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怎麼解讀?

時間 2021-05-29 22:37:14

1樓:知不知

離言自性,無諸取諸,假以名言,指月而為,但現量直觀,當下契心。尋伺諸法,無非法塵,不離四相。何以故?妙明必覺,覺明為咎。

2樓:若水中觀

此段文字出自於楞嚴經第89個段落。必須整段了解了,才能把握此意。

P89【「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

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

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略解】佛說:「阿難,我現在為你開示顯明這兩種妄見的本質。別業妄見就是你能見的和所見的,都如病目所見的五色圓影一樣,虛幻不實;都是你的本覺明心,因一念無明之眚,當即而有了妄能見和妄所見,虛妄和合成世界眾生相。

」【詳解】

「阿難!吾現在通過『眚目所見圓影(別業妄見)』及『日月星辰雲氣之災象(同分妄見)』二事前後互相對照分析說明,開顯其中的道理。阿難!

比如眾生因自業所造成的妄見,看見燈光之中所現五色圓影,這圓影雖然好像是眼前實際之境界,然而終究是這個人的眼睛病了所成的幻境,並無真實。

「目眚即是例指妙明見性因無明勞擾而轉為能見之性(見精,如第二月,成了妄見,產生幻覺,見到幻象),這個妄見能看到五色圓影,並不是本來就存在乙個五色圓影的色相,導致你看到。然而知見覺了這個「眚」及「眚」造成的後果,就不會再有妄見的過失。

「例如你今天以目觀見這些山河國土及諸眾生,一切有情無情、依報正報,都是你無始以來見病所成。(並非本來就存在山河大地這個色相導致你看到!)你能見的根身與所見的山河大地諸緣,好像是真實出現在你面前的境界。

但其根元本是我們的菩提妙淨明體,(但是於覺體上忽起一念無明之「眚」,使無染的妙覺明心轉變為阿賴耶識,)能見見分及所緣相分都依此「眚」病而生,由能見轉為前六識的覺聞知見等亦即成「眚」。一切眾生本具的覺悟妙明之心,它能夠覺悟到見與見緣的虛妄,所以妙覺明心非「眚」。

「真覺覺於所覺是眚時,真覺不墮於眚中,這就是前文說的「(真見)見於見精是妄時,真見不墮於妄見中。」(見精如第二月,猶屬見妄。)怎麼還將妙覺明性稱為如水中月影的覺聞知見呢?

「是故你現在能見到我『三十二相勝妙殊絕』以及汝自身(不具如來勝相)正報,能見到這些依報器世間以及十類眾生,皆即見眚(如病目見到五色圓影)。(既然一切能見與所見都是「見眚」),不屬於「見眚」的,就是那個妙明見性,它真不雜妄、精不雜眚;此見性不是有眚病的妄見,(不會見到五色圓影,故是清淨法眼),無影可見,所以不能名為見(應該名為本覺明心,或名為如來藏,或名為妙真如性)。」

【注釋】

「進退合明」:結合前後文反覆綜合說明。

「雖現似境」:那些圓影看起來好像是眼前的實境一樣。

「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然而終究是這個人的眼睛病了所成的幻境。

「眚即見勞」:目眚即是指妙明見性因無明勞擾而轉為能見之性(見精,如第二月,成了妄見,產生幻覺,見到幻象)。

「非色所造」:「造」,造成,導致。妄見能看到五色圓影,並非本來就存在乙個五色圓影的色相,作為所見,導致你看到。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然而知見覺了這個「眚」及「眚」造成的後果,就不會再有妄見的過失。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你能見的根身與所見的山河大地諸緣,好像是真實出現在你面前的境界。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 參見P72「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但是於覺體上忽起一念無明之「眚」,使無染的妙覺明心轉變為阿賴耶識,能見見分及所緣相分都依此「眚」病而生,由能見轉為前六識的覺聞知見(對應下文「云何復名覺聞知見?」)等亦即成「眚」。

此句與前面的「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相對應。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這句話是對別業妄見的總結性陳詞。一切眾生本具的覺悟妙明之心,(我們日常生活都是它的妙用,並沒有離開它,可以朗照永珍,但是)它能夠覺悟到見與見緣的虛妄,所以妙覺明心非「眚」。

