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佛家的心識?

時間 2021-05-08 22:36:37

1樓:華藏淨流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說明境界的搖動是由我們的內心引起的。心境一如,心生則法生,心搖則景從的道理。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2樓:淨土觀自在

這個問題太大了

玄奘法師,去那爛陀取的最重要的一部論,《瑜伽師地論》就是講什麼是「心識」的。

你如果真的原因學,就學這部論吧,學個三五年,你也什麼都知道了。

心識這兩個字要分開。心是心,識是識。

總的概括就是: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心是聖諦,識是俗諦

這個展開來講就是一部《瑜伽師地論》。

具體的可以看《百法明門論》。

簡單的理解就是:宇宙的種種現象,都是唯心所現。眾生的見聞覺知,三觀,情緒,煩惱都是唯識所變。

乙個現,乙個變。

禪宗為什麼說需要利根人,直接承擔,直接戳穿,故叫頓悟。

沒有這個利根,那就學教理。

什麼是心?什麼是識?什麼是法?什麼是世俗諦?什麼是聖義諦?這都是總稱。

3樓:行雲流水

如果你能遇到好的指導老師或善知識更好,否則時下佛教的論述應該多方比較,至少三家以上的互相檢驗。

佛教對於心的描述有很多,最典型的是唯識宗的八識。如來藏的思想與八識不同,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禪宗的特色不在於理論系統的建構,而是對境應機的風格,幡動風動心動是乙個很好的例子,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4樓:頭銜不敢當

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受、想、行、識,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

由此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故名熾盛也。又「陰」者,蓋覆義,音義與「蔭」同。由此五法,蓋覆真性,不能顯現。

如濃雲蔽日,雖杲日光輝,了無所損,而由雲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斷惑業,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顯現,亦復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諸苦之本。

修道之人,禪定力深,於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從此加功用行,進證無生,則惑業淨盡,斬斷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實難。

故須專修淨業,求生極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蓮華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

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追隨聖眾,親侍彌陀。水鳥樹林,皆演法音。

隨己根性,由聞而證。親尚了不可得,何況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

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離當處,便能於一念中,普於十方諸佛世界,作諸佛事,上求下化。心,則有大智慧型,有大辯才,於一法中,遍知諸法實相,隨機說法,無有錯謬。

雖說世諦語言,皆契實相妙理。無五陰熾盛之苦,享身心寂滅之樂。故經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

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

5樓:李暘

如來藏思想?

唯物辯證?還是唯心?

啥玩意兒呢,如來藏還跟什麼思想掛鉤的話,

就比如這麼說,如來藏是整個宇宙和比之還要大的存在,要麼宇宙的思想是什麼?

想來想去,所有能想出來的那只能是人的思想。

宇宙和宇宙背後的東西,你可以體驗它,可以感受它,因為你本來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你當然可以,必須的。

但是無法表達它,什麼思想都不行,都不是。說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那個經驗了,經驗是思維之上的。更不是這些二元邏輯。

6樓:德遵普賢

佛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佛心是真誠心。具足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與真如本性(自性)相應,才能稱之為真。

誠,盡全部力量用上真如本性裡面全部圓滿的智慧型、慈悲、德能利益廣大眾生,這就是誠。所以說全部與自性相應的佛心才是真正殊勝無比的真誠心。

佛心是清淨心。具足真誠、平等、正覺、慈悲。清淨心展現出來就是「不起貪嗔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佛的清淨心是純淨純善的,沒有絲毫的染汙與妄想,法性湛然,全部與自性相應。

佛心是平等心。具足真誠、清淨、正覺、慈悲。佛的平等心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任何障礙與束縛,能超越時間和空間。佛在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隨緣廣度眾生,自由自在,圓融無比。

佛心是正覺心。佛的正覺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覺悟智慧型無量無邊至高無上,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慈悲。

佛徹底明白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沒有任何障礙,能通達一切。

佛心是慈悲心。慈悲是佛心的能力,慈能幫助眾生得到無量圓滿的真實快樂,悲能拔除眾生所有一切的痛苦。佛用大慈悲心,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全部都圓滿落實到了實處。

佛講經說法廣度眾生,幫助眾生開啟智慧型,破除無明,回歸自性,去掉妄想執著愚痴之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離苦得樂,永脫輪迴,幫助廣大眾生都能圓成佛道,得到和諸佛如來一樣相同,無量圓滿的真實功德利益。佛的慈悲心都展現在講經說法廣度眾生之中,全部都在佛經之中展現出來了,佛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是純淨純善真如本性全部的顯現。

何為佛心(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十二篇)

7樓:

別被文字拐跑,六祖慧能說是心動時,說的不是思維心動,而是指第八識起妄相,就算說的是思維心動,思維心是第六識:意識,第六識體性還是第八阿賴耶識,而第八阿賴耶識是空性的別名,空性中無心亦無物,但可承載心與物的建立,然而即便起心物二相依然不離空性,也就是阿賴耶識。

姑且可以理解為唯物辯證,說是唯物辯證是因為這一宗比較適合現代人的唯物思維習慣,不能真的認為是唯物,那就成了名相大師,理論一大堆,但永遠證不了果,也不能真的認為是唯心,也是著相,空性中無心亦無物,心=物=空性=阿賴耶識=如來藏=佛性=法性=真如=一切法,唯識宗是換了一套說法的般若波羅蜜,然而卻被現在人學成世間有相學問。唯識宗是從《楞嚴經》《楞伽經》的如來藏延伸發展出的一宗,不光被世人學成了世間學問,就連《楞嚴經》真偽都懷疑,可悲又可笑。

達摩大師從天竺來漢地傳給二祖慧可《楞伽經》,二祖慧可常在說法完畢後言:

