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陰陽五行?

時間 2021-05-05 21:26:23

1樓:楊學志

那麼中醫的理論是什麼呢?是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是相對的兩個方面,如男女,日月,南北,晝夜,動靜,等等。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相互之間是相生相剋的關係。把五行以及之間的相互關係畫出來,還是非常有美感的。 但是如果去看相關的書籍,如《易經》,我說老實話, 完全是看不懂的,我想多數人也是看不懂,所以謂之「玄學」。

但是總有人聲稱看懂了,這些人就是江湖上傳聞的大師。

我是受過嚴格的自然科學訓練的人,有一階段我對中醫產生了一些興趣,試圖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中醫,解釋陰陽五行學說, 發現陰陽五行與現代科學並非沒有交集。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世界的看法,是從兩個角度對世界的描述。

陰陽,就是變化,易經的易字,就是變化的意思。 白天是陽,晚上是陰,從白天到夜晚,就是由陽到陰的變化。兩條腿走路,動的那條腿是陽,靜的那條腿是陰,也是在變化,等等。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玄妙,但實際上是乙個比較樸素和粗糙的認識。

在科學當中,陰陽學說被更先進的描述方法所代替,就是座標軸和函式。比如說用y座標軸代表亮度,x座標代表時間,可以表示出一天內亮度的變化曲線,這就是乙個函式。這個函式就完全地表達了一天之內的亮度的所有變化。

如果用乙個門限把y座標的取值範圍劃分成兩個區域,高於這個門限的區域是白天,低於門限的是夜晚,這就是陰陽。科學當中把這個方法叫做量化,陰陽就是把連續的亮度值量化為白天和夜晚兩個值,是1bit量化。你可以看出,陰陽學說是多麼粗糙,完全無法和函式來相比。

五行是對系統的簡化的描述方法。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包括人體本身,是非常複雜系統,遠遠超出中國古人的認知能力。古人的處理方法是,不管你怎麼複雜,都把你簡化成五個部分,取名字叫金木水火土,五個部分之間是相生相剋的關係,這就是五行學說,也就是中國古人對所有系統的建模。

這樣的認識方法,相比於完全的混沌是一種進步。但是每個系統都有其特定的組成結構和內部聯絡,採用這種一刀切的方法去認知,顯然是太粗糙了。

這麼來看,陰陽五行理論是有合理的成分的,但是這種合理性處於非常樸素和粗糙的階段。科學的發展已經建立起非常完整的理論體系。陰陽五行,用科學的語言可以叫做動力學系統。

動力,就是隨著時間變化的,系統,就是有內部結構的乙個整體。可以這麼說,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科學在起點上是相同的,但是後續的發展就分道揚鑣了。科學迅猛發展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而陰陽五行,始終停滯在初級階段,在旁枝上尋找生存空間,如算命,堪輿,中醫。

2樓:解惑ing

陰陽和五行都是看世界的方法,只有傻X才認為是物質元素。

陰陽本義:陰是山的背光面霧氣形成的過程,陽是山向陽面霧氣發散的過程。

陰陽的引申義:以本義的原理方法看待世間萬事萬物。向迷信科學的傻子解釋一下,陰陽原理比「對立統一」+「量變引起質變」+「能量守恆」……等等等等不知高明多少倍。

五行:是事物發展的五個階段或狀態,絕不是崇拜科學的井底之蛙所認為的五種元素。木(代表生長)、火(代表全盛)、土(代表融合)、金(代表斂割)、水(代表滋潤)。

五行的運用:幫我們理清事物現在的狀態和所處階段,更好地把控事物發展和局勢平衡。

陰陽和五行都是對河圖、洛書、易經的總結歸納,兩者是統一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經歷這五個階段:少陽→太陽→陰陽平衡→少陰→太陰,對應生長平收藏、木火土金水。

舉例:新冠肺炎發展,苗頭(少陽生木)→峰值(太陽長火)→對峙(陰陽平土)→控制(少陰收金)→消滅(太陰藏水)。現在中國處於第4階段末,世界總體處於第3階末。

3樓:白虎公子

陰陽五行是可以用科學邏輯來描述的。

陰陽存在於世間萬物,就是計算機程式設計中的0和1,你哪怕是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也好,都會存在正負,加減,酸鹼平衡,顯隱性等等,他們不是陰陽,是什麼,只是名稱符號不一樣而已。

