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當今的科技發展角度,如何評價 1969 年阿波羅計畫使人類登上月球?

時間 2021-05-05 22:31:23

1樓:鹽選推薦

「阿波羅 11 號」出發時三艙俱全,重量 2940 噸,回到地表時只剩乙個指揮艙,還不到 5 噸。

「休斯敦,」阿姆斯特朗說,「這裡是(月球)靜海的西南部。『鷹』已著陸。」1969 年 7 月 20 日,在「阿波羅 11 號」環月飛行了 12 圈,並發布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

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可是,50 年前正逢美國和蘇聯將太空競賽視為「國家威望」的冷戰時代,當時只有一部 1968 年上映的《2001 太空漫遊》能給美中國人一些遐想般的安慰,而登月才是最震撼人心的「科幻」之旅。

「阿波羅 11 號」的裝配工作,在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這裡是美國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發射基地—甘迺迪航天中心所在地,本來是乙個自然保護區,種有幾萬畝橘樹,風景如畫。

1966 年建成的 39 號發射場及其工業區,是為實施「阿波羅」工程建造的。中心矗立著太空飛行器裝配大樓,高 160 多公尺,正面寬 210 公尺,縱深 150 多公尺。

製造工廠通過陸路、水路,把火箭和飛船的各個部件送到航天中心。裝配大樓的技術人員就在乙個高達 150 公尺的活動發射台上裝配。活動發射台就像一座高塔,技術人員在高塔伸出來的小平台上工作,垂直裝配火箭和飛船。

裝配工作一結束,另外幾百名質量監督人員就進來檢查。確認無誤後,工程師把活動發射台連同組裝好的火箭、飛船一起,運到發射場地。這段路有 7 公里,這些大傢伙加在一起有 8000 多噸,還要始終保持豎直狀態。

工程師想到的辦法是,設計製造了兩輛世界上最大的履帶式運輸車(車上平台有半個足球場大小),還專門修了一條更寬更結實、2 公尺多厚的水泥路。

運輸開始,巨大的起重機把整個活動發射台吊到運輸車的平台上。兩輛履帶式運輸車連在一起,在 18 臺大功率發動機的驅動下,沿著水泥路上的 8 條軌道前進。8000 多噸的重量,把水泥路壓陷了近 3 厘公尺。

車開不快,每秒 40 厘公尺,跟一般人步行差不多,整個路程走了 4 個多小時。

《2001 太空漫遊》劇照

到了發射區,火箭和飛船被支撐到方形的「鋼筋混凝土發射台」上,活動發射台則被拉走。固定發射台上,有支撐火箭「土星 5 號」的支柱,下面有導流的溝渠,可以排走火箭點火時噴出的高溫高速燃氣流。

這些大傢伙加在一起有 8000 多噸,還要始終保持豎直狀態。

固定發射台一側還有一座固定式勤務塔,裝有旋臂起重機、電梯、空調、照明和通風、通訊系統,以及各種管線、液體推進劑等等,用來在發射前給火箭和飛船進行最後的測試和檢查,加註推進劑和充填壓縮空氣。

現場指揮部設在發射區附近的地下。航天控制中心則設在 1400 公里外的休斯敦。登月的日期定在 1969 年 7 月 16 日。

發射場內有幾百人正為此緊張準備。與此同時,醫生們也在密切關注三位航天員的身體情況,他們已經待在專門的檢疫處,除了教練和妻子,其他人一概不見。而妻子來探望,也只能走進防菌室,隔著玻璃用無線電和他們通話。

出發前的最後一天,航天員吃得不錯,睡得也很早,而且睡了 6~8 個小時。

不少人午夜動身前來,壯麗的銀河橫跨中天,好天氣更令人充滿期待。旭日東昇時,人們點起爐火準備早餐。火光、朝霞、人群和海洋,以及銀光閃閃的火箭,構成了一幅奇特的現代景觀。

2樓:夏風

在登月的60-70年代。

人類製造了以下產品:

2倍音速巡航的客機。

3倍音速的戰略轟炸機。

400噸級的波音747客機。

10萬噸的航空母艦。

這些東西有些現在都沒有了。當然以現代的技術水平來說,再複製出來當然不成問題,但效能也不能有質的提公升。比如說3倍音速的戰略轟炸機,即使是現在如果想製造一款高速轟炸機,也只會是3倍音速級別,而且絕對製造不了5倍音速級別的。

我列這些東西其實是想說,60-70年代並沒有中中國人想象中的那樣落後,比如說土星五號的J2發動機,其比衝就達到了428S,中國現在最新的YF77發動機也不過是430S,效能上幾乎沒有進步,即使是美國現在拿J2改進成J2X發動機,其效能提公升也不過是10%左右。70年代以後扣除電子技術方面,人類在高精尖技術方面,並沒有本質上的進步,70年代的科舉壯舉放到現在也仍然是壯舉。

甚至於近些年發達國家經濟沒啥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與技術進展緩慢有很大關係。

回到阿波羅登月計畫,這個登月計畫在現在看來也是非常嚴謹科學的,如果現在玩登月的話,很多基本的技術底子跟阿波羅時代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80年代以後飛速發展的微電子技術對登月成功作用並沒有想象的的那樣不可替代。

3樓:一網情深

現在我也做一回這樣的小學生:「登月這麼簡單,50年來老美為啥不再等一次?!」所以我說,一一切都是謊言!!!

