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歸途列車》?

時間 2021-05-07 04:12:32

1樓:

時間和空間的長時間阻隔造就了原本血濃於水的親情的陌生疏離。本應關懷滿滿的問候變成了不知所謂的寒暄,這是對乙個原生家庭不動聲色的撕裂。

當乙個人或乙個群體還在為溫飽發愁,為生活疲於奔波時,是很難關注其內心情感需求的適當表達和連線的,有時也很難照顧到子女內心的情感需求和真實想法。縱然內心有很多關切無比的情感表達需求,但實際上能夠表達出來的卻是是乾癟缺乏生氣的。

父母外出務工,無非是到了沿海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收入,能夠創造給子女提供乙個更加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孩子們在留守村落的時候整個成長過程中,情感孤寂,很多關鍵時刻缺乏依靠的節點,內心缺乏力量。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缺乏合理的訴求表達,彷彿沒人管也沒人在乎他們心裡最真實的想法是什麼,致使兩代人之間產生隔閡。

以乙個故事旁觀者跳出來看的角度,能夠理解雙方的處境以及各自的心理狀態,但是道理是明白了,卻在認知了解的維度,依舊無法給出乙個合理的解決方案。這不僅讓人感到一絲壓抑和絕望。片中的媽媽在回家的路上所感嘆「生活所迫,身不由己」,這擺在面前的總總是乙個棘手問題,需要社會的發展,地區差距的縮小來漸漸的給出乙個相對滿意的答案。

2樓:阿課

這是一部以電影形式展出的紀錄片。記錄了經濟蓬勃發展的大社會下,小人物的命運、情感及生活。

《歸途列車》於2023年開拍,導演范立欣輾轉多家工廠,找到了張昌華這個有著十幾年打工史的家庭,並通過廣州、四川兩地拍攝,展現了他們三年的真實生活。

16年前,張昌華和陳素琴夫婦倆離鄉背井去到廣州打工。

他們不斷寄回微薄的收入,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他們留在家鄉四川的一雙子女身上。

「讓孩子讀書成材,有朝一日能離開農村到城市,不再重複他們的生活。」就是他們對孩子全部的期盼。

但他們的所有期盼在女兒張琴的叛逆行為中被一一打破了。

《歸途列車》中,導演用了大量的鏡頭去呈現夫婦二人的歸途。知乎上很多高票回答也在集中這個問題上。大部分人都贊同《歸途列車》是在以小見大,用一家之生活看社會農民工之生活。

有人喜歡看苦大仇深的畫面,覺得那才是真實。

比如鏡頭裡,農民工一定要為歸家而逃票,跟乘務員衝突後痛哭流涕,才叫歸家不易;

