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果殼網的產品 在行 ?

時間 2021-05-05 21:00:37

1樓:木山水司

狹義範圍內,只要有交易,就有支付和交付,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簡單將交付分為「硬交付」和「軟交付」:

「硬交付」:有明確結果可交付,通常結果可量化,則可實現按結果付費,交易容易標準化

「軟交付」:無明確結果可交付,則結果不可量化,則難實現按結果付費,交易難以標準化

顯然,商品交易基本都屬於「硬交付」,而部分服務交易也屬於「硬交付」,如美容理髮按摩等,另外,有些交易是混合兩者的,如海底撈,餐飲部分是屬於「硬交付」,而服務部分是屬於「軟交付」,不過此類交易都有個特點,就是在「硬交付」基礎之上,疊加「軟交付」。而諮詢這類服務交易(包括在行),就屬於純「軟交付」,這是最大的問題,因而非標,自然也難規模化。

2樓:

其實關注在行幾年時間了,感覺這個是個好領域,但是感覺產品這幾年進步很小。

最早2023年的時候一開始還預約幾位行家,還不錯,一開始還是比較敬業,到後面發現,行家真心越來越水,所以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審核的,怎麼制定的行家標準。而且還有很多行家的標價高的讓人匪夷所思的。使用者除了看評價,真的很難說行家到底行不行,知道好不好。

而且也沒有投訴舉報退款功能,有些水貨不點名了,純粹的把這個平台當做廣告位了,要是哪天出了舉報功能和退款功能,我一定試試。

產品和運營上,說實在話一直停滯不前,不溫不火的,產品上也沒有太多的改進,運營上更不說了。只能說很遺憾,在行拿了一手好牌,結果愣是給自己作死了,沒太大出息。

3樓:冬驚

寫過一篇文章講述我在這個平台接單的事情:

一路走來,我與「在行」》

翻譯是個寂寞的事業,伏案久了,時常有想要和人交流的衝動,於是在這種不甘寂寞中,我加入了「在行」。

那是2023年秋天,果殼網旗下的「在行」剛起步不久,據說我是當時約見次數最多的行家。

如今的在行枝繁葉茂,我也見證了這個品牌的發展歷程。與動輒約見百單的大咖相比,我從事的是乙個精專的細分領域,注定不可能像網際網路營銷、職業生涯方面的專家那樣紅火,然而「行家」的身份讓我大大開闊了眼界,對自己的選擇也更加認同。

在30多人次的諮詢中,我經常會和學員聊得比約定時間更久,恨不得把畢生所感向學員傳授。有一陣子約見的學員很集中,經常在下班後進行,講完有時候回家都十點了,早也得八點多,但是頭腦風暴之後太過興奮,基本上也幹不成什麼別的。

如果不是「在行」,可能我都沒有認識到自己有多麼喜歡傳道授業解惑。遇上不斷提問的學員,把乙個小時講成乙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半小時的情況都有,因為我時常在他們身上看到當年那個迷茫的自己:做翻譯到底是不是乙個好的職業選擇?

出國學好還是在國內讀研好?跳槽去做專職翻譯怎麼樣?到底怎麼進入翻譯行業?

這些學員裡,有一些不在北京居住,那時在行還沒有開通語音服務,我和在行的工作人員都很驚訝,產品經理還幫我去問學員是不是看錯了。了解到他們是專程從外地來北京諮詢的,我們都十分感動。比如從河南來的Z先生,業餘做筆譯,感覺遇到了瓶頸,專程到北京來與從事翻譯行業的朋友們交流,約見中認真記下我的每一條建議。

更多是畢業不久的年輕人,有一肚子的迷茫困惑,我看到他們的好學、上進與真誠,看到他們緊縮的眉頭逐漸舒展,從交談中理清了頭緒,讓我自身也受到勉勵,感受到授人以漁的快樂:原來我這個過來人確實能忙到一點忙。

來諮詢我的人女性居多,年齡在20-40歲之間,有幾位女學員已經是媽媽,有在考慮轉行。聽了我的分析,她們了解到全職翻譯的辛苦以及並非很高的金錢回報,大多決定不轉行。剛剛畢業或是快要畢業的女孩們衝勁更足,有的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做了很多嘗試,有的覺得周圍沒有人與自己志同道合,只有自己想出國學習,在「女孩子那麼拼」的意見中感覺很孤獨。

