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靈感真的很重要嗎?在數學上,努力的意義何在?

時間 2021-05-13 07:33:27

1樓:guofuxi

數學與之不同,個人的靈感產生於三十年前,但要別人接受,必須用公認的現代數學語言,盡量不用或少用個人私自發明的名詞術語,與既有的數學定義定理掛鉤,別人才能理解,形成共識,這就是本人奮鬥三十年的真實經歷,寫在這裡共勉。

2樓:

私以為靈感不過是由於不斷汲取知識,努力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學識而突然迸發的創造力。數學上天賦決定不了一切,最多給了乙個稍微大一點的初速,而決定最後位移的主要部分還是因努力而存在的加速度。以天賦和靈感而扼殺乙個努力的人所取得的成績是不道德的。

(雖然不認為自己在數學上有多努力,但至少在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學的地獄模式情況下,堅持了七年,並且最後選擇結束並不是因為堅持不下去,而是因為自己的興趣發生了變化)

3樓:奔大牛

在做數學題的時候,我就經常被身邊學習不是那麼好的同學啟發。

或許大部分情況,專業的問題只有專業的人士能解決,但也有那麼小部分情況,靈感會從身邊不那麼專業的朋友身上得到。

或許靈感這個東西本事就伴隨著一種可能性,我們努力學習的結果是增加我們抓住靈感的可能性,但應該有這樣的心裡準備,再努力也不會把迸發靈感的機會推至百分之百。

4樓:飛速飄盪

我一直覺得數學是個熟練活,好多東西熟練了自然就有感覺了。但是有人熟悉的快有人熟悉的慢。有的概念有的人看一眼就明白到底是個啥,有的人得翻來覆去看好幾遍還得看一堆例子。

但是這都無關緊要。因為還是看解決了什麼問題而不是學會了別人的多少東西。後者雖然翻來覆去看好幾遍但是也可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練。

而靈感其實就是熟練度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直覺。

5樓:楊羽軒

靈感,其實是潛意識的思考。

而潛意識在思考什麼,是我們努力做什麼而決定的。

白天做乙個問題很久而毫無頭緒,晚上躺在床上突然靈光一現就是這樣的乙個過程,用白天的積累讓你的潛意識不斷思考而得出結果。

而有些人不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他的潛意識也不會幫他

6樓:

我覺得對天生不具備「數學靈感」的人來說,這種靈感更像是直覺下的路徑篩選。用《神夏》中的台詞來講:直覺是大腦對資訊的快速處理,是個體無意識的極快反應」(具體我忘了)。

所以努力——見過更多思想方法和對策後,能強化這種數學靈感。這種強化是不分先天和後天的。

「靈光一現」的出現不是毫無依據。有些人數學上天賦異稟,資訊構架緊密豐富,能在直覺下生成最短路徑;有些人能通過後天的學習、培養和熟練達成。

不過天花板應該是存在的,每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都有限度。

-BTW有時候面對一些同學還是覺得有點無能為力。幾乎每次,我和他同時做一道題目,他都是更快找到正確道路的那個人。當問他的思考過程時,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和數學走到一起的~只要最後是你,晚一點也沒關係~現在在嘗試分析每一道題目的思考過程,期待著「數學直覺」的養成。

7樓:vector

所有的科學領域都存在天賦碾壓,可是靈感始終還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只不過天賦越高積累的越快,上限也越高,總之學開心就好,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8樓:0x00

感覺數學靈感就是暴力窮舉, 靠數十億人類用幾十萬年進行的暴力窮舉, 而後人靠前人暴力窮舉出來的演算法更有效率地暴力窮舉。 所以努力還挺重要的。

9樓:Peter Tam

再補充一些:

這裡要區分「學數學」和做「數學研究」的區別。這二者有些極大的區別。學數學課只是模仿已知的東西,這裡需要的主要就是嚴格的形式邏輯分析。

但是作為數學研究工作來說,雖然結果可能是已知的,但是證明途徑是完全未知的。所以在幾個看似可選的途徑,如何選擇?或者是在所有途徑都走不通的時候,如何找到其它新的途徑,那就是要腦洞大開的時候了。

死板的推理是做不到的。

補充一句話,所謂靈感,或者說是敏銳的感覺不是天生的。那是跟「語感」類似的一種後天培養出來的思維上的「感覺」,或者說是「框架式思維」的結果。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感覺」。

為什麼乙個導師敢於給學生乙個題目,讓他一算就是四年。四年後計算結果出來了,馬上就被實驗驗證了。

誰有可能天生就有這樣的能力和「靈感」?誰也沒有,只是因為他對他那個行業太熟悉了,理解的很清楚和透徹。雖然他沒有做過計算,所以才需要學生去計算。但是結論他早就預料到了。

這可不是一般的感覺可以做到的。雖然對他來說也可以說是感覺,但是沒有那麼多年的學習和研究,他也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莽撞衝進來,,,

這是乙個挺好玩兒的題目,所以我也要來摻合摻合。

天才與努力,哪乙個更重要?