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經四卷。謂我師二祖曰。吾觀震旦唯有此經可以印心。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說法竟。乃曰。

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深可悲哉。——《 景德傳燈錄》

8樓:菩提心

如來藏因性迷就成了如來藏識,如來藏識含阿賴耶識、未那識、意識、前五識。當如來藏識離染轉識成智時(迷一>覺)就恢復了如來藏性,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本來面目。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心動心分別動靜,心中就有動的相有靜的相,心中有法相,當遇境與心中的動或靜的法相相吻合時,就執著是動或靜,才知是風動是幡動。若心空無分別,心中無動的法相無靜的法相,此時看幡看風都是當下的如是相,而不會爭執是風動還是幡動,所以六祖一聽二僧爭執,就知是仁者心動。

供參考。

9樓:釋尊子

心本空,執著五陰是我,就會造作輪迴業,形成輪迴識,也就是識陰。識是識別,隨順六根而有六識,眼見色,乃至意思法時,心不隨境界跑,就是修心,覺而不迷。等等。

原始佛教講的最清楚,請多留意。

10樓:易心股道

禪宗講,「離心、意、識,參!」

什麼是心?心就是你平時的心理活動,「我今天中午吃什麼呢?」

什麼是意?意就是你的意志,接上面的例子「我要吃,而且要吃好吃的,最起碼要吃我不討厭的。」

什麼是識?識就是你的分別,「我中午會餓,有些東西是好吃的而有些不好吃,另外有些不是很好吃但是還可以接受。」

注意,除了心的例子,後面意和識的例子都是潛藏在心的那個例子裡的背後的東西。

心,是念頭,想法,活動,是對境界分別之後,產生的本體的作用。這個作用像流水一樣不停歇,比方說例子裡「我中午吃什麼呢」,接下來出現在你腦子裡就是各種食物的名稱和樣子。

意,是「我執」的體現,是「分別」的作用,結果是二邊對立產生的「識」,注意例子的重點「我」。

識,是外界綜合起來產生境界,五根作用的綜合,是「分別」的結果的體現,重點在,五根的識是「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加上意之後就變成「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

在六祖最早看到風幡之辯的時候,就發現了辯論雙方將客塵看做主體的問題。

說幡動者,貌似客觀,其實只是強調了眼根所見。但眼根只是收攝眼能收攝的東西,收攝進來之後,感覺是不加分別,但其實呢,一樣是根據五根產生的意識,做出判斷,其實心中是認為幡在動。

說風動者,又近一層,分析出了主緣助緣,雖然眼睛看不到風的形體,但心裡認為必因有風才能然幡動。

何為心動,面對著舞動的幡和老師的題,心中思慮,所說的結果,不都是在心裡思慮過的結果嗎?這結果不恰恰證明是心在動嗎?

我知道很多人會強調外境物質,感覺他們是客觀的,執信自己所見所聞所感都是真實的。但從科學的角度講,為什麼人聽不到超聲波,看不到紅外線?不是外界沒有,是大多數人的五根「處理」不了。

你以為看到就是看到,但是那是眼睛收攝、大腦處理之後的結果,一定是真的嗎?一定是客觀的嗎?

11樓:六耳鼠

一般個人的文章,先放棄掉。那些文章不是錯與否的問題,而是對小白來說,容易帶偏.....

既然是小白,就不要對名言說理解,因為解釋了,也不會幫助理解。

佛學,不是知識性的收集。

如果要了解佛學,最好多看佛經,佛經相對不會有偏差....

談有個對《楞伽經》的解說,《楞伽經講記》與五譯本對照可以看看

有興趣了,要自己去修證體悟,行,實踐,才會真正明白......

12樓:初見

學佛最怕跟錯人,談錫永這一類的藏密,應即刻遠離。

在元朝有一位禪師,高麗人,普照禪師,雖然本人未必開悟,但有一部書非常值得看,《真心直說》。這應該是直到元朝,認為禪宗證悟就是證悟如來藏(或者說是阿賴耶識),很普遍的認知。

至於風動幡動,只能說是證悟者懂,未悟者「有醒」,硬要解釋,作為未悟者五花八門的解釋,反倒沒意思了。

如何正確理解「收嚇著」?

三銅 瀉藥,這個丟魂兒啊,大多表現,嗜睡,沒精神頭沉,身子重。等等,一些跟你平常反差比較大的情況出現可以考慮丟魂兒或者衝撞。而招魂這項有技術性的工作還得是你最親人加上俺們可以搞定的。畢竟這玩意兒一共就三魂七魄,丟乙個少乙個的東西。以前有個齋主來我這看卦,我看他精神不佳就開卦看看他之前的事兒,卦裡得知...

如何正確理解荀子的「偽」?

用生命在耍帥 首先我們能想到的,他大概也能想到。其次,不要在意。偽不偽的,好像也沒啥意義。先看看我們自己的事實是什麼,再去求道理。直接去找古書,那是鄭人買履,看的的還是小時候的尺寸。避開這些,大概就比較接近了。 九綸 這個 偽 相當於佛家說的 相 而荀子說的 性 相當於佛家說的 心 偽也好,相也好,...

如何正確理解 飽腹感 ?

方院長 人的飢餓感和飽腹感是由人腦調節控制的。飽腹感是由人體下丘腦控制的一種感覺,在進食到一定程度時飽腹中樞受到刺激,會給大腦傳遞一種不想繼續吃東西的感覺,也感覺不到飢餓。有時可能由於胃動力不足或者其他腸胃原因,也會產生飽腹感,如果經常感到不餓,建議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詢問醫生是否身體患病,如果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