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時項羽的封王為何統統叛楚歸漢?

時間 2021-05-08 09:15:00

1樓:含草舵手

1, 年齡。項羽出生於前232年,封王發生在前206年。這時項羽多少歲?

26歲!俗話說三十而立,你讓一幫江湖老油條聽乙個連而立之年都不到的小年輕畫出的地盤,如果是你你感想如何?

2,缺乏正統性。如果正統性充足的話,年齡的問題是可以化解的。比如康熙孫仲謀。

但關鍵是當時義帝尚在。義帝是眾人擁戴上去的,而西楚霸王是他自封的。你讓一幫軍閥聽乙個自封的小年輕,如果是你你感想如何?

2樓:涼秋

項羽不會籠絡人心,只是憑藉手下對其武力的崇拜和對權力的嚮往(當時項羽兵力比較強盛,本人也能征善戰通曉兵法。其麾下希望藉此從龍之功得以封侯拜相)將其聚在一起,當項羽死後麾下自然去追隨劉邦

3樓:Levi

其實說起來,項羽的分封是存在個別的不公現象,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總體而言,項羽的分封基本上是公平的。

項羽的分封有個最基本的條件是:參與反秦的戰爭,尤其是鉅鹿之戰及之後的戰爭。而有些沒有被分封的集團,並沒有參與鉅鹿之戰及鉅鹿之戰後的其他反秦戰爭,有的只是忙著搞自己的事情,有的是在坐山觀虎鬥。

所以項羽未對他們進行分封是很正常的,說合理也不為過。

所以,所謂的分封不公,並不是部分諸侯王背叛項羽的根本原因。

那麼這些人為什麼要背叛項羽呢?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的情況:

1、不滿項羽的分封。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劉邦本來有機會做關中王,但是最後被項羽分封到了巴蜀,雖然後來還是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之後將漢中給了劉邦,但是劉邦對這個分封是很不滿的,巴蜀之地和關中完全沒得比,況且離劉邦的老家也遠。所以劉邦算是除了田榮之外的第一批反抗者。

2、被劉邦的兵力威脅。比如塞王司馬欣之類的,是在被劉邦打敗之後投降的,或者是被劉邦的兵鋒所指被迫投降的。

3、自身慾望擴張與項羽的權位的衝突。以英布為例,英布是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也是項羽帶著參加鉅鹿之戰的大功臣,但是分封完了之後,英布基本上對項羽就變了態度了。後來在項羽要求英布出兵打擊劉邦時,英布不為所動,因為沒有好處,並沒有配合項羽的指令。

而後來張良建議劉邦以土地收買彭越和英布的時候,英布就投向了劉邦這一邊。因為劉邦是許諾只要一起參與打敗項羽,就「共享天下」。

不得不說,項羽是分封是當時時代背景的必然選擇,因為在當時,秦國統一的時間只有15年時間,而且整個中原地區都存在著推翻秦國恢復過去六國的勢力和願望,當時世人普遍的看法並不是要改朝換代,而是恢復六國的國土。況且當時一起反秦的武裝勢力多如牛毛,又不是項羽麾下的部隊,先不說項羽有沒有稱帝的意志,即使是有,他也做不到,因為沒有幾個諸侯王會真心願意讓他稱帝,而自己作為臣子臣服於項羽之下。即使是劉邦建國初期,也採用了部分的分封制(韓信、英布、彭越等都是諸侯王)。

雖然項羽的分封大體上算是公平的,但是分封制存在最根本的矛盾,那就是分封制下,諸侯王的身份地位一樣,回到春秋戰國的情況,但是每個人和每個集團勢力的慾望是無限的,歷史車輪的滾動是不可停止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必然的。所以分封制下,諸侯王之間必然的存在衝突的,而諸侯王的慾望與項羽的稱霸是不可共存的,所以部分諸侯王最終反叛項羽,這個是必然會存在的現象。

很多朋友的回答其實都答到點上了,我很認同。比如諸侯王的叛楚歸漢,其實真要數人頭,也只是少部分,並非大部分,可以說項羽的分封很多人是沒有太多意見的 ,也可以說項羽的震懾力還是很強的,也還是有不少忠心於他的人。

4樓:

首先,我建議題主先修改題目,因為當時的諸侯並沒有統統背楚投漢

史書中記載劉邦以為楚義帝報仇之名,引得各路諸侯來背楚投漢,其實這只是表面原因。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

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

」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可見諸侯根本就不把義帝放在眼內,所謂為義帝復仇不過一美化的說法,以令漢軍師出有名。利益不均和漢軍的軍事威脅才是實質上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在漢軍定三秦出關之際,投向漢軍的諸侯並不多,只有趙王,代王(他們是一派)因不滿項王而主動投向楚軍,此時原常山王張耳被代王陳余趕走,投靠漢王,漢王假裝替他們殺了張耳,他們上當而投向劉邦。

漢王之出關至陝,撫關外父老,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至雒陽。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當漢軍出關東進之後,以為義帝復仇之名集結諸侯。

1. 雍王章邯正在關中被漢軍攻打

2. 韓王鄭昌被漢軍大將韓信(即韓王信)打敗

3. 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陽望風而降

4. 殷王司馬卬戰敗被俘

5. 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早已戰敗投降

6. 閩越王無諸、建成侯彭越等也加盟

我們不難看到其實投降的諸侯大部分都是因為敗於漢軍或面對漢軍的威脅而加入漢軍聯盟,或者不滿項王分封,為了得到更多利益而倒向漢軍。燕王韓廣、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這些不受漢軍威脅的諸侯始終站在楚軍一方。

而三齊地區的田氏諸侯雖然跟楚軍對抗,但他們面對楚漢之間的戰爭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一直到被韓信的大軍攻破他們都沒有攻擊楚軍的後方。

5樓:長河流月

統統投奔劉邦是不對的,主動投靠劉邦且在楚漢戰爭結束前沒有背叛的只有常山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殷王司馬卬幾位而已,且燕王和長沙王基本沒有參與統一戰爭。

至於原因,首先,項羽的分封本來就有致命的缺陷,即分配不均。田榮居然沒有王位,田都和田市則都得列三齊之位;彭越和陳余全都沒得到分封,而申陽這樣的人物也能封王,總體來看偏私的情況非常明顯,因此反楚戰爭的第一槍由田榮—陳余聯盟發動是非常正常的,劉邦只是揀了空窗期的便宜而已。

第二,項羽自己率先破壞分封制度。韓成被項羽長期扣押,禁止就國,後來更是被項羽殺害;韓廣被臧荼殺害而項羽完全坐視,當然最惡劣的就是殺害義帝的行為。分封制度的崩潰就是在項羽這樣的行徑下開啟了端倪,劉邦反而相對不如項羽那麼惡劣,畢竟分封是項羽主導的,自己破壞自己的制度明顯更嚴重。

第三,劉邦採取了正確的政治軍事策略。這點在還定三秦和聯盟襲彭城兩件事情上表現得很明顯,這就不用多說了。

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馬健雄 司馬遷喝高了都寫不出這等暴論 且不說劉邦出關中走的路子和嬴政完全不同,經濟民意文化技術,基礎完全不同,上層建築更是完全不一致,就因為都是關中出兵就是 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那北周算不算 第三次秦國東滅六國 大唐算不算 第四次秦國東滅六國 李依 這又是哪路歷史學家的仙論啊?除了都是從西向東的路徑...

楚漢相爭時如果項羽正面佯攻劉邦派重兵偷襲劉邦的後方關中,有可能翻盤嗎?

梁虎 其實項羽主要是輸在格局 當年項羽入關以後,有人建議定都關中。項羽說 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這分明是一暴發戶 項羽也就這麼乙個格局。對比劉邦,入關以後約法三章,宮中財物無所取。其次項羽輸在為人剛硬,太剛易折,所以一敗不起。劉邦沒了關中,他還是會跟項羽死磕。 負能的人 有條件的,韓信上不上?彭越...

楚漢爭霸時,假設項羽不自殺,有機會取代劉邦嗎?

萬先生 再給項羽一百次機會,他也不是劉邦的對手,項羽是最後的貴族,何謂貴族,貴族就是應該堅守自己內心高尚的信念,這就是他悲劇的宿命!而劉邦是現實實用主義,而且他深深地知道,只有終結這個亂世,才是芸芸眾生的唯一出路,而項羽的理想是回到春秋列國,那種諸侯並存的局面! 一奚 項羽不自殺其實也要敗,項羽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