什麼叫天才?

對剛開始接受教育的人,例如幼兒園小朋友、小學和中學生。他們的天才往往表現在理解能力,而這個理解能力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怎麼養成的?

大多是他們的父母,是否遺傳,未必。主要還是小的時候,父母在跟他交流的時候就表現出很強的邏輯性,這使得他也不得不「學著」以嚴密的邏輯思維來跟父母對話和交流。

還有乙個問題,那就是每乙個科目都有它獨特的形式和思維特點。就拿物理來說,力學和電學不同,電學與光學不同,每一科都不太相同。所以每當學乙個新科目的時候,就有人不適應,成績掉下來。

對於新科目學習特點的掌握就決定了乙個學生的成績(這裡暫不區分理解與死記硬背)。如果適應了,學習就會很輕鬆。

一般來說靠記憶學習的人比較容易不適應新的學科,而注重理解的人比較容易適應新的學科。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天份。

回到主題,對數學來說就是要有嚴密的形式邏輯思維能力,甚至是習慣。但是如果僅僅注重形式,恐怕也只能做到一般的工作。要想出頭,做出大成績,那可就是只有嚴密的形式邏輯就很不夠了。

這裡具體需要什麼,恐怕是很難

一、二句話說清楚的。還是讓搞數學的人來說吧。

10樓:顧小翼

我最近在想聰明和智慧型的區別,聰明的人到處都有,但智慧型的人卻少之又少。想了半天,我覺得聰明的人很少能成為智慧型的人,因為一切來得太容易,而智慧型的人往往不是我們認為的那麼聰明,他需要大毅力。因為任何事成功的路或許就那麼一條,聰明的人是直接找到了這一條,而智慧型的人往往需要試驗99條失敗的路,才確認那一條成功的路,又或許他即使找到了那一條路,卻任然要去試驗其它99條失敗之路。

回頭再看天分,這就讓我想起電視劇集中的乙個場景,乙個老和尚看見乙個小孩,然後對他說,小朋友很有慧根,與佛有緣巴拉巴拉,慧根就是天分了,但有慧根大都成不了大智慧型之人。大智慧型必然大毅力,屢敗屢戰,靈感就是智慧型深處的反應。

11樓:

我記得哪個人說過,靈感是建立在大量經驗上的。

有點像是基因積累了N代後的一種變異。

所以如果論靈感和努力,

我覺得沒有努力過的人沒資格談靈感。

12樓:Sun Ao

數學研究當然是有門檻的,這和絕大部分的學科都是一樣的。所謂天賦高的人,學習起來肯定會更快,思考的速度也可能更快;更努力的人,見過更多可能的方法、熟悉更多文獻和結果。偉大的數學家都是兩種能力都非常出色的。

但必須要說的一點是,在本科及以前的階段,事實上學數學的學生們面臨的挑戰非常低。。

學習數學,不懂就問真的很重要嗎?

得看情況,不能只要有不懂就問,還是需要自己專研一下,如果成功了,就能增加成就感,可以培養數學興趣,除非實在不懂,那就去問。如果你數學比較好,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我推薦你可以先自己去探索研究,實在不行了再去問老師,如果你數學比較差,我建議你直接去問老師,讓老師給你講解講解!不懂就問固然重要,但是學而不思...

錢真的很重要嗎?成績真的很重要嘛?

達不溜溜溜溜溜 錢沒那麼重要,掙多少錢花多少錢,錢財真的是身外之物,不過我這麼認為也有可能是因為家裡比較有錢吧噗。但是成績是重要的,因為成績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學習知識上的漏洞,也是乙個人能否吃苦耐勞勤勞奮進的考驗,而且在大學以前的所有知識,雖然有些看似沒用,但實際上它練習你思考的方式,是會受益終身的...

情感真的很重要嗎?

故而因故 重要我不希望在我做了很多事情的時候不會感到乏累我不希望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感到痛苦 我不希望對朋友突然的關心不會感到溫暖 我不希望明明世間有這麼多的分別卻不會感到悲傷我不希望在突破一點點自我的時候不會感到開心我不希望我對世間所有事物都百般忍耐毫無脾氣我不希望在遇見喜歡很久的人的時候心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