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辯論賽為什麼要立標準?

時間 2021-05-06 12:35:02

1樓:

其實我覺得辯論賽的標準是早期比賽傳下來的,後來大家看前面的比賽都有,就不好意思沒有了……

其實我覺得這個所謂的標準也不是所有型別的辯題都要有,主要集中在比較型辯題上,矛盾型和對立型的辯題就算沒標準我也不會覺得論證不完整。

其實仔細看比較型辯題中所謂的標準,你會發現就是個笑話。打個比方,你比我高,我比你胖,標準是什麼呢?身高,體重?仔細想想,這是標準麼?這就是個計量單位。

所以說,其實標準,對於辯論賽來說,我覺得是個偽命題,要是有標準,又能成立,那還打個屁的比賽,一方肯定證成了唄。如我說太平洋的面積比大西洋要大,你問我標準是什麼?我只能說事實層面的事兒,沒有標準,只能告訴你證明過程(這個例子已經是事實層面的常識了,其實也沒辦法在對抗中「證明」)。

我們再回想起乙個搞笑畫面,自由辯論第乙個問題,一方站起來問:「請問對方辯友,您方的判斷標準是什麼?」這個畫面回想起就挺搞笑,但是這個問題已經聽了26年了,想起來都想把皮鞋脫了扔過去……這個畫面其實也說明了乙個問題,大部分辯手不太願意琢磨,所謂的標準是什麼,又有什麼用呢?

先說幾個問題:

1.事實層面的比較,不需要標準,也沒有標準;「標準」只存在於價值層面。

3.標準可以從邏輯上理解,但比賽必然很難看。所以最好是從價值層面理解。

那這個標準是什麼東西呢?我個人覺得,所謂標準,就是基於某種價值取向,由此出發進行論證的「體系架構」。

三個要點:

1.基礎價值一定是更高位階的價值。

2.體系架構是全稱判斷。

3.對方的立場(利弊中的乙個,大於xx的xx,更xx的xx)要留有一定空間。(2、3點不衝突)。

這三句話搞懂了,標準基本立住了。

困了,睡覺去……

2樓:

有很多答主說的很詳細我就不多贅述了。

簡單來說,標準是不是一定體現在辯論的每個部分,並且一定是必須呢?這不盡然,辯論可以很隨意和隨心,也可以很嚴肅很嚴謹,辯論可以認為是一種語言邏輯能力的比拼,在評判勝負並無絕對的標準,不過既然是競技,那麼勝負必然存在,那麼辯論就要標準這一存在進行一定的約束,來保證結果的盡量公平。

單純看一場正規的辯論賽來說無論是政策辯,價值辯還是其他各類辯題,一定在要求上有一定的勝負評判,那麼標準的存在就是貫穿在整體的辯題中的關鍵,他可以在選手的稿子裡,也可以在選手的心中,但關鍵他必須被展現在評委的耳中。

因為一場辯論賽打下來,光隨便一場覆盤就可能有萬字不止,資訊以及各類觀點資料都是極其多的,評委本身在差距雙方不大時,自由心證的區別可能很大,那麼要讓一場辯論有乙個近乎公平的結果,標準的存在將是必須,他是評委傾向某一方的核心。

所以在一場正規辯論中,我們需要用標準既約束選手也約束評委,來完成一場辯論賽的有序進行。

總結就一句話,辯論可以不立標準但一定要有標準.

3樓:Heyyl

首先看看標準在辯論裡是用來幹什麼的

我們知道每個辯題都有正反雙方,往往兩邊的持方都是相對的那我們如何去判斷呢,標準就是判斷的標尺

舉個 :

十惡不赦的人該不該被拯救?該?還是不該?

我們就來看看拯救和不拯救的目的都是為了什麼人權?社會穩定?公平正義?都可以講

那標準就可以依此而立

何者更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何者更有利於社會平等

4樓:揭秘

大家說挺好的,但其實,辯論賽不是一定要立標準的。

曹吉安:談辯論賽比較標準

這篇文章有些極端了,但其實在邏輯層面,標準真不一定是必須立的,有時候沒標準也可以打比賽,有時候你直接用對方的標準也可以繼續打。標準的目的是方便進行同平台比較,但有時候辯論不需要同平台,有時候辯論甚至不需要比較。

但為什麼學長姐們都會強調要標準呢,原因很簡單:不主動立標準,很可能會輸

這和不準備定義戰就很可能輸比賽,原理是一樣的:如果對方立了你不立,語境和戰場的主動權就在對方手裡了,即便大部分的時候對方的標準也是純扯淡。

5樓:雲和月

因為大部分辯論題目本身是沒必要或者沒辦法去相互比較的。

就像關公和李小龍誰更厲害?厲害的標準是什麼?誰的武功高,誰的事業大,誰的「神話」更廣為人知?甚至可以比誰的臉更紅,誰更愛洗澡之類的。

如果沒有標準就沒有範圍,沒有範圍就沒有辦法立論。範圍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兩邊是不是站在同乙個平台,如果我說關公比李小龍高這很厲害,你不認同。你說李小龍拍了很多電影很厲害,我會認同嗎?

事實上,關公跟李小龍誰更厲害就廣義上來說根本無法比較,或者說沒必要去比,辯論在很多時候就是在做這樣的事,「辯論」作為一種形式本身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它只是人類對真理不斷追尋的路上的衍生品,如果用來比較一些明顯不合理的東西,那它也僅僅是一場遊戲而已。

6樓:郭航初

有趣的問題,我用兩個問題作答。

第乙個問題,鐵和羽毛誰重?