還有一位很可愛的女學員說擔心如果出去讀書,回來年紀更大了,就業時會不會遭遇大齡未婚女性的歧視。

是的,她們擔心的問題,其實都有可能。但是在完成了31人的約見後,我裸辭了,準備做個自由譯者,或者是全職的譯者。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其實我和這些學員的困境都是類似的。

未婚,到了尷尬的年紀,可能遭遇HR的性別歧視,翻譯的道路孤苦而寂寞。或許多做了幾場會,只是履歷上多了一些譯著,讓我終於有勇氣去面對諸多風險,追尋自己想要的。

除了幫助別人,在行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讓我看到身邊的行家竟然那樣多,那樣優秀,單單是主頁上那些跨界的人才,就讓人覺得不努力遲早要被時代的浪潮淘汰掉。感謝在行,讓我看到自己的價值,也看到世界的廣闊。

我的「在行」行家頁 陳萱- 中英翻譯、會議口譯 | 到「在行」來約見我

4樓:大問號

我是屬於比較嘗鮮的人,所以去年就註冊了在行的賬戶。

到目前為止,約見過3個學員,拒絕過2個學員。

約見的那3個學員,兩個是廣州的,乙個是專門從中山趕來的。

之所以拒絕過2個學員,不是我和錢過不去,是因為實在沒時間啊。另外,乙個學員在湖南,乙個在佛山,要湊乙個合適的約見時間真的比較難。要麼出差,要麼趕報告,要麼帶孩子。

我自知資歷較淺,只能懷著忐忑的心情和一些即將步入職場或者剛剛步入職場沒幾年的學員聊一聊,以我僅有的經驗給他們一點點幫助。

關於在行這個平台,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好的乙個平台,將需求雙方有效連線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了知識的價值。

在這個平台上,我既是所謂的老師,也是乙個學員。有時候,我一直想,如果我畢業前或者畢業後的前兩三年,能找個過來人好好聊一聊,可能我會少走一些彎路。

截止到目前,用的還比較順手,希望在行能做的越來越好。

乙個知友約了我這周五聊一聊,她說她比較緊張,其實我可能比她更緊張。我不是怕和陌生人約見,我也很愛和別人聊一聊,分享我的看法和見解,幾乎不會怯場,也比較善於傾聽。但是,我怕聊了乙個多小時甚至兩個小時後,學員會有一種感覺:

唉,好像用處不大啊。

可能,很多人抱著被醍醐灌頂的預期約見老師的,但最終卻發現老師也不過如此。

5樓:Sunny Gao

6樓:韓衝

聽朋友說了這個平台,覺得很新鮮就加入了,現在做了乙個星期行家,見了兩位學員。挺有意思的,覺得在行不光是個知識交易的平台,也有著很好的社交功能,能認識一些有趣的、同時有著共同興趣的人,所以聊起來很愉快。

先佔坑吧以後更。

7樓:趙瀚卿

除了多乙個公開展示自己收穫的渠道,在行的評價體系是否過於雞肋,是否可以通過五星評價取平均(延時重新整理分值)等方式略作改進?如何評價「在行」的評價模式? - 趙瀚卿的回答

8樓:關雅荻

4/幾個老朋友給出了後援團評價,略肉麻,我皮厚,可接受。。。

我想繼續分享後續產品使用體驗,但剩下的,就交給你們了。。。

9樓:

1.諮詢服務無法標準化,真正的行家是稀缺資源,很難達成一致的標準去定義行家,而且行家的評價體系很難客觀(人情上大多打5分)。

2.使用者的深度諮詢的需求頻度不高,留存率低。使用者使用的場景比較模糊,什麼時候需要諮詢不明確。

3.諮詢方案的可替代性強(多數人可利用人脈去尋求解決方案)。在行與其他共享經濟的差別是提供不了獨特或差異化較大的產品,例如Uber專車與計程車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差別

4.盈利模式的問題。真正的行家因為價錢太低而不會來,買家會追求時效而發動身邊資源解決。

5.在行的諮詢過於理想化(話題選擇、諮詢準備、付費、咖啡館約見),任何乙個環節都可能導致流程中斷。

10樓:

在行這個專案需求抓的特!別!準!