比如鏡頭裡,一定要有滄桑,一定要有煙圈裡若有若現的臉,才可體會生活辛酸。

所以《歸途列車》裡,車廂裡農民工之間的高談論闊,很多人認為太不實際。

生活苦痛快樂交織,但都是平淡過的。起起伏伏、波濤洶湧,生活裡不常見。常見的是小水花小波浪,一家的水花俯衝上來,就有一家的水花平靜下去。

《歸途列車》裡,尤其是這樣。

搶票歸家,在列車上跟同鄉談天說地,大過年的,誰不想高興回家。

女兒叛逆。張昌華夫婦願望破滅,所做的也是不斷去女兒工廠看望,請她下館子,跟她說「你終於知道我們的苦了哈」之後,低聲問詢,「你再想想,回去讀書輕鬆些。」

還會燒東西、求神靈祖宗,覺得女兒的叛逆是妖邪入體。

影片的高潮出現在最後,父親張昌華和女兒張琴大打出手的時候。

張琴不斷說,「老子要你管。」

張昌華拳打腳踢,說,「你再跟我說老子,你是誰的老子」。

扭打過後,張琴從地上站起來,指著鏡頭講,「你不是要看真實的我嗎,這就是真實的我。」

歸途這趟列車或許本來就是兩方面的。

一方面是張昌華夫婦從廣州回四川,其中艱苦萬難,為的是回到家這個實體。看看父母老人、看看孩子,叮囑他們的吃穿住行,叮囑孩子成績為先。

等到春節一過,立馬返程回到車間,開始馬不停蹄地工作。

這是最為內斂、樸實的一種思鄉與愛,是中國許多打工家庭的生活軌跡。

只是女兒不懂,所以在鏡頭面前口無遮攔地說:「他們還不是為錢。」

另一方面,是女兒張琴和父母對「家」的回歸。

張琴能真正地理解父母苦楚,父母也能體味女兒心思。這是感情對家的一種回歸,也是他們最為需要的回歸。

但太難。父母與張琴之間的隔閡太深。所以影片結局以張琴去夜店當啤酒女結束。而不是一家團結和睦,皆大歡喜。

其實很久以前,關愛留守兒童的標語就出來了,物質保障、教育資源,外圍的東西大家都在做。因為這相對來說容易。

真正難的,是在孩子與父母之間。隔閡太深,並非列車就可抵達;真正的歸途,也並非某地某樓某號。

但如果不離家,哪兒來收入;離家後收入微薄,養家餬口艱難,又怎麼能接孩子一同前往;想接孩子去,但各種政策條規束縛,去了未必就是好策.......

歸途列車,何處是歸程。

3樓:吉爾伯伯特

我看到了一副中國社會底層民眾生活的浮世繪。

我看到了社會的在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的撕裂現象。

我看到了由於農民共子弟、留守兒童在少年時期缺乏合理的引導和優質的教育導致的在認知、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偏差。為什麼在農民工父母反覆強調重視讀書的前提下,小孩卻是叛逆的不想讀書?學校的教師有沒有責任有沒有起到教育引導責任?

回想十年前初三時候的自己,跟片中的那個叛逆的不願受教育的小女孩是何其的相似。再看看如今即將研一的自己。我慶幸我自己跳出了那個窮者越窮(思想上的貧窮)的惡性迴圈,同時我也為她們惋惜。

發生這一切的根源我想還是在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教育資源不平衡。民工子弟在那樣乙個缺乏讀書氛圍的條件下,教師又缺乏耐心引導,這些都一步步的導致了她們形成錯誤認知而誤入歧途。

4樓:Glacier

5樓:秦1秦2

紀錄片《歸途列車》中,有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畫面。第乙個畫面無關本片的主人公,而是作為本紀錄片的故事背景的存在,即主人公在廣州製衣廠裡發生的一幕:工人們在縫紉機前辛勞地,麻木地工作,

6樓:粥小肉

剛剛看完這個紀錄片,輾轉反側,如鯁在喉。想到自己08年的時候在幹什麼?春節期間看新聞,南方大雪,春運大潮,那只是茶餘飯後的一瞥,也震撼,然後就忘了,但是記錄片裡,春運大潮讓整個城市變成了人間地獄,每個小細節都讓人心碎,原來回個家也可以變得那麼遙遠神聖。

不談社會大問題,只說說親情和人生方面。

讓我印象深的是小女孩和父母間的關係,這條線裡最讓人心碎的就是父女為了上學的事爭吵,矛盾的頂峰兩人大打出手,儘管如此母親還是擔心女兒外出打工受苦,在灶王爺面前哭著為她祈福。父母付出了最多,為了孩子背井離鄉,然而最後卻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沒有參與孩子童年的生活,是造成深深隔閡的原因。可是不出去打工又怎麼維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這種死迴圈,讓人唏噓不已。

紀錄片的可貴就在於其真實性,雖然有時候真實到露出了生活的爪牙。現在閉上眼睛還能看到女孩在第一次面對春運時,因為小小的興奮露出的微笑,當時看的時候我心裡一錚,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剛剛走出父母的保護,帶著對新世界的期待,全然不知前方的路坎坷不平,父母為自己的擔心,我只是笑笑覺得是他們不懂,然而到底是誰看不明白呢。

可是退一步想,如果一開始就失去了希望,豈不是連第一步都不知道如何走了。

現實並不殘酷,它只是現實而已。此刻想要去好好的抱抱爸媽,是他們的不輕鬆換來了我的輕鬆。

那麼,晚安吧,世界。

7樓:大黃貓

無論是姐姐還是弟弟,都沒有得到來自父母接納和關心。弟弟兩次考了第五名,母親都沒有給予鼓勵。第二次弟弟已經明確表達了「不願意努力學習」的想法,卻沒有引起母親的重視。

姐姐學習不如弟弟,自然得到的指責更多。

父母的生活過於艱辛,以致於愛的能力過於欠缺。父親自己也說,「知識不夠,心裡想得也表達不出來。」母親更是連這點覺知也沒有。從這個角度來看,弟弟會有不同於姐姐的命運嗎?很難。

8樓:

記得有乙個留守的孩子曾說過這樣一句:以前放學我好想回家,現在卻一點不想回家。因為家裡沒有了爸爸媽媽那熟悉的身影,家裡安靜得連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

