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雄時,韓信為何不擁兵自立?

時間 2021-05-11 16:11:26

1樓:戰國霸王

韓信雖然厲害,可是劉邦、項羽更厲害。

韓信顯然沒有信心單獨對戰這兩位。

劉邦、項羽可是楚漢戰爭的兩大主角,韓信只是眾多配角之一。

更別說項羽、劉邦是滅亡秦朝的男一號和男二號,韓信當時只是無名小卒。

秦末十八諸侯,對陣劉邦、項羽,沒有乙個成功打贏過,劉邦也只敗給項羽。

韓信本身是漢將,是劉邦的部下,他的手下也是漢將,是劉邦的部下。

他不像彭越這種諸侯,有屬於自己的軍隊,有自立的資本,韓信就是空降的指揮官。

韓信的左右手曹參、灌嬰,出自劉邦的豐沛周邊集團,是跟隨劉邦最早打天下的那批人,對劉邦集團擁有絕對的忠誠,不是韓信這種半路加入的指揮官可比。

劉邦豐沛集團的周苛,項羽攻破滎陽時,想要招他為將,開出為上將軍,封三萬戶的條件,周苛寧死不從,最後被項羽給烹了。

蒯通提出三分天下的計畫,當時的韓信其實已經心動了,不過是沒有實力罷了。

灌嬰帶漢軍主力南下擊楚後,韓信在齊地呆了半年多,已經有了三分天下的實力。

對於三分天下的計畫,他已經提上日程,劉邦讓他去相助打項羽,韓信不去,就是為了三分天下,坐看劉邦項羽成敗。

張良、劉邦知道韓信為人,開出乙個韓信無法拒絕的條件,打敗項羽後,楚地給他。

韓信一聽有這好事,等於白給,有了楚地,韓信就可以取代項羽,和劉邦中分天下。

於是韓信帶人立馬趕去垓下,但是韓信沒有料到的是,打敗項羽後,劉邦立馬奪了韓信的兵權,讓韓信中分天下的計畫徹底破滅。

2樓:泠木槿

3樓:mao.gang

武涉之言,爍古震今! 然信徒具軍事,而不識險惡人心,以虛情為意,自閉其察,忠言良機,天賜不予,終遭毒手,悔之晚亦!

信,初雖無名於項王,然龍且既敗,王驚之,乃遣使,傾言以勸,卻不能聽,蒙一時之功名,而毀千秋之基業。果中其言,故信,難稱大量,勿誇高志。空有其名,卻為他人嫁衣。

4樓:mushroom111

1。因為韓信就想當個諸侯王,跟劉邦能當,跟項羽能當,自立也能當,聽劉邦的滅了項羽就行了,幹嘛費勁周折擁兵自立。

2。韓信不覺得劉邦容不下他,秦大一統二世而亡,世人都想回到諸侯時代。韓信眼中劉邦是周武王,自己是姜太公,滅了項羽,你做天子我做齊王。

3。加上劉邦對韓信也實在不錯,剛出山直接拜大將,打下齊國就封了個齊王。

因為沒需求,所以沒慾望。

誰tm知道劉邦不想當什麼天子,他要當皇帝。

這個問題和項羽為啥不殺劉邦是乙個問題

5樓:憨厚老實李林甫

權力是從下至上。不是從上至下。難道我被認命CEO。我就有這個公司的所有權了嗎?

韓信當時幾乎沒有民意基礎和軍中班底。他憑什麼?