整個軟體系統的大小大約是60萬位,這是乙個啥概念?2023年的30年後,我們用組合語言寫1024位軟體,就是乙個畢業設計!!!

4樓:呂亞鋒

2023年的人類登月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超級大國的科技競賽中產生的,也是當時的科技先鋒。現在的科技發展所進行的太空探索,更加理性,目的更明確。就比如是一百個人參加的競走和萬人馬拉松。

5樓:扎維耶小丑

至今仍對登月艙能夠安全在月球上著陸感到不可思議。

現代的火星車登陸,憑藉黑科技一樣的「太空起重機」才能保證儀器不被摔壞,早期甚至要借助降落傘。但四十年前阿波羅計畫就已經做到了平穩著陸,這tm是怎麼做到的?

6樓:譚少雄

以當今的科技發展角度看2023年的阿波羅登月,的確是人類歷史的一次壯舉,邁出了人類探索宇宙第一步,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進步,人類重返月球,對開展星際移民和利用宇宙資源意義重大。

科學發展和實踐的進步,要兩手抓,中國應大有作為,基礎理論領域要開創新局面,希望關注曉話123論場速可變的相對性原理。

7樓:持劍夜行

有幾個問題我不是很明白,有幾個問題我已經明白。

先說不明白的,我記得當時是進行了現場直播,按照當時微波傳送的頻寬,是怎樣實現的。

明白的,登月的飛船有乙個登月艙,他們進入月球軌道後,登月艙從飛船分離,通過減速降落到月球表面,而主艙繼續繞月球飛行,等登月艙完成任務,再公升空和飛船連線,再通過加速離開月球返回地球。

不明白的,登月艙要公升空時,發射架怎麼設定和安裝。要知道不可能隨時在月球找到平坦能作為發射平台的月面。以上!

8樓:小心假設

"阿波羅"登月發射倒計時

《"阿波羅"登月發射倒計時》 喬納森H沃德 (Jonathan H.Ward), 崔吉俊, 唐建【摘要書評試讀】圖書

英文原版叫:

Countdown to a Moon Launch: Preparing Apollo for Its Historic Journey

9樓:李強

時至今日,登月成功的也只有乙個阿波羅計畫。

時至今日,敢再度正經考慮並真正執行登月計畫的,只有乙個中國,而中國的路還長。

而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了!科技如此飛躍的50年!

10樓:

推薦一首後搖,聽聽那個時代偉大的聲音

11樓:藍佳佳

當時的美帝比現在財大氣粗多了,如果NASA有當年的那麼多預算,現在早就載人登陸火星了了,說不准土衛六或者木衛二都有可能,說到底,其實現在並不存在什麼不可逾越的技術壁壘

12樓:夢想飛行15天

怎麼說呢?

旅行者1號2號都飛了多少年才飛出太陽系,我想也是當時美國比較先進的技術了吧?

新地平線號06年發射的,2023年就已經到了冥王星了,大家試想一下這技術進步有多大~

中國的還差的太太遠了,努力吧 CHINA

13樓:修牆

現今的科技比2023年的科技比起來感覺就是精細化了,沒有太大的突破。

那時有的如飛機、航母、坦克、汽車等等變化的只是細節。

就資訊傳輸而言,原理沒變,變得只是硬體。

感覺1969至今科技還真沒有太大的突破,都在前人畫的圈子裡轉。

14樓:明語玄

你覺得現在的科技如果已經可以很容易登月的話,那為啥中國不直接登月,而是要發射那麼多嫦娥探月衛星呢?在科技相比五十年前有了巨大的進步後,現在登月依然很難,可美中國人2023年就實現了,你覺得美國當年的實力如何?

15樓:廣龍先生

因為冷戰,所以國會同意把資金撥給載人登月專案。雖然當時技術不如現在,但是架不住人多。

你讓現在試試,國會議員有幾個會同意花納稅人的錢去幹這種實際意義不太大的事?大家都想著討好選民了。

台灣當今的發展如何?

天府南來第一州 經濟情況,應該20年沒啥變化。而我們卻奮勇直追。目前感覺差距不大。然後,台灣年輕一代,獨的人越來越多!再不解決,就難了 黑棕紅 發展如果是指經濟的話,台灣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家底還沒被民粹主義敗光。新北和台北的生活水平在大陸應該屬於一線城市,就是經濟活力不佳,基建不如杭州。很多半導...

如何評價錘子科技堅果R1?

辣椒醬 之前買了pro2。雖然據說有點彎曲。不過我比較喜歡紅色的。發布會如果沒有tnt這個zz東西,其實r1我還真在考慮買不買。 Mr.Yang 對錘子這個品牌或者它工業設計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入手,水桶機,沒有突出點。也沒有什麼明顯短板,攝像頭磨損品控問題後期應該會解決,不過價效比偏低 如何讓乙個...

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世界上孔子的理論還適用嗎,我們應該繼承還是運用我們現有的知識與智慧型開闢新的理論?

土豆 話題有相當大的難度。難度來自執行時的不可定性。例如,孝,禮,仁等等孔子提倡的美德,這些都是抽象的特性,從互動角度去看待時,交流的雙方採取的認可行為提煉後,得到的秉性。而從本質的角度出發來看,並沒有乙個可以具體化的行為稱作這是孝,這是禮,這是仁,等等。而這些優秀的秉性離開人行為後,無法明確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