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走海路滅東吳?

時間 2021-05-06 20:09:36

1樓:「已登出」

以魏的造船技術、水軍戰鬥力,哪怕曹魏大軍跨了海都無法跟東吳的水軍長久抗衡,最多只能去打一波草穀。就這樣還被東吳截獲了一條船。且這樣的行動並不常見。可見曹魏從海上伐吳之艱難。

《三國志孫休傳》:夏四月,魏將新附督王稚浮海入句章,略長吏貲財及男女二百餘口。將軍孫越徼得一船,獲三十人。

哪怕水軍強如東吳,在海上行軍也是冒險事,連諸葛恪這麼膽大的人都不敢派大軍走海路,那結果曹魏不走海路伐吳的原因顯而易見了。

《三國志傅嘏傳》:後吳大將諸葛恪新破東關,乘勝揚聲欲向青、徐,朝廷將為之備。嘏議以為"淮海非賊輕行之路,【又昔孫權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略無孑遺】,【恪豈敢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徼幹沒乎?

恪不過【遣偏率小將素習水軍者】,乘海溯淮,示動青、徐,恪自並兵來向淮南耳"。後恪果圖新城,不克而歸。

你別說打東吳了,哪怕是打公孫淵都無功而返過。

司馬彪《戰略》:太和六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陸道,並攻遼東。蔣濟諫曰:

"凡非相吞之國,不侵叛之臣,不宜輕伐。伐之而不制,是驅使為賊。故曰'虎狼當路,不治狐狸。

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質,歲選計考,不乏職貢。議者先之,正使一舉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國,得其財不足為富;儻不如意,是為結怨失信也。

"帝不聽,豫行竟無成而還。

後來還是靠公孫淵主力跟司馬懿決戰,側翼空虛才偷襲成功的。

《三國志東夷傳》:建安中,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遣公孫模、張敞等收集遺民,興兵伐韓濊,舊民稍出,是後倭韓遂屬帶方。【景初中,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諸南韓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

公孫度跨海收取青州東萊諸縣的背景也是漢末大亂,你讓公孫淵收取曹魏青州沿海的郡縣試試?

《三國志公孫度傳》: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

我就覺得以漢末三國的科技和生產力無論哪個國家跨海作戰都很困難,無論跨哪個海?畢竟補給、方向什麼都成問題。

《三國志孫皓傳》:十一月,左丞相陸凱卒。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

二年春。萬彧還建業。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殺導將馮斐,引軍還。

哪怕到了東晉末,船隊的浮海作戰能力感覺也不是很強。

《晉書慕容超載記》:公孫五樓曰:"吳兵輕果,所利在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

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可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運,別敕段暉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

腹背擊之,上策也。」

2樓:saintzeustm

五行始終的角度,魏是土命,沾水就不行,江尚且如此,還海這種難度的?

