打一波草穀。就這樣還被東吳截獲了一條船。且這樣的行動並不常見。可見曹魏從海上伐吳之艱難。三國志孫休傳 夏四月,魏將新附督王稚浮海入句章,略長吏貲財及男女二百餘口。將軍孫越徼得一船,獲三十人。哪怕水軍強如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