6樓:琮璞

幾乎沒有人提到,韓信是乙個落魄貴族。

落魄貴族也是貴族,所以他們有一套屬於自己階級的道德標準。

自周公起,「禮不下庶人」,所以平民出身的劉邦就沒有什麼道德壓力,這也是他最後勝出的原因。

因為有道德,才會「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政治本就是黑暗的,需要把一切都做絕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覺得項羽、韓信會屢屢表現出「婦人之仁」。

當韓信想成為齊王的時候,他的目標是什麼?——姜尚,在他的理解裡,劉邦是應天革命的武王,他是輔佐武王的太公,「魚水三合顧,風雲四海生」,他們一起做一對君臣的典範。

這也是為什麼他不擁兵自立,當他最終在垓下戰勝項羽,他以為這是另一場牧野之戰。

當劉邦來到楚地時,韓信還抱有幻想,畢竟貴族間是講信用的嘛!

可惜,他錯了。

7樓:MARS

歸根結底沒有帝王之志。

知乎上其他回答基本都是從某個角度解釋淮陰侯不具有成事的客觀條件。但這些都是目標之下的手段而已。

想昭烈帝當年販履之時就立志匡扶漢室,澤被蒼生,大半生領著關張二人顛沛流離,但始終不墜其志。

志向已立,有人有槍要幹,沒人沒槍也要幹。

所謂帝王,乃人中至尊,走得就是逆天改命之路,面對前路惟有一往無前,死而後已。

8樓:「已登出」

春秋戰國時有虎符制度,就是為了防止將領私自調兵。

以前韓信只是治粟都尉,後來拜為將軍,如果沒有虎符、符節或者將印,韓信根本調動不了漢軍。

看看破趙之戰就知道了。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

趙人李左車講得是:「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韓信是收趙軍未調走的降兵攻齊,劉邦有多不信任他。

例如攻齊時傅寬部屬淮陰,韓信作為上將軍,手下有許多將軍,部屬軍隊聽命是自己的將軍,韓信如果沒有虎符符節或者將印,根本調動不了軍隊。就算韓信決定自立,殺諸將,收麾下各部,兵力也不會太多,韓信也沒有自立的決心。

攻齊以後當了齊王以後,可能因為韓信自己有了一定的實力,才開始有人勸進韓信。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蒯徹的話都聽不進去,項羽的策反說辭,韓信肯定更加聽不進去,韓信可是從項羽那投奔到劉邦這裡,項羽肯分天下給韓信?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

「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並力擊楚。

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不過韓信當齊王后都有點膨脹了,都開始不聽劉邦號令,按兵不動了。高祖滅了項羽就開始收拾他們了,平定項羽立馬奪了韓信的兵權,改封楚王。

王翦請田,是因為有猜忌多疑的君王。

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參考:史記/卷098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史記/卷092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史記/卷089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史記/卷007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9樓:潘飛

當年,韓信在項羽帳下不過一執戟郎,相當於今天的警衛員,位卑聲微。後來,經蕭何月下追韓信,漢王劉邦為其築壇,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自此,韓信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軍事指揮生涯。

韓信攻下齊國,導致酈食其被烹殺,劉邦沒有怪罪,反而封其為真齊王。可能有人說這是張良計,是迫於形式,但對於韓信來說,是一種恩情。

總而言之,兵仙韓信之所以沒有叛漢自立,原因歸結為三點。一是親兵都是劉邦給的,打敗項羽,返回故里,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夙願,背漢自立不是這支隊伍的核心思想; 二是漢王恩重如山,韓信心懷俠義,不忍相叛; 三是韓信是乙個軍事天才,攻城掠地,擊破項羽才是他平生大願,裂土封王,三分天下這種政治策略根本不在他的思考範疇啊!科科!

