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孫權為什麼不繼續偷襲巴蜀呢?還有其他幾次北伐,諸葛亮就不怕孫權在背後捅刀子?

時間 2021-05-08 12:15:49

1樓:機器小串串

丞相當然怕了,所以蜀漢從諸葛亮以後就一直防吳了,即使是蜀漢滅亡前夕,蜀漢對東吳都是一直很警惕的,要不然羅憲也不會對東吳那麼仇恨。

2樓:Sllery

路過順手一答。

西蜀易守難攻。李白的「蜀道難」不是空穴來風。如果不是鄧艾「另闢蹊徑」,結局可能一樣,但是時間或許會更長!

那麼長時間作戰最怕的是什麼?敵人在後方搞事情。魏國之所以能夠毫不畏懼的伐蜀,南方防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這一點是東吳不具備的。

可以想一下,東吳的最大屏障是什麼?長江!憑藉著長江天險,可以最大程度的緩解各種突襲,從而有效的調動軍隊防守,安排防守策略。

如果東吳想要伐蜀,不管是逆江而上還是水陸並進,它都需要跨過乙個荊州。而荊州是四戰之地,一旦荊州有失,西蜀又還未攻克,補給切斷,全軍覆沒。

所以,國力是根本要素,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時。蜀道難是客觀因素,這也就是所謂的地利。再加上人才缺乏,江東士族的求穩之心,這就是所謂的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乙個都不佔,拿什麼捅?

3樓:王大

就一點,難打。這地型,如果沒內應,逆流而上,道路艱難,糧草就耗死你。以武侯之才,多次北伐都因糧草不濟而失敗。你孫十萬憑啥能讓士兵空肚打仗?

4樓:james howard

因為孫權不傻啊,二分天下可以,但必須是孫吳滅魏。如果孫再偷襲,萬一不能徹底滅蜀,不保證蜀為了報仇,就和魏聯合。吳單挑魏都搞不定,更何況加上蜀?

5樓:王子瑞

白帝城又名永安,看字面意思,就能想象這地方的攻堅難度,陸遜和陸抗先後在這裡吃過癟。除非李嚴化身糜國舅第二,不然不可能好打的。但是不走這條路,還能怎麼進軍?從荊南爬山嗎?

6樓:商權

不太好打,水路是逆流,陸路在白帝城附近有個關口,類似潼關和劍閣,挺費勁的,當時陸遜到這就放棄了,李嚴一直守在這,打下來挺難的。劉備能打進去還是因為有人叛變了。

7樓:徐二浪

不是孫權不想,因為做不到啊。

如果做的到的話,幹嘛不偷襲,

滅了蜀漢,和曹魏二分天下,實現周瑜當初的夢想,難道不是美滋滋嗎?

我為什麼不買法拉利跑車和大遊艇?

不是我不想啊,主要是因為我沒錢啊~~

8樓:二得很飄逸

因為孫權雖然毫無政治信用但還沒傻到不可救藥。此時吳強蜀弱,蜀對吳已無威脅而且還是魏的死敵,這樣的局勢才最符合孫權的利益。

9樓:

一伐是建興六年,那麼當時蜀漢在東線留了多少軍隊呢?

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

二年後李嚴將二萬人赴漢中,起碼可以說明東線能拿得出二萬機動兵力,那麼若算上留守諸軍,我想估計東線部署三萬人並不是乙個過分的數字。

益州人口不及百萬,能養多少軍隊,南征北伐都是軍國頭等用兵大事,也沒抽調東線軍襄助。蜀漢集團對於孫權有足夠的認識和防備,這點不當有什麼疑問。

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

建興七年孫權稱帝前,諸葛亮曾表示「無東顧之憂」,但建興八年東線依然留有重兵,可見孫權仍在考察期。

再來看孫權這邊,對中原地區而言,他數次降曹操父子,又數次背叛曹操父子,這個人在中原地區已經沒有政治信譽可言。對益州地區來說,他二次和劉備集團結盟,又二次背盟偷襲,同樣是劣跡斑斑,毫無信用。

換而言之,若孫權第三次背棄與蜀漢的聯盟,他很難再得到蜀漢集團對他的寬恕,同時也難以得到北方的信任,很容易又一次陷入獨自與蜀漢、曹魏二家為敵的險境。換而言之,孫權早沒了再次背盟的籌碼和斡旋的空間。

他曾有挾荊州之勝,欲進圖蜀的機會,卻因貪圖襄陽一地之利而壞了二分天下的機會。

他曾有聯合劉備集團,向北與曹操爭雄的機會,卻因貪荊州一州之地而壞了染指天下的機會。

進欲圖蜀不一定能成功,但試都沒試就撩曹丕,導致與北方關係破裂,這屬於不智。

聯合劉備也難保證可以北伐成功,但形勢大好,突然背刺盟友一刀,自毀長城,這叫短視。

他建興七年稱帝,建興六年起碼也有準備稱帝的意願,這個時候你讓他背刺?