多麼可怕的童年!沒有過這種經歷的人無法體會這情緒的,我卻是從小有過這種體會並成長起來的人。

小時侯大概十一二歲時父親開了乙個小煤窯,我每年的暑寒假都是在空曠無人的山溝中度過,晚上乙個人在山溝裡守著煤窯,後來父親經營不下去了還欠下一大筆債務,九五年春節他去福建打工,我在當地縣城讀職業學校,九六年母親去了父親那邊,我跟姐都在縣城讀職校位但不是同一所學校,九七年春節我讀不下去綴學去了父母那邊,在一起打工到二零零零年,再後來就是我父母在福建,我在江西、浙江、廣東、

山東、安徽、四川等地輾轉,姐在零三年嫁到成都後再沒見過面,直到去年我與父母在家鄉買了房子才有短暫相聚,我姐已經是一位精神分症患者,失去的太多太多……

我兒子現在七歲,從零八年出生到現在我與他聚少離多,有時一年只能在春節相見一星期的時間,讓我十分痛苦,今年一直在家卻沒有任何就業機會,內地與沿海的就業機會差距真的太大了。不知道我能否堅持?

這是乙個時代中億萬家庭的傷痛……

9樓:路逢仇

來來回回看了三遍。把自己帶入女孩視角,每看一遍都壓抑的想哭。

覺得最觸目驚心的是女孩對在學校學習知識的不認同,反而極其渴望去打工。

她敏感而孱弱,她或許是思念過世的疼愛她的爺爺,或許是怨恨母親早早離開她追隨父親的腳步外出打工,或許是窘迫於父女間深深的隔閡,或許是有些嫉妒年幼無知卻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弟弟。

讓我影響深刻的兩個鏡頭。

乙個是女孩少有的天真的樣子——在火車站和父母被擠在人群裡,張望著能否搭上火車。她不太在乎被推搡、來不來得及上車、她甚至有點興奮和好奇。她忍不住露出微笑——在被媽媽呵斥後收斂了、並恢復了面無表情的樣子。

這個時候她在想些什麼呢?

還有一幕是她在昏暗的員工宿舍裡(如她所願不用繼續上學了)和探望她的父親一番無意義的對話。父母是擔心她的、希望她回家繼續學習。她敷衍地回答著,隨意瞥著有些骯髒的窗簾,嘴上卻不曾退讓。

或許她不後悔,大概只是對這個純體力的工作感到些厭煩。

看女孩母親決定無論如何也要留下來了,按她的想法「女兒已經成這個樣子了,兒子一定要好好教育,讓他好好念書,將來不用打工」。

希望女孩和她的父母看了紀錄片後能夠明白,父母是對真心她好的,可父母大概不太明白她想要的是什麼。且,有些東西缺失了是再也補不回來的。希望還年幼的弟弟能有另乙個生活軌跡。

10樓:鐵匠

這部影片我是在2023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上看的首場首映,那天導演范立欣本人、張以慶老師、楊紫燁老師都到了現場,我還作為現場觀眾發言過。

如何評價紀錄片《出 路》?

乙個點 看完挺難受的。想起馬克思說的 解放全人類。只有共產主義可以解放全人類,而不是片面的 打倒資本主義 希望人類自由,希望人類沒有階級,希望人類的心靈沒有枷鎖。底層人為物質艱苦而苦不堪言,中低層為鴨梨重重的單行道而苦,中產層為物質不缺後的虛無而苦。哪怕到了大資本層,也可能在虛無上更加了道雙倍的虛無...

如何評價紀錄片《鏡子》?

Juan 紀錄片一開始的旁白便令人印象深刻,孩子都是鏡子,他照射出的是父母的性格和家庭的狀況。一開始也會有懷疑,這類的學校在父母的支援下強制剝奪那些孩子的人身自由是否和楊永信是乙個類別,不過結果還好,至少在那些去那裡面的孩子的口中這個學校還是挺好的,強制只是為了改變那些孩子平時所屬的那個狀態,擺脫那...

如何評價紀錄片《統治》?

還沒看過,不過根據題主和其他答者說的,又搜了一下簡介,還是有點感想的。按照很多人的邏輯,養殖場裡的動物是場主的私有財產,所以場主不需要考慮人道之類的問題。這種邏輯一丁點兒都不新鮮,因為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路發展來的。狩獵採集時代,人類摒棄 萬物皆有靈 的過時信仰,把自己凌駕於萬物之上,對其他動物肆意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