人體也屬於世間萬物,所以人體一樣可以分陰陽。

在人體中的陰陽,可以是能量與物質(氣與血),可以是冷與熱,可以是酸鹼度,可以是幹與溼,可以是表與裡,內與外,可以是男與女等等。

接下來就描述五行,以及五行為什麼也是科學的解釋的。

關於五行,很多人都知道,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東西,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這五種物質只是用來描述五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但它並不是五行的真面目。

五行的本質是陰陽的排列組合後的運動行態,就像X軸與Y軸垂直相交,必然會出現四個象限,以及座標軸,這五個區域。

X為外,Y為內

木,少陽,外陰內陽,陰消陽長(X<0,Y>0)

火,太陽,內外純陽,陽盛陰衰(X>0,Y>0)

土,平衡 (X=0或Y=0) (這個就是X軸與Y軸垂直相交的第五個象限,即座標軸,用來承載其它四個象限的)

金,少陰,外陽內陰,陽消陰長(X>0,Y<0)

水,太陰,內外純陰,陰盛陽衰(X<0,Y<0)

4樓:「已登出」

陰陽五行理論就是古代的中中國人在科學蒙昧的時期,對世界起源的瞎猜。

大致同時期的外國古文明,對世界也有類似的猜想,比如印度人認為的地火水風,歐洲的四元素論等等。陰陽五行理論毫不稀奇,不過是每個地區的人在啥都不懂的時候,都需要一套理論來去理解這個世界吧,不然真的糊里糊塗的很不好受,至少瞎想出乙個來覺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也不錯。五行學說實際上就是鄒衍編的,出於很強烈的政治動機,是為了給改朝換代提供玄學意義上的政治合法性。

如今的中中國人如果認為這些玄妙無比,卻對國外的元素論嗤之以鼻,那是腦子也不好使了,看別人不行時一眼看穿,看自己時就先PS上偶像光環?

5樓:

陰陽是對立統一,相互轉化,正和負,無和有,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陰陽還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對立指的是世間萬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上為陽,下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對立的雙方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基礎和條件,如動和靜,沒有動,便無所謂靜;沒有靜也無所謂動。

陰陽之間的這種關係被稱為陰陽互根。互根性是陰陽本性的核心,以人體生理來說,機能活動屬陽,營養物質(津液、精血等)屬陰。各種營養物質是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了足夠的營養物質,各種機能活動才能正常展開和進行,同時營養物質又需要功能活動來攝取補充,這即是陰陽互根關係的體現。

陰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的消長變化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消長變化,維持二者之間相對的平衡。但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之間還會相互地轉化,即陽生於陰,陰生於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重陰必陽,如某些溫熱病,因體內極重的熱毒,損傷了機體元氣,而由熱證轉化為寒證,表現為體溫下降、四肢厥冷等症狀,這即是陰陽相互轉化的表現。

五行,指的也不是什麼世界是有金子木頭水流火焰泥土五個元素構成的,那是西方思想,五行的本質是萬物生剋,既然有陰陽,那就有生和克,以現代詞語來解釋就是促進和抑制,五行生剋就是五行乙個對萬物促進和抑制最為精煉的理論模型,促進和抑制,那就有被促進和被抑制,這一共就是四種關係,四種關係的表達需要五個個體來解釋,本我,我促進者,我抑制者,促進我者,抑制我者,多則無需,缺少聯絡,少則不全,構不成理論,五行學說並不是靜止地、孤立地將事物歸屬於五行系統,而是以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剋聯絡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相互協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五行除了五行生剋,還包括五行製化,五行勝復,五行乘侮。

五行的製化和勝復

五行系統結構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和迴圈運動,主要在於其本身客觀存在著兩種自我調節機制和途徑。是正常情況一種下的相生相剋,即「製化」調節;一種則是在反常情況下的「勝復」調節。

1.五行的製化調節:所謂製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其相生和相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調節作用,又稱之為「五行製化」。

調節形式:從五行的整體作用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兩行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表現為調節路線與反饋機制相似的形式,而反饋則是相互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

調節效應:五行學說認為,正是這種製化調節的自我調控效應,才保證了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情況下的生化運動,並保持著整體的協調與平衡。對於自然界來說,則是維持其生態平衡;對於人體來說,則是維持著生理上的動態平衡,從而保證著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應當說明,相生相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相互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平衡的消長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剋的調節,這樣就會重複出現再一次的協調平衡。正是這樣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迴圈運動,推動著事物不斷地發展。對人體來說,即是推動著機體氣化活動的正常執行。

