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時間 2021-05-06 05:04:23

1樓:長歌半卷浮雲散

《他鄉的童年》十分令人驚訝。

因為她的標題、她的宣傳、她的觀眾感受與她的主題和內容是完全割裂的。

中國篇播出之後,《他鄉的童年》遭到不少詬病,因為在中國篇之中,我們沒有看到我們以為我們會看到的東西。

生活在這個國家,我們十分清楚中國教育之中最核心、最應當表現出來的是什麼。

是我們正在或已經經歷過的應試教育,是中考高考……

但都沒有。

回憶起其他篇章,日本篇中介紹蓮花幼兒園時曾說道,這座幼兒園曾經讓孩子們赤裸上身進行晨練,知道最近才迫於社會壓力取消了這一環節。

通過與此類似的眾多細節我們不難看出,《他鄉的童年》並非是在客觀而全面地反映哪個國家的教育究竟是怎麼樣子,她記錄的不是各個國家主流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而是各個國家正在努力從傳統教育方式癥結之中分離掙扎而出的嶄新的教育理念(或不完全適用於六個國家)。

她更多是在表現教育方式的更新和獨特,而非科普。

但宣傳和觀眾們卻更傾向於認為那就是主流,那就是事實。

不,這一系列紀錄片的目的不是告訴我們是這樣,而是告訴我們,可以這樣。

正如片中所說,成長沒有正確答案,不斷修正觀念。

教育必須不斷進步,教育正在多元化,正在不停生長,這樣的趨勢本身便是教育的意義所在,便是光明所在。

2樓:萌肉爹

咱們處在童年期的孩子生和活的能力亟待提高。

生:生存、生命力;

活:靈活、活力。

多陪他(她)們出去走走轉轉吧,去看看天空中的白雲、雨水,路邊的斑馬線、汽車、白牆、磚頭、砂石都比一直呆在家中看動畫片、看書強。我四歲半的女兒在家中的陽台上拿著望遠鏡看太陽下山時的晚霞都能看上二十分鐘,隨後興奮地大叫。不必擔心,進入青少年後,他們有的是時間去看書、學課本。

同時,咱們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於聆聽的耐心和絕對權威可質疑性亟待提高。

值得各位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愛好者)繼續感悟、學習和受教。

3樓:繁霜

看紀錄片的時候突然想到乙個回憶,

那大概是十幾年前吧,是我上初中的時候

我和我的乙個女伴說,如果以後等我們長大,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成為了媽媽,我們一定要竭盡自己所能,送小孩出國念書。

不能讓我們吃過的苦,再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

不能讓我們曾經眼裡的光,再一次熄滅。

4樓:粥一

教育與國情和階層分不開,所以國內大眾教育的第一要義更多是滿足謀生的需求,這與我們上一代的經歷息息相關,但是變革都是從個體的努力開始的,有意識地去改變未來就會慢慢變好的!看的時候真的很感觸,願我們童年曾經缺失的那一切在下一代的成長中能夠被彌補。

5樓:1lan

看完了中國篇,感覺中國孩子的閱讀量好大,應該還是中文的關係吧,是非常適合閱讀的語言系統,而且十分穩定,所以中國的歷史故事和知識也非常豐富。而拉丁語系是一種難以儲存,不斷變化的語言系統,那就形成了一種創新的思維模式,想不依賴過去人的經驗,總是嘗試在打破常規。可以說語言影響了人的思維和心智模式。

看片的時候還是感覺到西方的教育意識形態,特別是芬蘭,英國,以色列在忍不住試圖表現自己的優勢感。

傳統和創新就像陰陽,是互生的,對於傳統的態度和對於創新的態度要保持平等,教育者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平衡兩者,做到不偏頗,我覺得非常重要。

6樓:封印大大

日本從小就注意細節、集體意識的培養,比較注重規矩,符合他們嚴謹的作風。英國主要講的是私立學校的精英教育,會更加注重能力、愛好的培養,包括馬術、戲劇,這些普通學校肯定靠邊站的的課程,這也意味著這些學生的綜合能力會更大概率的強於普通學校的學生,導致富者恆富,強者恆強。以色打印象最深的則是他們敢於創業、勇於嘗試,真正做到了重視過程,即使失敗了,也可以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