這裡的緣是指前文的『見與見緣』。此句與前面的「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相對應。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此句是為了解決前面P84阿難尊者提出「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的迷悶問題。在上句總結「覺緣非眚」後,又把這四字展開,「覺所覺眚」即是「覺緣」,「 覺非眚中」即是「非眚」,是為了合「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這一句。

真覺覺於所覺是眚時,真覺不墮於眚中;(真見)見於見精帶妄時,真見不墮於帶妄的見精中。

「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見精如第二月,猶屬見妄。怎麼還將妙覺明性稱為如水中月影的覺聞知見呢?此句合P83段「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既然一切能見與所見都是「見眚」),不屬於「見眚」的,就是那個妙明見性,它真不雜妄、精不雜眚;此見性不是有眚病的妄見,(無眚之目不會見到五色圓影,故是清淨法眼),無影可見,所以不能名為見(或名妙明真心,或名如來藏,或名妙真如性等)。

以前都是以見性為代表聞性、覺性、知性,來開顯妙明心性,到這裡就把這個見性歸總到妙明真心、如來藏妙真如性上來了。

【若水中觀】

七處破妄和十番顯見的目的都是為了幫阿難尊者找到真心。到此段基本解決了找真心的問題。還指出了阿難見佛三十二相亦是見眚,是對阿難初發心錯誤的乙個呼應。

同時也解開了P83段「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給阿難造成的迷悶。

更詳細的講解請看這個排版更好的鏈結https://

3樓:玄一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我們這個本覺妙明真心,能夠清清楚楚地覺察到見分和相分兩緣都是虛妄。那麼既然能夠覺察到見相二緣之虛妄,就當然沒有眚病了。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這個能覺得眚病之覺,即是真覺,當然沒有毛病,不會墮在眚病當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既然沒有眚病,那就是真正能看見,見精帶妄之真見,亦即是妙明真心,怎可以叫作世間之見聞覺知呢?我人不可執妄為真,亦不可將真作妄。如果認見聞覺知為心,則被所覆,不能看見精明覺體。

應該知道真心離不開見聞覺知,亦不屬見聞覺知,才有超脫之一日。

4樓:六耳鼠

經解之類,可以參考一下大德們的解釋,如宣化的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美國萬佛聖城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成觀的楞嚴經義貫。

成觀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閱讀)-佛教導航

文字的解讀,當然要字字明晰。

但是要理解貫通,卻是不容易的。

如果有長期的學習體驗、修習經驗,對照起來就相對容易一點。

大意就是這樣的:

人都是帶著有色眼鏡來觀察這個世界,當然看不到真實。

如果你能明白自己帶著有色眼鏡,那你就會明白更多。

這裡,比喻在邏輯上似乎不夠嚴密,可以這麼去理解:知道自己帶著有色眼鏡,一可以知道見到的是經過眼鏡過濾的,會自己自動剔除什麼都是一色的偏見;二是,可以選擇放下眼鏡。

但在實際體驗上,卻沒有那麼多複雜的邏輯,是很直接的——知病即明。

另外,見、聞、覺、知四字,都是說的是人的一種感知力,不必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通。

所以,見也是觀。

佛法最重要的是止觀。「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這裡就是觀法,止觀、四念住觀、旁觀、空觀,都要觀察自己是否帶著有色眼鏡觀。當然,這裡有各種道道

怎麼才算是沒有帶著有色眼鏡呢?