也許很多人會說鐵更重,這也符合我們生活常識,可是這是對的嘛?

如果把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羽毛放在真空中稱重,兩者是鐵更重嘛?學過中學的物理其實我們知道是一樣重的。

那我們在生活中說鐵與羽毛的輕與重,實際上指的是什麼呢?其實說的是關於密度,指的是單位體積下的質量。

看到這裡也許你也發現了,質量,密度,體積,都是科學創造的(物理標準)。

若無標準,則無法比較。

標準,是我們量化第一步

這個比較標準,就是在排除干擾單位,

不要拿大忠與小孝,正如說鐵和羽毛誰重不是拿不同質量。

提出量化單位,比較利益大小,正如說比的是單位體積重量大小。

當然我這是隨手舉例子,並不準確,但重點是。

第二個問題,你媽和你女朋友掉水裡了你救誰?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辯手通常會建立乙個模型,媽媽的價值,女朋友的價值。最後給你乙個答案:

比不出來……

這大概也是我們大部分辯論賽的狀況的反應,但如果你把這個問題去問乙個非辯手,他也許會給你乙個很樸實的答案:

就我媽,我媽年紀大,而且我女朋友游泳好的很。

這其實背後對應著兩種型別的認知:

一種叫做普範性認知,普範性認知是放諸四海皆成立的知識與規律,諸如被驗證的數學定理。

一種叫做情境性認知,情境性認知是在具體環境下做出的抉擇,例如我們生活中關於柴公尺油鹽的種種瑣碎。

我們辯手的習慣總是用普範性認識去解釋問題,建立標準,抽象抽象再抽象。可是其實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認知都是情境性的,因此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標準永遠都會有例外。因為

往往沒有普遍的真理,只有成立的特殊情境。

因此,比較標準的第二個作用其實有時候是創立具體的情境,

諸如還是忠與孝誰更重要,我們說在不同情境下,對於不同事件,都有不一樣的選擇。要比較誰更重要,不放比較兩者相矛盾的時候該如何取捨。

此時的比較標準,就是在製造衝突,創設情境,把辯題帶入更加具體的情境下去思考。這也是執中學長最喜歡用的手段,諸如他在星辯裡面跟小霸王他們打的粉絲該不該為偶像支付情感溢價這個辯題的結辯裡。

當小霸王提出粉絲支付情感溢價會擾亂市場秩序的時候。

執中學長結辯就用對方是祝英台的媽媽來回應,祝英台的媽媽對祝英台說;

你選擇梁山伯的行為擾亂了市場秩序,沒有讓我們祝家的效益最大化。

可是祝英台只需要回應什麼,

第一,這是我的愛情

第二,可是我愛他。

諸位,你們是瞧不起祝英台呢?還是瞧不起蔑視祝英台的人?

到這裡,執中的發言引起了現場很多人的認同,因為他為題目提出了新的標準,把辯題引入到了乙個具體的情境性認知,重新喚起了大家的共鳴,扭轉了各位的認知。

故事,就是他通往情境的鑰匙。

7樓:嵐星Nielson

因為∶1.辯論賽是要我們【論證】某個觀點

2.論證的基本邏輯架構(論證過程)是【三段論】3.「立標準」其實就是【明確大前提】

所以為啥必然要「立標準」?因為如果不這樣,對手會質疑我們的論證過程不成立。

8樓:

DEF:....

這堂課七嘴八舌持續了一整節

Z:我想要當班長,我希望為大家服務。(我不想當啊,老師讓我來選舉的,只不過我麻麻是校長而已)

最後老師說:z同學服務意識到位,是班長的最佳人選。

選班長的標準已經在老師心中,老師你可以節約一下大家的時間。

辯論賽為什麼要評最佳辯手?

蚊只兒 難免遇到豬隊友以及強勁的對手啊。但個人認為最佳辯手的設定是充分不必要的選項,有時候為了照顧輸方給乙個人情最佳辯手,作為評委心裡也很狼狽,該雙殺就雙殺,有的時候真的會遇到一些閃閃發光使整場辯論都昇華了的好辯手。 一葉知秋 我的理解,辯論和籃球是有相近點的,都是團隊配合取得勝利,但個人英雄主義也...

辯論賽有所謂正確嗎?如果沒有,那為什麼辯論賽的勝負不交給觀眾而是交給評委裁定?

王子恩 辯論賽的輸贏本來就很難裁定,一來看待問題確實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二來每個人的價值觀差異很大 高點各不相同。這是相對於一般人,對於稍具有專業水準的評委,又存在判定標準的不同。不知道這裡是否有知友參加過2013年捭闔杯西南賽區的比賽,並非想要吐槽,只是那場比賽,撇開醉酒上場的評委 撇開一些高校隨意...

你為什麼討厭辯論賽?

LGreen 辯論有意義嗎,二元論,非黑即白,可笑的還要勝負,彷彿勝者掌握了真理。而且,我們聽取反方的意見時,不是為了去真正理解這句話,而是為了反駁而反駁。你懂嘛,就是他們說話只是為了反駁你,至於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沒人理會。有人說,真理越辯越明,可那個 辯 是辯證,而不是爭辯,辯論賽的形式在我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