他們十幾歲的小孩子已經在圍繞一些感興趣的課題開始創業,即使失敗,也是他們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混亂與貧窮,是我們對於印度的整體印象,但是這也造成印度的精英更加擅長在混亂中建立秩序,因此世界500強公司中有將近30%的公司ceo是由印度人擔任。

印象最深、最令人嚮往的則是芬蘭的教育模式了。作為發達國家,也是乙個典型的保姆型國家,福利很高,人民不用擔心失業與競爭。學生的教育崇尚「自由與平等」,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更加注重開發自我的興趣與特長,甚至沒有考試。

老師也是真正的熱愛這份職業,引導學生的思考,而不會把自己的答案當做權威標準答案,無拘無束,自由發揮,不會批評,更多的是鼓勵,沒有各方面的壓力,這大概就是我們羨慕的教育的樣子吧。

國內教育確實存在很多詬病,不過高考的存在也確實是很多人改變命運的手段,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導致應試教育的普遍存在。大的層面我們暫時無力改善,但是父母家庭層面卻可以更加注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從芬蘭等國家的教育學習,並應用在教育孩子的言行舉止細節上,不斷改善家庭方面的教育方式。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7樓:

中國式教育模式是刻在「骨子」裡的

一時半會也改不了

而國外好的教育模式例子,目前也只是給各位新一代爸媽們的「家庭教育例子」

學校教育模式想要改變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不得不說很羨慕

可是羨慕不來的

8樓:

看完前三集深有感觸。特別是芬蘭那集(感覺眾多觀眾都是反應這集)。

就我個人來說,像是自己心裡小時候的自己,在看了這集之後,特別委屈而又羨慕吧。

我看哭的兩處,一是老師回答關於如果學生不會數學那裡,一是畫畫那裡。(具體請參考其他盆友的回答)

看了之後我頓時就哭了。數學那裡,因為我數學不好,所以沒少挨老師家長的罵,各種痛苦的回憶不說也罷。所以看到這兒時,我有為我小時候的自己心疼,覺得天吶這是什麼神仙老師啊。

畫畫那裡哭,並沒和導演哭的原因完全一樣。我更多的是心疼自己小時候或者現在一些小朋友學習或者愛好興趣愛好並不是簡簡單單源於我喜歡,所以我想做,而是都有一定目的性功利性,真正喜歡的卻可能因為不實用而被否定掉。記得小的時候,喜歡畫畫,小學因為學業不是很重,所以得以進行,然而每天去學畫畫是為了呈現優秀的學生作品,參加縣比賽,市比賽,而上了初中直接被老媽視為耽誤學習的不務正業而扼殺。

當然,我並不是捧國外踩國內。我雖然觸動很深,但是我仍然並且感謝我所受到的國內教育。雖然目標狹隘到只有高考乙個,但是我的確靠著高考有機會進入到重點大學,後面的墮落就不提了,但至少是相對公平的我覺得; 其次奮鬥的幾年,諸多能力也還有益於現在,比如抗壓能力,不會動不動請個burn out的假。。。

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回過頭才真正的感謝當初老師和父母的「逼迫」,才讓我進入理想的大學,當然失去的只是我的童年,我唯一的童年。

所以選擇留在歐洲的原因,很大部分也是為了今後孩子的教育,雖然不在北歐,無法體會到這麼人性化的教育,但是有去過當地的幼兒園小學,感覺大體差不多,在我看來就是paradise.

