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為什麼流傳有不斬來使的規則?

時間 2021-05-07 05:53:08

1樓:南客爾康

看過三體就不難理解了,三體黑暗森林存在的前提就是雙方無法交流。古代使節就是交流渠道,你給人使節斬了意思是我拒絕和你交流,那就是魚死網破,雙方不打到滅國是停不下來了,因為即使你想停,戰爭也不是你自己說停就停,對方也得同意停戰才行,這時候你尷尬的發現你沒法和對面商量停戰了。古代,長時間戰爭會導致農耕混亂甚至停止,一場魚死網破的戰爭注定是曠日持久的,沒人希望這樣。

2樓:檸小夢

很簡單啊。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輸,總要給自己留個餘地。但也不是沒有。

斬殺來使就是宣告我要和你們不死不休。但你率領的是活生生的人。你準備以身殉國。

可你手下可不一定。

3樓:知諸俠

不斬來使是一種戰爭禮節和戰爭邏輯吧,那就看看歷史上戰爭邏輯的一次大變化

東周又分成了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封建社會在春秋戰國時代走上末日。

末日之路的由來,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乙個非常關鍵的變化,就是戰爭邏輯變了。

春秋之前的的戰爭,其實不是以砍死人為目的的,戰爭的禮儀性大於實用性。但到了春秋中後期,戰爭變成以砍死人為目的了。也正是由於這個戰爭邏輯的變化,才把中國引向了大一統。

那麼,為什麼戰爭邏輯會變化呢?

原因在於,春秋末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技術發展,它帶來了新的經濟和人力資源,打破了過去的社會均衡,封建社會當中的貴族秩序崩塌了。

周朝貴族之間的禮儀戰

為了講清楚這個變化,咱們首先得講一下周朝封建社會的貴族是怎麼來的。

無論中外,貴族最初都是軍事征服者。周朝取代商朝之後,給一群親戚和近臣分封了領地,他們帶著家人、親兵來到封地進行軍事殖民,就成為貴族。封地上的土著居民則是平民。

貴族們是征服者,覺得要把自己跟平民區分開,才能顯出自己的高大上,所以他們都有特別強烈的等級、秩序意識。這種意識也延續到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他們認為戰爭是個很高貴的事情,《左傳》裡有句話,叫做「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就是說只有祭祀和戰爭,才是國家的大事。這麼高貴的事情,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參加,平民沒資格。

第二,貴族打仗,比的是誰更符合「禮」的標準,這裡所謂的「禮」是「禮儀」的「禮」,但它絕不僅僅是禮儀,而是代表著一整套秩序,能夠給所有人都規定出上下尊卑的恰當位置。

換句話說,貴族們打仗是有規矩的,規矩就是按照「禮」來打,而戰爭的目的就是恢復「禮」的秩序;如果不依照「禮」來打,贏了也沒面子,因為你更加破壞了秩序。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貴族們打仗比的不是誰能砍死更多的人,比的是誰的正步踢得更好。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大家都能把正步踢好,貴族就有了個貴族的樣子。平民一看,覺得貴族確實有貴族範兒,也就會接受貴族制的等級結構。

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這樣一來,貴族間的戰爭,其禮儀性遠遠大於實用性。由於只有貴族能參戰,戰爭的規模也不會太大,相對於後世,封建社會早期的戰爭就是幾百個大小貴族踢著正步打群架。所以,這會兒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也不大容易導致誰滅掉誰。

戰爭從禮儀性走向實用性

問題是,這樣一種戰爭的打法,有個前提,就是大家都認同「禮」這套規矩很重要。萬一碰上個根本不懂這套規矩、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不踢正步而是直接掄刀砍人,那戰爭的打法就變了。

春秋時代的楚國,就是這麼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國家。這倒不是因為楚中國人耍無賴,而是因為它就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本來就不大懂中原的那一套。

