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豆瓣上的評分,總感覺大家對書籍要比對電影的評價寬容得多?

時間 2021-05-07 13:35:56

1樓:WEINAN

我來說乙個不寬容的。豆瓣對金融類投資類的偏教科書式的書評分都偏低。常見吐槽是寫得太複雜或者翻譯的不行。好多讀者對自己讀不懂的東西沒有敬畏之心覺得是書不行。

2樓:楊摩

看電影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其實是要大於看書的。你去看電影,來回兩個小時,看兩個小時,就花掉四個小時。而看書的話,不用出門。

難看的書看半個小時就不看了。沒那麼大怨氣。更何況電影廣告牛皮吹得實在是讓人氣憤嘛。

3樓:mo sanada

僅說個人經驗。

首先,看書的時間成本比看電影高很多,這必然導致我在書目的前期選擇上比電影謹慎得多。

其次,看電影往往還是社交活動,在陪朋友看「他想看的電影」時,看到爛片的概率也直線上公升。

但看書就沒有這種迎合他人的需要。

4樓:李小哥

首先書籍給人的想象空間更多一些,而所有改編自原著的電影多少都會有些偏離,當你的心態完全接收了書籍傳達給我們的資訊以後,在去看原著就會降低很多。而

且影響電影評價的不止有內容,還有演員的表演因素,以及場景布置,有時甚至很難去體會原著中人物的心態,所以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他的評分。

5樓:

任何一本書,讀五頁就知道好不好了,發現不好及時放下,節約時間成本。看完一部電影所需的時間成本就少得多,而且很多時候為了惡趣味也會堅持看完一些一星兩星的電影。

6樓:楊帆

7樓:李有無

那麼多人都回答了,我補充吧:

電影相對書,比較客觀:畫面、情節、人物、等等都已呈現在你眼前;

而書,則比較主觀。因為在看文字的時候,大多時候自己還在腦補各種畫面、情節等……,而我們自己腦補的,肯定是我們最合乎我們自己意願的。電影則反之。

8樓:大大大大大恬

有人會抱著聽說這部電影很爛,我去看看到底多爛的心態,但很少有人會因為一本書的風評很爛而去讀它。而且出版行業本來就很艱難,太爛的東西沒有市場回不了本根本沒法出版,而電影劇本再爛總有老闆願意砸錢,總有演員願意演,總有粉絲願意去捧場。

9樓:程錦

我覺得書給人的想象空間要比電影大。比如一句話:那女人倚著門遠遠地望著。

100個人讀了,有101中畫面浮現腦海。可是當你看電影的時候,事實上你只看到了電影導演自己對這句話理解的1個畫面。如果你愛陽春白雪,那導演恰是個鄉里巴人。

你絕對會感覺不爽,繼而吐槽

10樓:鄭野

11樓:姜風拂月

看一部電影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品一本好書卻需要乙個禮拜甚至乙個月,投入的時間精力多了更容易發現其中的亮點,況且人們往往對自己投入付出心血越多的越是肯定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12樓:

13樓:

我覺得原因不難,電影的觀眾數量,遠大於書,而且我們能在電影院看到的電影,總體屬於面向大眾的電影,因此各種各樣的人都看,然而每個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樣的,自然會有人喜歡有人貶低。

14樓:張視

書已經奠定了權威性,罵書的,一般會被定性為淺薄,不懂文化之類的。

如果見到有人贊電影,你衝過去罵,這個電影其實不怎麼樣,然後大列槽點,於是就能增加膜拜值。

15樓:張大東

其實書也有被抨擊的,不過整體上來說,你的標題很對了。

1)文字給人的想象空間大,畫面給人的想象空間小這說到自由的問題,誰懂得尊重對方,越能得到對方喜愛。文字給你的是一片天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隨意呆留。而畫面給你的是乙個籮筐,不管你覺得美和不美,只能呆著。

2)書籍是文學,電影是藝術

文學本來就比藝術少掉很多爭議色彩。

16樓:雲耀

兩個小時能看完一部電影,兩個小時也就頂多一百頁書。成本在這兒擺著,付出那麼大成本看了本書,當然要來裝裝逼以釋懷自己看書時候的痛苦(對很多人來說)。

17樓:

在樓主的基礎上在稍加分析,每年人們不出意外都要看書和看電影,書多選擇多,電影少選擇少,主動選擇書的機會多,被動選擇電影的機會多,人們往往對強加給自己的東西有牴觸情緒,所以對書的評價高,對電影的評價稍低。個人觀點,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看法。