10樓:王靖海

@何越曦 你這問題邀我這不是難為我嗎?楚漢真不懂啊。

不懂強答吧——個人認為楚漢時期並沒有後世帝國時期軍閥自立的環境。

嚴格上講,戰國-秦-楚漢時期,整體沒有出現軍閥自立的條件。

從上述兩個半世紀看,變動多為宮廷政變為主,有「擁兵自立」性質的行為僅限於:

秦國商君公孫鞅的武裝叛亂;

楚國攻秦武將莊蹻在滇地自立為君;

趙相信平君廉頗抗命,率部攻擊假相樂乘;

秦國長安君成蹻的武裝叛亂;

秦國長信侯嫪毐的武裝叛亂;

秦國昌平君熊啟的武裝叛亂;

秦將趙陀自立。

從上述記錄上看,戰國並未出現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擁兵自立情況」。

其中,秦國以封君叛亂為主,更類似與封建領主叛亂而非軍閥叛亂;

廉頗的抗命行為有一定的「擁兵」性質,但他在當時的環境下無法「自立」,甚至投奔魏國後處境更為淒涼。

至於楚將莊蹻、秦將趙陀確實有「自立」的行為。但他們的自立都是建立在後方被切斷的情況下,與我們常見的軍閥自立有明顯區別。

五國伐齊時期,燕惠王對樂毅似乎有一種擔心其「擁兵自立」的意思。但是,考慮到樂毅這個燕臣不燕臣、魏臣不魏臣、趙臣不趙臣的政治四不像,在加上阿和平陸的詭異降燕,燕惠王的懷疑更多應當是對其立場的猜忌。

至秦末的大動盪期,一些武將「自立」,與其說是「擁兵」,不如說是「起兵」,涉及的君主也多為政治目的被起兵武將所立,本身也不同於「擁兵自立」。

如果真的要往前找的話,白公勝的叛亂有一定程度的「擁兵自立」的意味。他主要是以各種理由增加軍事實力和一線指揮權,然後向郢都方面發動叛亂。

但在這一次叛亂以後,類似軍閥擁兵自立的情況就沉寂了兩個多世紀了。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和戰國的兵制有關。

當時的將軍主要是臨時任命,主力武裝是自耕農,其中還有僱傭兵性質的士,一支軍隊效忠個別武將不太現實。

從戰國到楚漢實際的時間非常的短,基本沒有演化的過程,這時候指望軍事制度完善到能夠實現軍閥化不太現實。

此外,韓信在漢軍之中的根基也太淺,本身的政治資源記錄基本沒有。那麼,他在從陳倉到齊趙這一段期間實現軍閥化可能也不是特別現實。

由此可見,他本身就沒有擁兵自立的條件,聊他想不想也就沒有意義了。

楚漢爭雄時,假如項梁不死,仍是勢力老大,以後形勢會怎麼發展,劉邦還有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詩夢劍客 歷史不能假使,沒有意義。但項梁也不怎麼樣,別忘了他的死,宋義都預料到了。而宋義後來又被項羽殺掉的。沒準項梁在,劉邦發展的空間大。劉邦能用陳平離間項羽和范增,也能離間項羽和項梁 謝題主 烏拉多恩 邀 1 若項梁不死,以其軍事能力,恐怕不可能像霸王一樣擊敗章邯這樣的名將,迅速覆滅秦朝,大概率是...

楚漢爭霸時,假設項羽不自殺,有機會取代劉邦嗎?

萬先生 再給項羽一百次機會,他也不是劉邦的對手,項羽是最後的貴族,何謂貴族,貴族就是應該堅守自己內心高尚的信念,這就是他悲劇的宿命!而劉邦是現實實用主義,而且他深深地知道,只有終結這個亂世,才是芸芸眾生的唯一出路,而項羽的理想是回到春秋列國,那種諸侯並存的局面! 一奚 項羽不自殺其實也要敗,項羽雖然...

楚漢爭霸的具體歷程是怎樣的?

謝 aweal 邀 二 秦軍主力為蒙恬的北方軍團,其去向是提到了的,即是秦末時由王離率領的秦軍 三 十八諸侯王中,義帝為霸王所殺 三秦王為劉邦所破,雍王章邯據守廢丘不降劉邦,劉邦下令水淹廢丘,章邯自殺 塞王司馬欣 翟王董翳先降劉邦,後投霸王,最終在成皋爭奪戰中戰敗自刎 河南王申陽降劉邦後下落不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