楚國是個土生政權,崛起在今天的湖北、河南南部這一帶,它的文化和中原有很大區別,也不大在乎中原的禮儀之類的東西,在當時的中原諸侯看來它就是個蠻夷之邦。

春秋時期的楚國,雖然政權面積大,但在地處中原的宋國看來,只是「蠻夷之邦」

出身中原的宋國國君宋襄公,血統高貴,是商朝王族的後裔,正步踢得非常有水準。一時間他也曾號令過一些諸侯,被列入春秋五霸。

結果他就想多了,看到楚國不大守規矩,就想去提高一下楚國的正步水平,沒想到和楚王打仗的時候,楚軍直接輪刀,宋襄公被打得大敗。

不按套路打,這種事情是有傳染力的,只要有一家改換打法,別家不改就肯定吃大虧。楚國一帶頭,各國的底線越降越低,戰爭的實用性開始超越於禮儀性之上。

貴族範兒開始丟失,所以孟子會說「春秋無義戰」,沒有正義的戰爭。

4樓:龍傲天

因為大部分戰爭都不是不死不休的。打不過了要割地賠款啊,暫時休戰一類的。

所以你但凡把使者斬了一次,還有誰敢出使那邊。這樣想投降都不行了

所以說信使就像信鴿,斬了也就能吃頓肉。留著送信用處大得多。

5樓:我是流光你是芭蕉

很簡單,在現代國際法基本完善以前,戰爭是作為解決國際矛盾和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是具有合法性的。而古代,國家之間的戰爭很頻繁,而且打完了還是要坐下來繼續談的,如果開戰就殺使者,那麼幾年過去各國就都沒有外交人才了。沒有乙個國家希望把自己國家的外交事務交到一群不把生命當回事的鋌而走險的外行狂徒手裡。

而且在西方國家,保護使節,是從古希臘時期就有的國際習慣法。而《格拉提安奴努斯教令》是第一部關於保護使節的成文法,一千年前就有了,不僅殺害使節違法,侮辱使節也違法。

6樓:haha kim

一般來說,打仗是為了利益,不是為了拼命屠光對方。

如果對方派來了使者,那麼不管是來下戰書還是談判停戰,己方的利益最多也就是損失幾頓飯,但可能的回報(比如少死了N個兵士省掉的撫卹費用、節省了數千斤糧草的徵集運輸儲存、少用了兵器馬鞍之類的軍備等)則要大得多,更不用說隨著停戰而帶來的各種商業利益了。

7樓:shaohe

首先,這個規則,很多時候不成立。

以下橋段,經常遇到…

主公發怒,殺了使者。

某人: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主公: 斬使示威!

然後,使者被乾掉了。

其次,一般情況下,你殺個使者,有啥用?!

8樓:朵朵他爸

因為戰爭,說到底還是一種交流形式!

所以人類本能地反感核戰爭,反感二次大戰!這兩種戰爭,一種是虛構的,但是可以明確的以毀滅對方為目的;另一種是事實上發生的,真實的,但從結果來看,也是以一方的幾乎毀滅作為結果的。

這種以毀滅為結果的戰爭,實際上是超越了人類文明對戰爭的最初定義:即以毀滅對方為手段,強制對方服從已方的意志。

關鍵是強制對方,而不是毀滅!

所以,戰爭說到底還是一種交流方式,是要求對方服從的。。。而斬使這種惡劣的行為,實質上斷絕了交流了可能!戰爭本能是抵制這種行為的!

至於所謂人與非人之間的「戰爭」,象什麼人類向大自然挑戰的戰爭。。。不過是代指罷了!嚴格意義上的戰爭,必須指的是人類群體和人類群體之間發生的!

9樓:常與同好爭高下

除非是亡國滅種的戰爭

你除了置我於死地外,沒有別的意圖

比如中東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戰爭

如果目的純粹就是為了殺人,那叫恐怖主義,這是全世界的公敵!

其他大部分戰爭,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哪怕是城下之盟,也是要談的麼

10樓:夜光的螞蚱

可以追溯到春秋早期甚至周天子分封時期,那時候諸侯之間的打仗甚至可以叫「戰爭遊戲」。那時候諸侯之間的打仗都是用來解決矛盾甚至是消遣炫耀國力用的,誰也不動真格的,畢竟上面有周天子這個「大家長」看著,一家子打架就打著玩就行。

那時候打仗規矩特別多,首先得下戰書,派乙個人去對面送戰書,這個送戰書的就是特使。諸侯之間哪怕苦大仇深也得當個表面兄弟,送戰書的特使相當於兄弟把臉寄過來跟你說一聲要打你,再表面兄弟也沒有直接打臉的。

後面規矩還特別多,直到周天子逐漸壓制不住諸侯國才破壞掉的那些規矩。但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還是被留下來了,畢竟斬了來使就相當於魚死網破了,一點後路不給留可不是中中國人的傳統,中中國人還是習慣「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11樓:

這句話是漢人的說法,也是漢人的規矩。是有前提的

中國歷史有很多戰爭實際上是為了掠奪,不是殺戮。掠奪的最高效率是不費一兵一卒拿到對方資源,那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溝通啦。來使作為溝通的工具殺了的話溝通中斷,時候就是填軍隊人命啊,虧大了。

被殺的通常是雙商低,說話沒分寸得罪對方老大的白痴。

而對於種族滅絕的戰爭,目的是殺戮對方直到滅絕,溝通的作用不大,所以就經常殺了來使。

12樓:Molly

古人講信義,春秋那會打仗都得等雙方排兵布陣好才開打。

春秋時如果你殺了使者,所有其他國家都會來討伐你的,因為你這人無信無義,所以也不會跟你簽訂和解條約的,下場估計就是滅國了吧,所以這條潛規則就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13樓:人工智慧姬

被按在地上打,(對來使)你是爸爸。

勢均力敵,(對來使)好生招呼。

對面夜郎自大,我只要小股兵力就可以滅爾全國,(對來使)祭旗可否?

