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戲曲詩歌中不乏反映反戰的,卻普遍把主和派塑造成反面形象

時間 2021-05-31 15:54:27

1樓:顧維鈞

兩個壯漢互相角力,彼此力量相差不多,這時候旁邊的人給他說,你們倆打起來兩敗俱傷,別打架了,這叫主和派。

乙個美女,乙個壯漢,壯漢想強X美女,旁邊人給美女說,你打不過他的,別反抗了,閉上眼睛享受吧。這不叫主和派,這叫投降派。

前者,目的是為了和平,為了達到目的甚至可以以戰促和,比如寇準。

後者,目的是為了躲避戰爭,為了達到目的甚至可以放棄國家利益,比如中堂大人。

2樓:套馬撩菜萌漢子

沒有反戰的?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捲捲有爺名。

——《木蘭辭》

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太平廣記》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兵車行》

墨子光輝的反戰衛士就不說了,《孫子兵法》整部書都是反戰的....

3樓:雲陽故事

詩歌是幹什麼用的?詩歌追求理性嗎?詩歌追求邏輯嗎?

詩歌追求實事求是嗎?詩歌追求的是爽,是痛快,是文字最極致的表現,是人力感性的結晶。可是主和派不會是這樣,有些出自自身利益,有的出自國家利益,總之是深思熟慮冷靜理性的。

這個和詩歌的調性很不搭啊。反而主戰派,可以腦子一熱血性沖天就行動了,多適合詩歌啊。有一激動開戰的,沒有一激動認慫的。

4樓:王超

主和的前提是你得至少有對等的實力,如果實力相差懸殊,那就直接被對方碾壓了,無論主和主戰都湮沒無聞罷了。

而在實力至少對等的狀況下主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投降派、綏靖派的(秦檜為典型)。

至於說詩歌中的反戰題材,大部分是小民的哀嚎,將士的疾苦(如無定河邊骨,春閨夢裡人),而涉及到上層統治階級的反戰心理(尤其是為了體恤小民、戰士而反戰)卻幾乎的沒有的。

所以這兩者基本沒有關係。

5樓:keghost

民間愛好和平沒事,不影響決策。

主和派未必怯戰,主戰派未必善戰。

但是決策層要是主和派為主,必然會形成怯戰的包袱,那就等亡國吧。

6樓:楊子

反對打架惹事不等於贊成挨了打還要陪笑臉。

簡單說,反戰詩歌基本都是反對開邊拓土行為的,比如杜甫《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真正對待內亂或者侵略的時候,杜甫也是一樣《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

而所謂主戰主和那都是面對外來侵略的態度了,主和就意味著挨打之後求饒,通常都是要附加割地賠款的,當然就是負面形象了。

為什麼在古代的戰爭中,不管雙方的兵力差距有多麼懸殊,只要一方的主將戰死,立馬就會出現全軍大潰敗?

醉人清風 第一,不要說在古代,就是在近代,現代,也有很多戰鬥是雙方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敵我之間兵力差距的。所以古代出兵經常誇張,號稱數十萬.主旨除了嚇倒對方,也在於給自己壯膽。而一旦進入戰場並且處於劣勢時,多數士兵都不太清楚雙方到底誰更多。紅軍時期反圍剿的多次勝利就是這種情況的,漫山遍野的伏兵一起,紅旗...

為什麼我在日本古代歷史中沒有看到窮苦人民的影子呢?

馮稀飯 一 日本古代 包括現在 階級過於固化,比中國嚴重得多,就算描寫公家 武家的歷史或者文學作品,流傳下來的也很少 可見沒流傳下來的也不會太多 更不要提描寫平民的文史作品了。二 古代日本文學的本質是貴族文學。三 無論古今中外,市面上描寫上流社會的文學作品永遠比描寫平民生活的文學作品多。 月迷離 古...

為什麼女紅在古代這麼重要?

吳心聚 磨耐心,女紅能做的好的,一般比較有耐心,心細,適合成家。而且古代能請得起下人的,或者直接買衣服的並不多,主要還是自己做,還能防止下人偷布。像紅樓夢薛家那樣的大家族是很少的。就算買的起,女主人在家也要有個事做,不然閒的無聊就很容易做些不可言說的事。最後,女紅是女人社交的一種方式,就和現在一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