孫權大智慧型不足,小聰明還是有的,即便自己甘心做魏國的馬前卒背刺蜀漢當炮灰,對稱帝也是有害無益。

便如鄧芝所言,唇齒相依是唯一能與北方抗衡的形態,就算有深仇大恨,也是成功削弱北方之後二家再互砍的事兒,孫權綜合考慮下,自然不會再犯渾。

10樓:看客

孫權不是不想,而是等待機會罷了。

所以以下全是廢話,可以不看。

我勉強算是自問自答。

先說問題的來由,我和網友爭論東吳的戰略時突然想起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權擔心蜀漢做大,而且又是上游,於是來了個背刺。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什麼反應呢?三郡叛離、「朝野恐懼」、「關中響震」,和關羽那次差不多。

那麼東吳應該再背盟一次,去搶巴蜀才對。然後我發現知乎上竟然沒有人提過這個類似的問題,大家是覺得孫權沒這麼壞呢?還是沒這麼蠢呢?

有點網友說了,孫權已經全據長江了,四川上游不是威脅了。不對啊,西晉王濬就是在益州打造水軍,然後順江而下,最後率先進入建業,蜀漢怎麼會沒有威脅呢?

也有人說,東吳打不進來,三峽是天險,舉了羅憲的例子。我承認羅憲打的很好,可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防守的不是羅憲,進攻的也不是陸抗。能不能守住,只有打了才知道。

至於長江下游進攻上游,成功的次數多了。東晉恆溫滅成漢,就是逆流而上。好吧!孫權不知道後來的事,那麼東漢劉秀滅公孫述呢?

我記得三國時期,三峽是雙方共有。劉秀滅蜀時的第一戰,是從夷陵開始的。也就是說三峽這個天險屬於公孫述,結果劉秀照樣平定了巴蜀。

有劉秀這個例子,孫權憑什麼不能逆江而上?

那麼孫權為什麼沒有這麼幹呢?是覺得良心上過不去啦?還是沒有把握呢?

直到我看到這位朋友的回答,我才明白(對,我看了這位網友的回答才想出大致的思路,開始自答。)

錦帆甘興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孫權為什麼不繼續偷襲巴蜀呢?諸葛亮就不怕孫權繼續常規操作?

他在等,等著蜀漢拿下長安,如果衝到洛陽城下更好。到時曹魏會和蜀漢玩命,根本顧不上東吳,也不會出現自己進攻巴蜀被曹魏在荊州攔腰截斷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會決定自己的攻擊方向。

不過我不贊同這位朋友說的,一旦蜀漢拿下長安,孫吳可能會偷襲巴蜀,但是也可能會在襄陽或者淮南進攻。

我認為他們只會搶占巴蜀,原因很簡單,孫吳是南方政權。

東晉和南宋就不上圖了,大家都知道。

南方政權(除了陳)有乙個共同點,他們都佔據四川。這個地方是南方想要,北方想搶。北方得到,南方基本就涼了。

南方得到可以防止荊州被上游的水軍和南陽、襄陽的軍隊兩面夾擊,南方政權首先就要全據長江。

還有乙個原因,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

周瑜的計畫就是南北對峙,天生適合南方政權。

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孫吳什麼都不做的話,壓力就太大了。

我把西晉滅吳前的地圖換了個名字。

如果出現諸葛亮占領長安甚至直逼洛陽的情況,孫吳有三個攻擊方向。從襄陽或者淮南往北打,和蜀漢搶奪曹魏的地盤。最好的結果平分地盤成為東西對抗。

最後乙個方向是拿下巴蜀形成南北對峙。問題來了,歷史上是東西對抗多啊?

還是南北對峙多?

沒辦法,誰讓我們的長江黃河都是東西流向,而不是南北流向。那樣的話歷史上有的是東西朝。

還有一點,南方政權從南往北打一直能打過黃河的只有朱元璋,其他政權全部失敗。

最牛的是,朱元璋先北伐成功以後,再消滅四川地區的明夏政權。對,他北伐時沒有全據長江。

當然,拿孫權和朱元璋比不公平。第一,兩人的能力差距太大。第二,孫權掌握的人力物力和一千年以後沒法比。

回到諸葛亮北伐,如果順利,東吳可能去拿淮河,但是不會繼續北上。如果拿不到話,孫權是很鬱悶,可是他也習慣了。繼續防守唄!

佔據北方的曹魏沒打過長江,憑什麼換了諸葛亮就可以?我為什麼不能再打出乙個赤壁或者夷陵呢?

站在孫吳的角度來看,這樣幹很正常,在江南建都的政權(重複,不包括朱元璋)都會選擇這條道路。先把長江抓手裡,再考慮其他。四川是要拿的,蜀漢過弱、過強都要拿(哪怕再來一次背盟)。

過弱,比如姜維丟漢中那會,要拿。過強,諸葛亮都占領長安洛陽,把蜀漢搞成第三漢帝國了,更要搶。

還有一點,如果孫吳真想爭霸天下的話,蜀漢這個正統更要死。

可是這樣一來,蜀漢就倒霉了。和曹魏是漢賊不兩立,沒法和解。盟友那邊呢?