「在那個領域我有武功秘籍你想不想看?在這個行業我有速成寶典你想不想學?」

這麼高的沉沒成本...

約見之後一般都會:「啊!原來是這樣!」

可並沒有什麼卵用。

11樓:曹雷

來交作業。作為首批入駐在行深圳的行家,目前已經陸續見了一批學員。在我看來,在行的價值在於從真正意義上達成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鏈結。

很多學員都表示,如果不是這樣的乙個平台,平時想見的人還真是不知道通過乙個什麼樣的渠道來結識。我目前的話題是傳統企業該如何進行O2O實踐,從O2O的角度來說,如何有效的將平台、使用者、提供服務的人三者有機結合,並形成社群,是O2O實踐中乙個很關鍵的課題,在這一點上在行仍然有很遠的路要來摸索,但我非常看好目前在行這樣的乙個模式。目前我也在上面去約其他行家進行交流,每次交談自己都有收穫。

感謝在行。

12樓:homer chan

在行的最寶貴一點就是你的「學員」可能是另一方面行家,在交流之中能夠得到提公升,並且線下交流比線上的效果好太多,雖然面可能窄了,但是能更有深度。

13樓:向小溪

期待廣州站上線。

1、第一次看這個產品覺得挺新鮮的,我有難題需要尋找解決的渠道,可是找了很久都不知道找哪位,因此有困惑找不到突破口,在行如何能匹配給出能解決難題的行家是個問題。

2、怎樣把低頻的服務演變成高頻次的服務。

3、諮詢的服務不像標準化的服務好量化,怎麼讓雙方都滿意也是需要在行去考量的。

我挺喜歡在行的,期待早日在廣州上線。

14樓:

在行專案的重度體驗者,網路社交應用重度使用者,已經約了五個行家,繼續約ing……

說三個問題:

1.搜尋困難。為了找到合適的行家,我可是翻遍了整個people list,然而這樣太低效了。

希望有乙個新人的引導問卷,問一些問題(譬如做什麼行業的,關心理財否,關心穿搭否,關心咖啡怎麼喝比較有逼格否等等),然後在給我的第一頁行家列表上就做到精準推薦。

2.有的人很多人約,有的人沒什麼人約。譬如我本月約到了乙個講創業的行家,他的waiting list有100+位,而見過的只有10%不到,也就是說90%的申請者得到的是負反饋。

如果使用者第一次使用產品就得到「約不到」這樣的負反饋,大概流失率會比較高。而那些沒什麼人想約的行家,也會漸漸冷落這個平台。

3.一次性幫助然無卵用。很多問題是針對職場人士的,一次談話大概1-1.

5小時,混個臉熟,領個入門,但1小時裡行家能提供給你的資訊,還真的可能不如自己做搜尋得到的。覺得「在行」可以開發長期教練專案了,而不是單一的提供一次性「約」。這樣的教練專案,有故事,造口碑,好的不得了呢。

果殼網是如何盈利的?

白鳥鶴 這個問題在果殼問答上見了很多很多很多遍。來自姬十三 果殼網CEO 的回答 http www.guokr.com question 102172 果殼是一家新的網際網路公司,目前著力在使用者 市場和品牌。收入不是我們現階段首要考慮的因素 這也是我們這類公司的特點,公司更著眼於遠期價值。果殼已經...

如何評價果殼網《誰殺死了陸經緯》?

松子 每年北京高校心理測試有自殺傾向的佔到5 碰到心理問題很難說,有的人可能沒事,有的人就不行。現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更差了,主要還是中小學階段家庭教育出了太多問題,以後只會更差。高校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哄著盡快畢業。 馬某的話的可信度,emmmm 這麼說吧,在我們組,同樣是大四做畢設的,往後出國的,...

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是如何沒落的?

如墨瑩 幾年前,我是從果殼的傳送門了解到知乎的。當時我還更喜歡果殼一點,但之後就逐漸去的少,以至於不會再去了。這與果殼內容產出方式的侷限性,和內容體裁範圍的侷限性有關。果殼有很多內容,但歸根結底就是死理性派的精神一以貫之,看幾個月就審美疲勞了。 坐看雲起 沒感到沒落!近幾年,民粹和反智的一些言論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