三法印:無我、無常、寂靜。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說的就是加上我見。

但怎麼可能不帶我見呢?「種種形象,無非前塵分別留礙。人的本身及過往經歷,很自然給人加上各種有色眼鏡。

所以,只能通過止觀,慢慢一步一步去減少了........25圓通法。

5樓:龍薩爾達

有很多法門,是給利根之人的。

如果你看了無法直接明白,很大程度上,就可能是不適合這個法門。

楞嚴經全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很明顯,這是給菩薩看的,而且是給要證佛陀果位的菩薩看的。

除非你真的發心發願修持菩薩行,不然即便你理解了,也做不到。

如果沒那個決心,建議念佛,求生淨土。

6樓:普波居士

斷句不對啊,斷章取義了。

完整的一段是: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章句上都出問題,想必即使解釋也好懂啊。畢竟學楞嚴經,這般若、唯識要有相當基礎的。

意思是:

「以目觀見」,正顯虛妄見分,合前能見圓影之病目。「山河國土及諸眾生」,是所見相分,合前所見之五色圓影。此能見所見,皆眾生無始時來,菩提淨智,不覺幻現之煩惱病垢。

此為菩提病垢之能見分,及所緣所見之相分,雖似現前境界,實則本無自性,其體元是我等眾生,本覺妙明真心。由於本覺妙明真心,起於能見及所緣之眚病,故能見之六根,及所見之六塵,無不是眚病,故曰「見所緣眚,覺見即眚」。「見所緣眚」,合上「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亦即從真起妄,妄不是真。「覺見即眚」,合上「影見俱眚」,亦即妄知妄見,妄不是真。若然本覺妙明真心,覺悟見相二分,能所皆妄,自非有眚之妄見,故曰「本覺明心覺緣非眚」,合上「見眚非病」。

既已覺悟此能見所見,俱皆虛妄,則此覺性,必不墮於妄見之中,故曰「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即真覺覺於妄覺,真覺非是妄覺,亦即真見見於妄見之時,真見不是妄見,故曰「此實見見」。既是真見見於妄見之時,真見不是妄見,「云何復名」,此非妄見之真見,是六根之「覺聞知見」?

六根之『覺聞知見』,是能所對立,而此見於妄見之真見,卻是超能所,絕對待,脫根塵,豈是妄見之所能及?此結顯,真不是妄。是故汝今以下,是遣妄知妄見,不是真見。

「是故」二字,承上「真不是妄」之故,汝今阿難,內見根身,外見器界,固然虛妄,即見佛之三十二相,又何曾是真。「並諸世間,十類眾生」,能見所見,俱皆真見之眚病。若無眚病,何來自他人我、生佛聖凡種種差別?

如目有赤眚,方見圓影,徵之清淨目人,何曾見燈有五色重疊;此見燈光五色重疊之見,並非能見諸相虛妄之真見,故曰「非見眚者」。彼能見諸相虛妄之真見,是純真無妄,精而不雜,離能所,絕對待之妙覺明心,性本清淨,非有眚病,當然不能名為,六根覺聞知見之妄見,所謂:『見猶離見』,豈是妄見之所能及。

故曰:『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能懂多少算多少吧。萬一有懂的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恆久非二元覺知到底是什麼?

楊東究竟智慧型 恆久就是一直存在,不以意識和物質的變化為轉移。非二元就是超越覺知者和覺知物件的分別。即沒有覺知者的覺知。這並不是什麼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是要覺知的。是什麼在覺知?這是不可思議的。所有的思議都是要覺知的。 覺知安詳在,不拒絕一切的愛,也不改變一切的寬恕中。覺知就是寬恕,寬恕就是釋放,釋放...

你出200元,我出200元,我給你300元,拿走這400元,我是虧了還是賺了?

阡陌非漁 理論上來,當然是虧了,你一共拿出來500元,最後拿走400元,虧了100元,但是我看有些人說金融融資什麼的,這個我們也不太懂,所以也不好多過評價,但是如果有人出200,我出200,一起放在桌子上,他再給我300,他把桌子上的400元拿走,我很願意。 皮卡丘 Emmm不是知乎平均985嗎?咋...

為什麼我看楞嚴經看進不進去。維摩詰經我到是看的進去?

飛龍小院 這很好理解啊。你和維摩詰經相應。根機決定的。或者說,您前世修學故維摩詰經,有了習慣。當然了,現實表現就是,你的白話思辨和邏輯理解能力好。維摩詰經是古白話,思辨。楞嚴經也有思辨,那為什麼讀不進楞嚴經呢?因為楞嚴經太簡潔了,簡潔得思辨都沒從下手,你先得過古文關,還要把簡單的思辨的還原到全部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