14樓:dianshen

古代戰爭裡斬了來使的很多的,尤其是有人要造反派使節去其他地方策動一起謀反的情況,絕大多數不同意的都會斬了使者;還有就是就是圍城時守將已經做了以死殉國的準備的話也會斬使者。

說了一堆貌似不是國與國之間哈,國與國呢,一般其他國例如匈奴這種和中原國家的來使是極少會殺的,最差也就扣住不放回去,著名的蘇武放羊就是比較慘得了

15樓:宇宙的夢

你原本只想挫敗對方一次防守就讓對方投降的。

結果因為沒有使者,

你每個城池遇到都是破釜沉舟式的防守。

其實每個城池都很想投降,

但是由於沒有使者,

不知道你的是想招降還是屠城。

結果你沒有打到應天就兵力損失殆盡。

而另外乙個平行時空裡,

你的使者一去城門就開,你2個月就滿配打到應天了

16樓:鍊金術士蓋茨

一般沒有破釜沉舟的覺悟,都不會斬使。

比如《三國演義》裡和曹操打仗的周瑜。

曹操那邊派使者過來,孫權方某派系成員表示見見使者無大礙。

周瑜:斬使以示威!

咔嚓,頭顱落地,血光四濺。

看,因為孫權砍桌案表示了抗曹的決心,所以周瑜也斬使者以示決心。

17樓:

軍事是政治的延展,所以交戰雙方的使節除了傳遞資訊之外,也肩負著完成政治任務的使命。

所以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只要是戰爭就不會斬殺使節,除非斬殺使節也屬於政治手段的一部分,為了達成政治目的,否則這一過程沒啥意義,還耽誤戰爭本身的目的達成——既政治目的達成。

這種給自己捨本逐末、給自己添亂的事情有人會做?

於是,斬了使節,不但沒啥意義,還會被問"what』s your problem?"

18樓:秦朝凱

打仗需要占領道德高地,不能說我就是想當皇帝,我就是想侵略別人,我就是搶女人搶糧食。他們一般要說我是為了反清復明,驅除韃虜,光復漢室,清君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然沒人跟他幹。這種道德高地往往是有訴求的,只要達成訴求,就不用打仗了

現在人家派人來和你談,你不能說我不要,我就想打仗玩,我覺得殺人好玩,那是不行的,沒人跟你瞎拼命。

但是你可以找藉口,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啥的,這就可以殺來使了

為什麼在古代的戰爭中,不管雙方的兵力差距有多麼懸殊,只要一方的主將戰死,立馬就會出現全軍大潰敗?

醉人清風 第一,不要說在古代,就是在近代,現代,也有很多戰鬥是雙方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敵我之間兵力差距的。所以古代出兵經常誇張,號稱數十萬.主旨除了嚇倒對方,也在於給自己壯膽。而一旦進入戰場並且處於劣勢時,多數士兵都不太清楚雙方到底誰更多。紅軍時期反圍剿的多次勝利就是這種情況的,漫山遍野的伏兵一起,紅旗...

古代戰爭攻城戰為什麼不能繞著城過去?

王大器 明朝末年,祖大壽在沒有援軍和糧草的情況下,固守了大凌河長達三個月之久 他也曾經被圍困在錦州長達整整一年。這兩次,祖大壽都一直堅持到了士兵互相殘食的地步。他的堅守,給清朝帶了了巨大的損失。我們一方面對祖大壽的忠誠而唏噓,另一方面也不禁產生乙個疑問 既然大凌河和錦州這麼難打,滿清軍隊為何選擇與祖...

戰爭中怕死是因為什麼?

星夜流光 題主話裡這幾個問題有跳躍性,看不出題主實際在考慮什麼我把題主強調的痛苦,先理解成一種生理反應吧在 空之境界 中,有個故事,講的是沒有痛覺的乙個人他被人欺負了,但由於感覺不到痛覺,他選擇在隱忍了因為他沒痛覺,不知道被欺負是多麼嚴重的事 於是被一次又一次的欺負了 後續的情節,我就不說了 因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