話雖如此,作為高考過來人,加上中國虎媽本性加持。口口聲聲說要給自己的孩子最快樂的童年,要成為開明的父母。但是也不禁下意識地開始給孩子加壓,雖然現在才兩歲,要多讀繪本多讀中文古書咯,學校雖然沒得選最近的就是最好的,但是已經開始了解興趣班什麼時候可以上,今後他們學校3點這麼早放學,回來必須要充分利用時間多學點咯。。。

而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竟發現我越來越有我媽當年的樣子,責備打罵。。。

也許是成長在國內這種競爭激烈喧鬧現代摩登豐富生活的地方(我也喜歡這種),所以仍然不適應歐洲小國這種安靜樸素不在乎外在這種佛系生活,在我眼裡就是土鱉沒見過大世面,他們工作的無差別,一方面讓我感動於彼此的尊重,一方面又讓我鄙視他們的安于平庸,不思進取。這也是因為我自己的眼界與經歷有限,所以還是處於很矛盾的掙扎探索和梳理當中。。。

寫的很亂,有點不知所云。感覺教育不是輕輕鬆鬆看了幾集紀錄片參考幾所大學就可以吸取精華進而實踐的事。希望我能慢慢學習,慢慢改進。對於國家亦是如此。

9樓:小船說翻就翻

看芬蘭的教育,核心是沒有競爭。這是和我們區別最大的,因為我們的教育核心是競爭,當然原因有很多,最淺顯的就是資源緊缺,不可能人人都享受優質資源,還是達爾文那個物競天擇的理論。

可以想想,為什麼要競爭,不競爭會怎麼樣?結果就是做個普通人,然而做個普通人在芬蘭和中國,顯然待遇是不一樣的。北歐國家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收入區別並不太大,而我們不是。

普通人在下一代教育,本人的就業,醫療等等都會不如不普通的人,更別提各種雙軌。

所以我們只能競爭,從小就要出人頭地,因為做了人上人就就可以擺脫悲慘命運。

以今時今日的國力和稅負,增加福利,改善民生,讓做個普通人不那麼難,也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人說因為芬蘭人少,經濟發達,我們也有發達的地區,那些地方的競爭壓力小了嗎,反而更大,那些地方的教育鼓勵自由和創新了嗎,沒有一些不可言說的東西嗎,老師不用忙於各種評比接待了嗎?

很多可以思考,絕不是人少人多這麼簡單,還有很多人覺得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也會像人家那樣,我覺得夠嗆,南轅北轍,越努力離目標更遠。

當然我個人贊成目前考試為選拔標準的教育,這已經是相對公平了,在其他不變的情形下,千萬不要改了,越折騰普通人越慘,這幾年教訓還不夠嗎?

10樓:gggirl

芬蘭那集主持人哭的時候我也看哭了……

這個節目最大的意義可能就在於給觀眾開啟了乙個關於幼兒教育和基礎教育的視野。

誠如主持人在芬蘭集結語中說的,北歐的教育模式可能有諸多現階段我們無法借鑑甚至有違國情的地方,但總的精神理念和對教育質量的堅持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希望教育部領導都能看看這個節目。希望被焦慮壓榨的中國媽媽們,能在節目中看到,童年最寶貴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如何評價紀錄片《出 路》?

乙個點 看完挺難受的。想起馬克思說的 解放全人類。只有共產主義可以解放全人類,而不是片面的 打倒資本主義 希望人類自由,希望人類沒有階級,希望人類的心靈沒有枷鎖。底層人為物質艱苦而苦不堪言,中低層為鴨梨重重的單行道而苦,中產層為物質不缺後的虛無而苦。哪怕到了大資本層,也可能在虛無上更加了道雙倍的虛無...

如何評價紀錄片《鏡子》?

Juan 紀錄片一開始的旁白便令人印象深刻,孩子都是鏡子,他照射出的是父母的性格和家庭的狀況。一開始也會有懷疑,這類的學校在父母的支援下強制剝奪那些孩子的人身自由是否和楊永信是乙個類別,不過結果還好,至少在那些去那裡面的孩子的口中這個學校還是挺好的,強制只是為了改變那些孩子平時所屬的那個狀態,擺脫那...

如何評價紀錄片《統治》?

還沒看過,不過根據題主和其他答者說的,又搜了一下簡介,還是有點感想的。按照很多人的邏輯,養殖場裡的動物是場主的私有財產,所以場主不需要考慮人道之類的問題。這種邏輯一丁點兒都不新鮮,因為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路發展來的。狩獵採集時代,人類摒棄 萬物皆有靈 的過時信仰,把自己凌駕於萬物之上,對其他動物肆意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