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念起即覺,覺之既無?

時間 2021-06-05 18:48:56

1樓:水魚的湖

正確的做法是,純旁觀,純旁觀的意思是,你只管發現它,就好了,不要有為的去追隨,也不要有為的去斷它。它可能馬上消失也可以過一會兒消失,這你都不該管。你管就是後天有為造作。

就不是無為了。你只管發現,然後純旁觀就好了。它自然就會來來去去。

2樓:

念頭也有善和不善

善的念頭是正念,需要維繫和加強

不善的念頭需要消弱和去除。

去除的方法是去執或感受過患,

觀生滅無常和緣起因果是去除執取心的

去觀照這些念頭發生時對內心和身體的傷害。也就是三種苦感受過三種苦,在發起這些念頭的瞬間就會警覺,後面念念相續的輪迴鏈條就斷掉了。

而且,正常情況下,覺照的是心的狀態,不是念頭的內容。 觀照內容心會被牽引。

3樓:斬一切欲

兩年時間過去了,請問你找到答案沒?我說下我的見解,你印證一下我又沒有跑偏。發現念頭,觀察念頭,然後注意力放在感受身體的內在能量上?

4樓:齊天大聖

念頭都是剎那生滅的,怎麼可能會不消失?你只能說它滅了之後有可能重複的生起,但是不可能說念頭停下來不滅。比如乙個人受了挫折,他會懷恨在心,恨這種念頭會重複生起,這是因為他會有意無意不斷的回憶起往事,他為什麼會不斷的回憶?

因為他在乎這段過往,他為什麼會在乎?這是因為他的觀念導致,所以人的觀念可以左右乙個人的性格或者人生,佛教修的就是人的觀念。

總而言之,題主的意思不明確,我只能憑猜測回答,希望你闡述問題的時候不要憑著自己的理解去下定義,比如念頭停止了,最好舉例說明你的意思,否則大家互相猜測對方的意思就變成猜謎遊戲了,而不是交流。

5樓:

我們現在反省我們這個凡夫,我們能知道苦真實是苦嗎?能不能知道?我看我們凡夫不知道!不知道真實是苦,不知道。也不知道這個煩惱它能集聚苦,也不知道這回事。

一切的苦惱是由煩惱來的;什麼是煩惱呢?就是一念分別心;所謂貪也是一念分別心,瞋也是分別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是分別心。這一念虛妄分別心能集聚無量無邊的苦惱,使令我們自己受苦;我們認識不清楚、不認識,我們繼續的這樣分別,製造苦給自己受。

我以前說過,我現在再重說一遍。我有一年從美國回到香港去,在東林念佛堂住,但是我到東林念佛堂後山上;東林念佛堂算是在乙個山坡上,後邊有一條道路通到別的寺廟去,從那條路走過去。走過去我就看見乙個人,只這麼乙個人,並不是有兩個人,只他乙個人,他在罵,他在罵人!

他這個手就像打人那樣子,這個腳還在踢!還在罵!我就站在那裡看那個意思,就像前面有個人,和他對罵對打,他就在也是罵那個人、在打那個人,我就看這麼境界。

我看了一回就明白,這是個神經病;這個神經病,他心裡面認為有乙個人在打他在罵他,他也就是在打那個在罵他。我當時的想法,認為是這樣子。

這樣子我一看、一想:就是苦真實是苦,這個集真實是集,明白點說,所有的苦惱就是自己的分別心製造的,另外沒有事。說那個精神病,他認為前面有個人罵他、在打他,他也就還擊:

你罵我,我也罵你!其實沒有對方、沒有對方的。前面沒有乙個人和他對罵對打,但是他心裡面有乙個人和他對罵對打,你看這不就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嗎?

沒有人和他罵,也沒有人和他打,但是他自己的虛妄分別心,分別認為有乙個人罵他、打他,結果他就是對打、對罵。如果這樣講呢?就是正好形容這個唯識的法門,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我們人也是,唉呀!很多的苦惱!就是一樣、和這個道理我認為是一樣的:

就是自己的虛妄分別!你不分別哪有事情呢?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上面說「云何無有勝解?謂於彼處不樂取著不如理相故」。這底下,「此中欲言,謂煩惱欲及與事欲,證諦現觀聖智聖見,是名勐利見者」,證諦現觀的人就知道只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另外沒有事情。

這一點,這就是你在靜坐的時候,你要思惟這個道理你才能夠明白;不經過一番微細的、深入的思惟,你很難去明白這個道理,很難明白的。

這個「諦現觀」,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其中我們不說滅諦、道諦先不說,就說這苦諦和集諦。

這個「集」是什麼呢?就是一念虛妄分別心。虛妄分別心,也是苦諦、也是集諦;因為他們分不開的,這個苦和集是不能分開的。

因為分別才有苦,而分別就是集;這個虛妄分別有力量,能集聚很多的苦來。說「集真是集」,這句話很厲害、很厲害。

這個「證諦現觀」,這個初果聖人他覺悟了這個道理,初果以上的聖人覺悟了,說這叫做「聖智聖見」。這個「聖智聖見」,這個「智」和「見」其實都是智慧型,但是又用「智」、又用「見」,在《瑜伽師地論》下文有解釋,怎麼叫做「智」?怎麼叫做「見」呢?