相關技戰術不行,去北(公)孫、南孫遠矣,好比在問乙個不掌握航母遠洋編隊的國家你為什麼不滅有這些的國家

海路還不止這些,你得登陸吧,涉及登陸作戰更複雜了,送一些部隊上陸能怎樣?補給以後呢?和內陸沿江而下完全不一樣

充其量像明朝倭寇一樣,投送一些人(最多人數多些)上陸,沿路孤軍深入,造成一些恐慌罷了,但孫權可不是晚明般腐朽,so 沒什麼效果和意義

3樓:KUNKUNKUNKUN

公元208年,曹操命於禁率兵數千,自北海出發,直搗建業。

初,禁問曰:「今雄兵百萬,擁數州之地,何以只兵數千予禁?」操笑曰:「此去東吳,非吾之願也,乃諸公欲試行之。況我北軍戰船寥寥,不善水戰,何來大船?望君自行之。」

禁遂行,路不過半,途逢海亂,人自傾頹,不得相救,死傷數百。

期月之後,船糧已斷,不見後船復來。管糧者,張三也,禁遂問之奈何,張三曰:「我軍行遠,途浪滔天。河北雖糧草無數,然不能至,故船糧漸盡。」

及至建業,禁望海岸,吳兵之精,執干戈挺立;建業之堅,擁高台之固。乃復望自船,竟曹兵不能直立而走,皆披髮,士卒無力,戈矛已廢。禁嘆曰:「此戰,不復存矣。」

乃登岸。

時周瑜督水軍。瑜聞報,乃命程普戍長江,練士卒,而自引兵去。曹兵且登岸,聞左右聲勢大震,前有風塵騰起,乃吳軍也。

禁命戰,然自相逃竄,或投於江中,或降于吳軍。吳兵正盛,曹兵退入江中,淹死不計其數,禁無奈,為人所縛。

權問曰:「素聞將軍最號毅重,治軍有方,用兵有謀,何故至於今日?」

禁跪於地,嚎曰:「實非我之意也。今為明公所擒,願助明公,以成大業。」

權乃命人使禁南去,暫囚於東南。又笑曰:「曹孟德不知兵也!」

曹操既沒,其子丕廢漢帝,改元黃初。次年,備帝巴蜀,稱章武元年。時備引兵伐吳,權懼之,乃臣服於魏受稱吳王,遂遣於禁歸之。

曹丕聞禁來,不與見,使人築房於操墓旁,贈於禁,且作禁跪降孫權之畫於堂上。禁見之,痛哭流涕,抑鬱而終,遺曰:「吾不負先帝,先帝何故負我。」

4樓:陳聖

南船北馬。東吳在水軍方面,是有絕對優勢的。儼然東亞海上霸主,北到遼東,南到東南亞,橫著走的存在。

三月,遣舒、綜還,使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淵。《三國志》

二年春三月,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得男女。《三國志》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三國志》

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三國志》

十四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上未形成國家,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據《吳時外國記》記載,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公元226年,東吳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抵達過越南、高棉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

約在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由交州刺史呂岱派康泰和朱應出使扶南(中國半島古國,今高棉)等國,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l00多個,並曾在扶南會見天竺(古印度)使臣。歸國後,分別著有《吳時外國會傳》、《扶南異物志》。兩書都記錄了出使南海時的經歷和傳聞的各國情況。

5樓:

當然可以,而且也應該這麼做,問題在於:

臣妾做不到啊。

比如,八路軍為啥不使用「高達」消滅蔣匪呢?那不是因為造不出來嗎,真有的話肯定會用啊。

三國的航海技術不行,連長江都馴服不了,大海這個難度太高了。三家裡面水軍聞名的東吳,孫權曾經海上聯絡公孫淵,派人去台灣島,都被視為異想天開的賭博。

如果航海技術提公升之後,當然可以的。比如明末的鄭家海盜,在大清基本統一的局勢下,以一隅之地單憑海軍,差一點打下了南京。這還是比較差的海盜,只能走沿岸路線的。

其餘比如大航海時代的,可以跨越半個地球,從歐洲跑到東亞要求佔塊地。如果有這個技術,不說曹魏,連孫十萬都能發現澳洲信不信。

所以想要看曹魏海軍,再簡單不過,只要穿越一下,把宋元時代的航海技術帶過去就足夠了,連工業革命都不用。

只有技術進步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其他的什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都屬於過眼雲煙。

6樓:

海路是可以走的?確實是可以走的,孫權溝通遼東,總共派了三次人馬,第一撥回來的時候在成山遇到颱風,讓田豫跟抓鴨子一樣給包圓了。

豫度賊船垂還,歲晚風急,必畏漂浪,東隨無岸,當赴成山。成山無藏船之處,輒便循海,案行地勢,及諸山島,徼截險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漢武之觀。

賊還,果遇惡風,船皆觸山沉沒,波盪著岸,無所蒙竄,盡虜其眾。

第二次張彌、許晏等四百來人被公孫淵零元購,連人帶貨照單全收。第三次羊衟等人去給公孫淵收屍。

孫權計畫親征公孫淵,因為他也不是二傻子,本身溝通遼東就是他固執己見,什麼叫自丞相雍已下皆諫?「舉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諫,以為淵未可信,而寵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數百護送舒、綜,權終不聽。

最後被公孫淵狠狠的打臉,不搞點姿態出來他還混不混了?面子往哪擱?薛綜把海上的風險一二三條往這一擺

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難,海行無常,風波難免,倏忽之間,人船異勢。雖有堯舜之德,智無所施,賁育之勇,力不得設,此不可二也。加以鬱霧冥其上,鹹水蒸其下,善生流腫,轉相洿染,凡行海者,稀無斯患,此不可三也。

孫權也就就坡下驢不再提這事了「"時群臣多諫,權遂不行」,你以為他還真的想打遼東?就算真打下來了,這一片飛地怎麼治理?擱這玩三國志呢?

按這三次就能有一次遇風沉沒的機率,東吳的船尚且如此,你讓曹魏這在內地河裡試船都能翻的水平航海,你是巴不得曹操趕緊死吧?