借荊州此事不論,荊南四郡是我打下來的吧,盟友一翻臉,沒了。巴蜀是我打下來的吧,我太弱或者太強,盟友都在準備翻臉搶。本來地盤小,兵又少,還要防備盟友翻臉。

我還能有多少力量去復興漢室呢?一次次的進行徒勞無功的北伐吧,正好又能幫助盟友分擔壓力。這孫吳簡直是立於不敗之地啊!

攤上這樣的盟友,劉備估計也是想明白了。顧不上漢賊不兩立,不打破這種局面肯定是死。一心想乾掉東吳,結果悲劇了。

因為東吳有退路,實在不行可以借兵助剿來一次兩面夾擊,或者向曹魏投降,大魏吳王嘛。

諸葛亮被後人稱為為政治家。慘淡經營,平定南中,積蓄糧草,準備北伐。為了理想他又重新和東吳結盟,北伐前考慮到盟友有前科,他在永安留了一手(後來抽調過兩萬人馬,估計還有同等數量留守)。

可是面對這種超高難度的局勢,就這點人力物力,他又該怎麼成功北伐、復興漢室?向關羽學習,繼續抽調兵力,相信盟友,給孫權繼續發揮的機會?

那麼諸葛亮在這種局面下為什麼還要進行近乎絕望的北伐呢?

我認為:第一,諸葛亮覺得能夠同時完成防備盟友和北伐兩項任務。

第二,即使防備盟友成功,北伐失敗也沒關係。進行多次的北伐將會導致曹魏內部生變,到時候就有機會了。但是不北伐曹魏就不會有內亂。

事實上,曹魏真的內亂了。249年,因為多次擊退蜀漢北伐立下大功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駐守雍州的夏侯霸逃入蜀漢,淮南三叛即將開始,孫吳夢寐以求的淮河防線似乎可以唾手可得……

可惜,諸葛亮沒有等到這一天。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享年54歲。

寫在後面的話,諸葛亮是政治家。可以為了理想去等待乙個虛無縹緲的機會。我呢?

算是蜀漢粉絲,我能理解孫吳歷史上的選擇,包括背盟在內。因為乾掉蜀漢至少可以割據一方,和曹魏南北對抗。從這方面來講,蜀漢的悲劇早已注定。

可是,東吳還是讓人無法喜歡啊!

蜀漢和東吳最後都失敗了,我寧肯喜歡那個有人情味的、有夢想的失敗者。

以下是我發洩的話。

諸葛亮可以堅持等待一線生機。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先和曹魏合作乾掉孫權了。或者來個更簡單的,我宣布放棄復興漢室的理想了,就割據死守巴蜀。看咱們誰先死?

要知道曹魏的軍事重心在諸葛亮北伐以前一直針對東吳,今天濡須口,明天廣陵(現在的揚州),反正就在長江邊上逛蕩。

既然拿了荊州,佔了這麼多地方,你就一起防守吧!沒有我北伐分擔壓力,你能堅持幾天?

孫權會直接不打了,投降了?怎麼可能,孫權可以當大魏吳王,可是他未必願意當曹魏的歸命候。如果願意的話,孫權就不會在赤壁砍桌子了。

恐怕到了那個時候,孫權更需要蜀漢。東吳會派使者抓住丞相的手泣不成聲:漢賊不兩立啊!看在復興漢室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至於唇亡齒寒?哼,萬一我防守特別好,能堅持到八王之亂呢?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將領是怎麼配置的?

竹枝詞 諸葛亮揚言從斜谷道攻取郿縣,進一步逼近長安。所以,派趙雲 鄧芝率一小股部隊作為疑軍,駐紮在漢中西北的箕谷,吸引曹魏主力部隊,以便諸葛亮伺機奪取隴右地區。諸葛亮 魏延 吳懿所率領的主力部隊攻打祁山,目標直接對準隴右,曹魏的南安 天水 安定三郡叛魏迎亮,馬謖軍敗後,諸葛亮從西縣退兵。馬謖率王平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前兩天在諸葛亮為什麼不等到 天下有變 時再北伐?黃粱的回答曾說 不如以雍涼為戰略為目標,步步為營,且戰且進,以蜀漢強大的步兵軍團在隴西的山地有利地形消耗對方有生兵力資源,同時掠奪對方的人口資源,此時諸葛的反殺與練兵技能可發揮強力。如若戰略得當 有東吳牽制南方戰場最好 便可一路推進,佔據隴西。雍涼地...

如果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成功得到涼州,大魏真的要玩完嗎?

夕風 不可能的。兩國國力的差距不是一兩次區域性戰爭可以進行的。只能說拿下了涼州,加強了蜀漢的國力,而且涼州動亂不安,第一次北伐時曹魏在隴西的兵力本就不多,所以才三郡望風而降,後期曹睿親征就扭轉了局勢 進一步說,諸葛亮拿下了長安,全拒潼關,也只是更進一步擴大優勢,還是要等待天下有變, 四七 說實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