18樓:

電影的消費品的成分會比書籍高很多人們買票看電影的行為更多是一種消費的行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想的震撼的感覺或者娛樂放鬆的感覺就會對此消費行為產生失望甚至是厭惡的感覺但是閱讀書籍的門檻本身是大於看電影的看書的過程文化行為大於消費行為。因此書籍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即使是沒有看懂,讀者也會產生「雖然不知道在說什麼但就是感覺很厲害是樣子」的感覺還有一點我認為是對做電影的人和做書籍的人的感覺與印象乙個人跑到你的面前告訴你他是拍電影的無論是導演演員還是幕後感覺一般都是這是乙個搞娛樂的人而如果乙個人對你說他是搞書籍的無論是作家還是編輯你都會覺得這是乙個文化人。

娛樂人與文化人,實在不能否認,在當前環境之下,應該是後者稍微讓人覺得靠譜一些。

19樓:小田田

個人認為

20樓:molly

阿北說的有道理!我覺得現在大部分中中國人,對於『讀書』還是有幾分敬畏的,畢竟『讀書』的人少,而那部分讀書人中,閱覽豐富的也是屈指可數,即便碰到爛書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問題而非書的問題,所以在評分上不敢下狠手。而對於電影,更多的只是當做一種娛樂專案。

喜歡就逢人就說,或者直接給滿分,不喜歡的就給很低的分數。所謂的『文藝片』在國內很不吃香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大家不會去細細品味每一部電影的每乙個細節,只是把它當乙個玩具,僅靠直覺去判別它的好壞。當然,現在大環境下,粗製濫造的電影比比皆是,觀眾這樣的反應也是情有可原的。

總之,大部分人還是有對精神世界的嚮往和敬畏的。只是現實社會的步伐,讓他們不得不去變得庸俗,變得快餐化。這在現實世界的表現就是,一方面大家還是對那些讀書人很敬畏;另一方面又總是沒事找事的外加湊熱鬧的去電影院看那些看之前就知道自己看完會罵人的影片。

這種表現,我覺得用在樓主的問題上也是很合適的!

21樓:沂宸

讀書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就是作者,有點酣暢淋漓的感覺,有些地方可以自己想象,更讓人覺得舒服,而電影大部分是基於書所來的,而技術有限,書中有些的畫面無法表現出來,會覺得沒有書裡面的暢快。

個人覺得電影並不能完整表現出書中的所有精彩,很多人看完書再去看電影,會把書裡面的和電影表現出來的做乙個對比,很明顯的,電影會讓有些人失望吧。

22樓:想笑

,一般看完金庸電視劇集的人都會覺得沒書寫的好,如果他先看了書的話。電影是加入了更多別人腦子裡的態度和想法。而書自己的空間更大一些,在書沒有寫留白的地方是你自己在寫書。

23樓:徐嘉歡

讀一本書與看一部電影相比是更加巨集大的工程。看一本書時對它前期的考量顯然要比電影嚴格,所以你所讀的大部分都是你所喜好的書籍。另外,看一本書半途發現不適合自己的時候,你隨時可以選擇停止閱讀,但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即使你已經發現它很爛,由於它不會浪費你多少時間而這時你又恰好需要kill time,於是你會繼續看下去並且在看完之後各種吐槽。

當你讀一本書時看到"他45度角深情凝視天空心中的悲傷逆流成河"的開頭時你就會心領神會地把它扔在一邊而不會去豆瓣給差評,可是當你買了電影票去看<建國大業>時你雖然忍不住把手中的爆公尺花丟向螢幕但因為心疼電影票和爆公尺花錢還是努力地鎮靜地看完了,回家之後怒不可遏地打了一星的差評,卻遺憾地發現<建國大業>的評價已經看不到了。

24樓:徐玉

首先,可以耐心把一本本書看完的人,脾性溫順的人應該相對較多,至少會比把一部部電影看完的比例要大,所以評分會根據人的性格而定;

再而,文字的表現力和影視差別很大,文字很容易提供給讀者想象力,形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一本看完之後會感覺有收穫,容易產生讚賞的感覺,而電影而言,相對空間就很小了,而且更容易有"對錯""優秀之分"

再綜合考慮檔期,以及看了書再來看電影的人的心理,基本就不難理解了

25樓:王瓊

相較兩者:

為了打發時間,我們更傾向於看一場電影,即使它索然無味,然而,沒有意思的書,我們卻很少能花費時間看下去,那些能看下去的書,多多少少都傾注了我們的心。

26樓:

你會選擇自己需要的或感興趣的書來花精力和時間閱讀,就像你跟夢中情人終於在一起即使分手後也會給對方打高分,如果不打高分,那些死命追過夢中情人的情敵也會無情的攻擊你脆弱的知識儲備。

但你也會因為約會或公司贈票等等原因去看一部正在上映的電影,就像你被人硬塞了乙個男朋友無論它是否真的達不到國際標準都要吐槽抱怨一番,誠如Even所說,反正馬上也會淹沒就當發洩也好。

27樓:Serenahu

我反而覺得是,閱讀更多的需要我們的想象,而電影相對直觀。因此,更加需要想象的書籍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更多走向我們認為它應該趨向的方向,比較符合我們的思維,因此相對合理,也相對有乙個比較好的分數。而電影就是把抽象的東西具象化,而這種具象跟很多人認為它應該的樣子有很大差別,因此造成了強烈的落差,也就對電影有比較負面的評價了。

28樓:琉璃最可愛

個人以為也是內容本身的差異造成的。電影這東西需要人根據真實來虛構,然後加入了導演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觀念在裡面,並且為了情節好看還需要各種修飾,修飾著修飾著——編劇的謊言就沒有說圓,然後就被各種吐槽了。

書呢?反正豆瓣上那些偏一點學術的書籍,都無非是為了講清楚乙個道理。講道理這種事情明顯比去」編乙個大家喜愛的還特正常的還特深刻的故事'在客觀上的變數更少,所以,大家也沒有那麼多可挑剔的點——更何況,大家看書也不是來挑剔的——除非您是方肘子

另外覺著阿北的答案也很有道理,總結一下:

由於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書,所以使用者尋找相關書籍並閱讀書評書摘的過程實際上成為了乙個「過濾器」——所以濾過之後,願意看書的人往往是喜歡這一類書籍的。而電影是人人都看,所以不存在這樣的過濾器。——不知道他原意是否如此

29樓:于洋

因為書籍受表達方式限制,文字給讀者留下的想象空間很大,當你讀一本書時,你用想象力和作者共同完成了故事的構建,你自己是這個故事的導演,原作者變成了為你寫劇本的。人們通常對自己很寬容,所以對自己參與構建的故事,比對完全屬於別人的電影更寬容。

30樓:周一俊

我的理解對於閱讀,作者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或者思想的表達不是視覺給予的,有一定的自我想象空間,不同經歷不同閱歷的讀者,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同一本書會有不同感悟。但對於電影,就比較難給予觀眾這樣的感受,我看過的電影肯定算不上多,其中<大話西遊>是個例外。另外說一句:

閱讀的愉悅不是其他形式可以替代的,正所謂樂在其中。

31樓:小耳

我覺得有部分是因為看電影和看書的人群不一樣,看電影的人比較雜,有很專注看的,也有泛泛而看的,比如我沒看懂這部電影,我就可以打很低分,但看那書的人還是專注的相對較多,不少還是願意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果給低分的可能性更小。

豆瓣上評分最低的電影是什麼?

豆瓣最低分是嫁給大山的女人,2.1分,很多人說豆瓣最低分是逐夢演藝圈,逐夢好歹是2.2分。嫁給大山的女人傳播不夠廣 09年至今評分人數不足7000,而逐夢已經有8萬 不像逐夢那樣鬧騰,可以說2.1分是觀眾真實想法,逐夢分低多多少少是被導演自己害了,畢志飛若不是這麼跳也不會這麼低分,即使如此還是沒能比...

為什麼豆瓣上英美劇的評分普遍比較高?

wakin2030 好劇自然會給高分,中國的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一直排在榜首,當然屈指可數。美劇相對製作比較精良整體水平確實偏高,給高分也很正常。不過有些美劇真的不敢恭維,依然高分。這些年豆瓣確實慢慢變成乙個笑話了。再比如延禧攻略縱然他不是一等一的劇,但就因為是於正拍的,給的分數就有點離譜了,...

為什麼豆瓣上大陸的武俠劇評分不高?

紅梅傲雪 做什麼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好。從編劇 導演選角 場景調色 演員演技到後期製作一系列,都不能馬虎,這整個過程香港的功夫做得很足,所以部部都能拿高分。反觀內地卻恰恰相反,內地的都是敷衍了事,有很多大牌演員拿著天價的片酬卻不好好的去演戲,在他 她 們心目中 反正我長得帥 漂亮 有的是大把的粉絲去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