觀察過去的、未來的事情(這是聖人的智慧型、不是凡夫)那個叫做「智」;觀察現在的事情,叫做「見」;用三世來分別,這樣子分別。或者是斷煩惱的智慧型叫做「見」,證悟解脫的境界叫做「智」。還有很多解釋,總而言之就是聖人無漏的智慧型。

「證諦現觀聖智聖見,是名勐利見者」,他們那個智慧型力量很大;我們從文字上學習的佛法,得到的智慧型很微小、很微小的。要用奢摩他、毗缽舍那去訓練它,慢慢的訓練、慢慢的訓練,也就成功了。

說是在《愣伽經》上、是哪個經上?有個譬喻;用那個泥土,那個陶師把它做乙個碗、做乙個盆、做乙個鍋,然後用火燒一下子,那個盆器坯胎用火燒一下子,你就可以用那碗裝水了,裝熱水都可以;你若沒有經過燒不行,沒經過燒很容易就壞掉了。說是若我們從經律論上得來的這種知識的佛法,這種智慧型沒力量;要用這個奢摩他、毗缽舍那的火來訓練,這個戒定慧無漏的智,這個火來訓練它、它就堅固了,就有作用了。

這個「聖智聖見是名勐利見者」。

「由彼已斷三界所繫,見道所斷諸煩惱故。今為進斷修所斷惑復起觀察作意,于勝妙事作意思惟觀察煩惱已斷未斷。由此勐利功用作意,於彼諸欲或念一切,或念随一,是名等隨念欲」,這麼解釋這一段的意思,就講到這裡。

爵士貓:瑜伽師地論120妙境無相心定阿羅漢-煩惱種子滅-捨受無漏不淨觀慈觀悲觀薩迦耶滅我我所執苦集虛妄分別心

6樓:護法居士

智者通達諸入皆是虛妄無所有。從憶想顛倒分別起。

知見非入是入。不說諸入性。諸入無決定相。但以眾因緣生故說。

如來說是諸入知見相。所謂是諸入虛妄無所有。屬諸因緣顛倒相應行。

諸入無有作者。無使作者。

眼入不知不分別色入。色入亦不知不分別眼入。二俱離相。

若法離相。此中不可分別。

說是入相皆從因緣生。如凡夫顛倒。如賢聖所通達。

是眼入色入。無生無滅。不來不去相。

眼不知眼眼不分別眼。色不知色色不分別色。何以故。

二俱空故二皆離故。

眼不知眼性。色亦不知色性。眼色皆無性無法。此中無一決定相。

眼不自作。眼亦不自知。色亦不自作。色亦不自知。二俱無所有故。

眼不作是念我是眼。色亦不作是念我是色。眼色性如幻性。以虛妄假名故。說是眼是色。

諸菩薩摩訶薩。觀擇眼入色入如是。

7樓:吳天天

方向都修反了。奢摩他是等持,也就是心不散亂。毗婆舍那是利用慧心所斷煩惱,比如數息觀的「止位」,俱舍論上說是「止謂繫念唯在鼻端。

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

為冷為暖為損為益。觀謂觀察此息風已。」也就是將心收攏,合併為乙個念頭,真是體會所有細微的感受。

觀位則是「兼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觀五蘊以為境界。」,也就是在定的基礎上,利用慧心所的力量去剖析,分析其中名色法和對應五蘊的無常性和苦行。

佛教的修行是利用念頭(慧心所)斷煩惱,不是讓你去斷「念頭」。斷念頭證不了果,只能去無想天。

《楞嚴經》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怎麼解讀?

知不知 離言自性,無諸取諸,假以名言,指月而為,但現量直觀,當下契心。尋伺諸法,無非法塵,不離四相。何以故?妙明必覺,覺明為咎。 若水中觀 此段文字出自於楞嚴經第89個段落。必須整段了解了,才能把握此意。P89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

都說不怕念起 唯恐覺遲。可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有覺知,有意識到自己在牴觸 在逃避,卻還是不想面對挑戰?

動停 其實很簡單,和很多人一樣,無數的修行者難以找尋到正道,沒有正確的修道方法,只知道修行,不知道修道,修行一輩子,結果都是一事無成,枉費心力。 明慧 不需要面對什麼挑戰,意識到自己在牴觸在逃避就夠了,保持這個意識,覺察自己在牴觸在逃避。同時還可以覺察此時此刻 牴觸逃避時 身體出現的感受。修行最大的...

超覺靜坐有什麼用?如何進入超覺靜坐?

予一人 個人不贊同以上所有回答。首先,不贊成說冥想是追求無念。恰恰相反,冥想是提高覺知能力,讓念頭浮現更清晰。繼而逐漸放下,從而達到 空 其次,作者問的是超覺靜坐,不贊成混淆 靜坐 和 超覺靜坐 的概念。靜坐是冥想的一種具體練習形式,就是靜靜地坐著觀察。超覺冥想是冥想的乙個流派,流派劃分通常都取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