受詔作御樓船,於陶河試船,遇風沒

7樓:老槍

別說曹操那支在鄴城鑿玄武池訓練出來的水軍,就算曹操利用北方最大的湖泊訓練水軍,訓練出來的水軍在長江上都立腳不穩,你還想走「海路」滅東吳?題主你確定那些北方船匠造出來的「艨衝巨艦」走海路不會散架?你確定走海路滅吳不是給東海龍王送侍從去?

題主你的腦洞開得太大了!

8樓:

曹操帶著荊州水軍順流而下都打不過東吳水軍,那從東海沿長江逆流而上怕不是送人頭。

東吳水軍在赤壁之戰後就已經傲視天下水軍了,向北可到遼東擄掠人口,向東可到台灣擄掠人口,沿海岸線還可以到達越南北部。

後來的西晉之所以能滅吳,一者佔了長江上游可以順流而下,二者人家王濬在益州造了7年的樓船。這兩點使得西晉在水軍上有了優勢,西晉才敢於發動滅吳之戰。而曹操時期北方剛從戰亂中恢復過來,國力根本不允許搞樓船這種大專案。

9樓:陌上愚翁

因為在長江上曹操都打不過孫吳,走海路他是想找死嗎?

不過你提醒我了,之前我一直認為關羽死後的季漢統一機會最大,劉備死後的曹魏機會最大,諸葛亮死後基本成為定局。一直認為孫家機會接近於零,你這樣一說,孫吳如果和蜀漢約定一齊北伐,把曹魏軍隊調走,暗地裡派乙隻精銳從海上突襲,直接突襲,可能極小機會直接把曹魏一鍋端了

10樓:Imi

如果就是為了出奇兵,倒不如從涼州南下青藏高原、再跨過南中、從西南方向直取東吳,這樣至少補了北軍不習水戰的短板,說不定孟獲還能幫上忙。

既然腦洞至此,也許給曹丞相配備空降兵更能出奇制勝……

11樓:俱往矣

1、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土地尤其是可耕種的土地對當時的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當時的人對海洋資源沒什麼需求,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造船和航海技術去開發海洋資源。當時最高統治者的理想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中國古人對海洋的認識。當時的人對海洋不夠了解,雄才偉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只是認為海中有仙山,仙山上有仙人,仙人有長生不老藥,人吃了長生不老藥可以長生不老。所以他才會造船讓徐福出海,可是徐福一去不復還。

曹操的名作《觀滄海》也體現了他對海洋的認知。古代雄才偉略的人只是想著征服更多的土地人口,都沒有征服海洋的想法。

3、就是曹操的軍事能力。曹操指揮步兵、騎兵作戰的軍事能力很出色,但是作為北方人,他基本沒有指揮過水軍作戰,唯一一次指揮水軍在長江流域作戰還被打得大敗,然後在長江流域他指揮作戰的戰績都不好,他怎麼可能還會想著出海作戰?

曹操為什麼不走劉邦打天下的路線

顯而易見的問題,戰略地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秦時的關中是秦國變法經營多年的帝王之都。南京的實力由經六朝經營出來,北京由遼國的 南京 開始,曆元 明二朝發展才地位鞏固。漢末的關中第一次遭韓遂洗劫,常年作為西北叛軍的戰區,接著李傕 郭汜搞了乙個三輔之亂,關中地區常年人相食,軍閥頭子都要挖死人衣服穿。而且之...

東吳為什麼不救蜀漢?

天邊有朵雲做的雨 蜀漢滅亡的太快,來不及救,況且從合肥或者荊州出兵也難以撼動魏國,魏國已經做好防備,起不到圍魏救趙的效果,如果直接去救,只有三峽一條路 結果就是也去了,結果晚了,變成搶人頭,遇到羅憲,無法突破就退退了 空餘餘生 唇亡齒寒的道理,吳蜀都懂。吳軍也派軍佯動,但蜀國的領導不想掙扎了,蜀國連...

蜀漢和東吳為什麼不聯手北伐?

整個三國史中,東吳非常沒有盟約信用,從開始到結束,小動作就不提了,出軍隊四次偷襲劉備 季漢 第一次,發兵5萬,攻下半個荊州 第二次,白衣渡江,占領荊州全境,斬殺關羽 第三次,諸葛亮死後,永安城外駐兵,欲偷襲成都,沒有得手 第四次,鍾會鄧艾發軍攻打益州,東吳再次出兵攻打永安,想偷襲成都,被永安守軍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