2.五行的勝復調節:所謂勝復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反常的情況下,即在區域性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剋關係而產生的一種大迴圈的調節作用。

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復其平衡。

調節形式:「勝至則復,……。復已而勝,不復則害。

」所謂「勝」,即指「勝氣」,即是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所引起的對「己所勝」的過度克制。而「勝氣」的一旦出現,則勢必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去,此種力量即所謂「復氣」。故《至真要大論》又說:

「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而且勝氣重,復氣也重,勝氣輕,復氣也輕。可以看出,在五行勝復調節的過程中,亦包含著反作用的復氣與作用的勝氣,在數量上對等。

仍以火為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製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剋土,土氣受制則減弱克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起來,從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若火氣不足,則將受到水的過分克制,使火衰不能製金,引發金氣偏勝,金氣勝則加強抑木,使木衰無以製土,則必將引發土氣勝以製水,從而使水衰則制火力量減弱,即可使不足之火氣相應得到逐漸恢復,以維持其正常。

調節效應:是指通過勝復調節,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在由於外界因素的影響時即使在區域性出現較大不平衡的狀態,則亦可通過自我調控,繼續維持其整體的相對平衡。就自然界來說,即是寒熱溫涼較大氣候變化的自我調整,這與日月的執行及宇宙規律有關。

就人體來說,則是指感受外界氣候變化或喜怒哀樂刺激所引起的臟腑一時性偏盛偏衰,經過自我調節而恢復其生理的正常。

但是,如果單純有「勝」而無「復」,也就是說,當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出現有餘(太過),而無另一行的相應制約時,則五行系統結構的協調關係就被破壞,而且盛者愈盛,衰者愈衰,就會出現紊亂的反常狀態。《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的「害則敗亂,生化大病」,即是指某一行之氣亢盛無制而為損害之因,則可使生化之機紊亂敗壞,從而產生嚴重疾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五行相互關係看作是陰陽相互關係的邏輯展開和補充,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於作用者,產生反饋調節的效應,從而使系統保持相對平衡。這種反饋機制在自然界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從研究物件來說,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的區別,正是在於陰陽只是為了說明物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聯絡,而五行則試圖刻畫事物的結構關係和活動形式,而且五行學說所研究的正是一種特殊的聯絡和運動規律。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統關係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響下所產生的反常狀態,都是指五行之間不正常的相剋。作為人體,則是病理上的相互傳變。

相乘:即相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的制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關係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如土氣不足,則木乘土(虛)。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制之行。如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則木(亢)乘土,從而使土氣受損。

應當說明,「相剋」與「相乘」是有區別的。相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係;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係遭到破壞以後的過度克伐,是反常現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態,後者則是病理狀態。

相侮,即相剋的反向,又叫「反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係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

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來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一般來說,凡因某一行過度亢盛而產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變過程中常表現為機能過亢的實證性病理變化;而因某一行虛衰所導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虛或木侮弱金等,則常表現為機能不足的虛證性病理變化。

應當指出,相乘與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剋現象,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區別在於:相乘是按五行相剋次序的克制太過,相侮則是與相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異常。

聯絡在於:當發生相乘時,有時也可出現相侮;發生相侮時,有時又常伴有相乘。故《素問·五執行大論》說:

「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可對其所勝之行過度制約,從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剋。

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剋相侮。

陰陽五行?

Free陽 五行是指組成這個世界的五種元素,陰陽是世界執行的規則,是古代人對這個世界執行的猜想。這種猜想在古代那個技術不發達的時候,在中國甚至泛東亞地區都很主流,西方則認為組成世界的是地水火風四種,比東方少了一種。打個比方,五行和四元素就分別是古代東西方的元素週期表。古代人並不能分清,元素和現象的區...

關於陰陽五行是不是迷信

本碩畢業幫 陰陽五行不是迷信,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了陰陽家,他們認為,事物都具備陰陽兩面性。於此同時,出現了五行學說,他們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組成,相生相剋,推動事物發展。到了戰國時期,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融合在一起。被稱之為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最早是引入...

陰陽五行屬性究竟如何定性的?

秦火 陰陽是二分法,五行是五分法,陰陽可細分成五行,五行也可以再分陰陽,陰陽也可以再分陰陽,五行也可以再分五行。無論陰陽還是五行,講的都是事物的 性 和 能 不是具體的 物 怎麼區分呢?簡單理解,指 活性 的程度。二分法中陰指活性低的一方,陽指活性高的一方。五分法中水指活性低而聚,木指活性上而張,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