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探索自己?挖掘自己?

時間 2021-06-04 21:28:27

1樓:塵幻

2020.02.06

我覺得答案就在你的問題描述當中啊!

我們在生活中遇見的人和接觸的事,都是老師,都是一面讓我們反觀自己的鏡子。在與人的溝通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侷限和狹隘,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個過程也會讓我們不斷地拓寬自己的邊界…讓我們循序漸進的去了解、認識、探索和挖掘自己!

很喜歡乙個形容說:「人生不是賽跑,而是一副拼圖,對每段生命來說,過程即結果。」我們不正是在不斷的行走中慢慢拼出自己的模樣嗎?

若將這個問題歸於哲學,一定就會想到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

義大利畫家莫迪利阿尼所畫的成年人肖像畫中有乙個特點,眼睛或睜或閉,有的是空洞的黑色或者藍色,還有的一睜一閉,當別人問他是何用意時,他回答「因為我用乙隻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另乙隻眼睛向內審視自己!」

不知是否受蘇格拉底的那句「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的啟發,也不論這這件事是否真實,他的回答都是耐人沉思的…

用我們自己的哲學來說我想到的就是「修行」,慧海禪師的一則公案或許能有所啟發:

有人問:「和尚修行,還用功嗎?」

禪師答:「用功。」

問:「如何用功?」

禪師答:「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問:「所有人都是這樣,跟大師您用功一樣嗎?」

禪師答:「不同。」

問:「怎麼不同?」

禪師答:「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說到底修行是為修心,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做的任何事不都是在修心嗎…

大前提是我們自己內心要有乙個平衡的「尺度」或者說「態度」!

這個度也是溫度、是高度、是深度、是厚度、是寬度、是廣度、是密度…

當我們用大量的時間去關注外在世界的時候,就是「適度」的天平發生了傾斜。

當以不同「角度」再來看待無論是看電視、打遊戲,還是刷快手抖音等等事物,收穫和成長可不是一星半點哦!

「度」也是處於一種有意識的狀態。對自己的行為與想法有所警覺,並進行追問、質疑,而不是理所當然的對所有資訊來者不拒全盤接受。

當然還要有總結反省和踐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都懂但大多數人卻難以做到的知行合一…

讀書:

人這一輩子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但對於學習的方法和成長的過程,是非常多元的…文學藝術不是現實生活,但藝術緣於生活,雖然高於生活,最終是歸於生活。

讀書讓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價值觀與觸覺對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自己不斷解析再重構…

行路:

「感官是靈魂的靈魂,我們用感官拾得知識。」 —— 達·芬奇

層看《和食古早味》一書上說:對日本人而言,觀光不衹是觀一地之風光,還得食一地之味、飲一地之酒、以肌膚感受當地的泉水、了解當地的風俗特色,日本人常說的「五感」體會就是如此。

行路可以是旅行,可以是旅遊…但並不是說非得要花錢走很遠,也可以是窮遊,或者旅居…

行路就是去見天地遼闊,見自然神奇,見自己渺小…

以我自己的心路歷程來說,我覺得讀書和行路是走進自己最簡單直接的途徑!

感恩遇見…

願你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怎麼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已登出 人的一生就像青銅劍不斷產生鏽斑變鈍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和鏽斑做鬥爭,不斷去擦拭,磨礪它,青銅劍才可以保持原來的鋒芒,一旦真正的腐朽了,那就只能等到後世的人來發掘了,能在世間成名的話,為什麼偏偏要留到死後了呢。個人觀點,僅供樓主參考了吧 已登出 看書,學習,自省,做心理諮詢,都是自我探索,了解自...

如何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潛意識?

撈起月亮的漁民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又叫做無意識 人的許多心理活動都是無意識的 人們行為的真正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會被自身所察覺的。或者說,你的潛意識支配著你的行為按照已有的模式來執行 比如你出門的時候是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只要你下意識的思考一下,你就會疑惑自己平時是如何走出家門第一...

如何了解自己?

老伍 了解自己,要從現實中了解自己,要從自身經歷中了解自己,要從身邊人,身邊事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應對方式和反,了解自己的慣性思維,了解自己的習以為常,而不是從書本中,從胡思亂想中, 李翠湖 像乙個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的情緒,觀察自己面對事情的反應。慢慢捕捉這些,久了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於是我發現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