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行為學和社會學的一些已知理論對於我們反觀自己的生活有何作用?

時間 2021-06-02 12:56:29

1樓:大白老師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心理學。懂得心理學的人,生活體驗會有更多選擇,活的自然也不一樣。學習心理學,你可以多個視角看待問題,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你的眼界會比別人更寬闊。

其次,學習心理學 ,為的是了解共性和規律,了解正常的自然狀態是什麼。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問題是獨有的,比如自閉、抑鬱、矛盾、失眠……

一旦覺得問題是自己獨有的,就懷疑自己得了很重的心病,弄得憂心忡忡。

但如果你學了心理學,就會知道,人人都會偶爾出現這樣的狀況,發現自己是正常的,鬧點小情緒沒什麼大不了。

而且掌握了一些心理規律,可以幫我們用更健康的態度,去對待未來的生活,可以預防心理危機。

2樓:方大順

李笑來老師說,如果你一直盯著問題思考,常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鑰匙常在別處,心理學就有大量解決問題的鑰匙,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情緒能更穩定,換個說法也許能幫你變得更快樂,也能讓你更擅長人際

3樓:宰俠告

毫無疑問,心理學如果以實用為目標,那就應該把研究的重點,置於支配、調節人的行為的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上。

心理學,應以活動中的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為研究物件,從客觀上能夠觀察到的人的行為,探索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來解答人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和為什麼發生的問題。

哭和笑,都是人的行為。

但是,無緣無故的哭,或者無緣無故的笑,絕對是沒有的。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促發的,而不是偶然自發的。

只有處在當時的那個環境狀態之中,也就是人的心理受到當時那一環境氣氛的感染時,眼淚才能流出來,笑聲才會發出來。

然而,心理學所說的「環境」,往往與周圍的實際狀態有所不同。

即,客觀的地理狀態或物理狀態總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說是真真確確,實實在在。

這,在心理學中常常不稱其為「環境」。

關於上述問題,考夫卡曾舉出下面的乙個例子。

嚴冬的乙個黃昏,在猛烈的暴風雪中,乙個騎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門前。由於一望無垠的大雪覆蓋,他已分辨不出哪兒是路,哪兒是田野。在狂風暴雪之中,為了今晚能找到乙個安身之處,他已策馬盤旋了好幾個時辰,終於,來到這裡。

店主人走出門口,看見這位旅行人,頓感驚愕萬分,於是,訊問旅行人,到底是從何處而來。旅行人並未答話,只是默默無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這樣一來,更使店主人莫名驚訝,他說:「您是從昆斯坦斯湖上渡過來的啊!

難道您還不知道嗎?」旅行人聽到這話後,不由過度驚恐,遂從馬背上墜落而亡。

這個故事是說,旅行人所走過的道路,從客觀上看,是被落雪覆蓋的湖面,而在當時,卻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當作原野,而一往直前騎馬賓士過來了。

這說明,旅行人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兒即是湖面,他的行為,自然也會完完全全不同。

這樣看來,區別在於,把客觀上同乙個「落雪覆蓋的湖面」,即地理環境和物理環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這種想法採取行為的環境叫做「行為環境」。

行為環境,即原有的地理環境,這種情況,當然也有。

不過,必須看到,由於不同的人人生經歷不同,認知的層面亦是不同,在多數場合,根據人們的不同理解方法,「行為環境」是要有所改變的。

心理學所要研究的,並不是單純的地理環境或物理環境,而是這種「行為環境」。

只有受行為環境調節的行為,我們才將之稱作為行為。

人的行為,總是發生在某一特定的行為環境中的行為。

正是處在某一特定的行為環境之中,人的行為,才最終得以發生。

人的一切的行為,就其發生的方式而言,毫無例外地,都是反射。

所謂反射,是指人的機體借助於人的心理的活動,來實現的對於環境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行為反應。

在這裡,環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於人的機體並引起有機體感應的環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於有機體之上的影響。

所有的反射,都是由於環境刺激所引起。

環境刺激,是行為反應的最初原因;

而行為反應,則是環境刺激最後引起的結果。

在環境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則存在著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連續而又複雜的中間過程。

它們,就是最終決定人的特定行為的內部心理過程,包括人的心理領域內諸過程及其轉型。

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總是起著支配、調節有機體行為的作用。

所以,在整個反射過程中,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始終處於中心地位。

反射的意義在於,它總是激發有機體進行適當的活動,以順應環境,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從而,與環境達到一種中介即平衡狀態。

因此,反射,是有機體和環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人的行為,是由許多反射組成的。

因而,所謂行為,即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順應。

以研究活動中的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為其物件的心理學,實質上,也就是研究有機體如何對環境刺激採取行為反應,以順應環境的科學。

由於從完全的意義上說,行為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環境刺激、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行為反應,人的行為包含,而並不排斥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最終決定人的行為,因而,人的行為不是,也不應是那種簡單的、僅做機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僅用刺激與反應的字眼就能「客觀地」加以描述的、與動物等同的行為。

人,並不是只能無一例外地對呈現於面前的刺激作出反應。

人,並不是只會「刺激——反應」的機器。

人,比機械人要複雜的多。

要全面地認識人的行為,就必須抓住人類所獨有的那些東西,重視對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

要結合有機體的生理過程,來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

因為,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有自己的生理機制;

任何心理現象,都是在其生理機制的基礎上得以發生。

從整體上看,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人總是根據自己的目的而行動,因而,分析人的行為,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就要把人當作人來分析、研究。

人,並不是更大一些的老鼠、猴子或白鴿。

人,就是人。

人,是理性的人。

人,是社會的人。

每乙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與個性。

人,決不能與動物相混同。

人的活動,與社會是乙個整體。

人的行為,乃是存在於具體的時間和空間的特定的人的行為。

應該從人的外部聯絡,來認識人的行為。

企圖脫離社會來分。

4樓:

不是專業的人,也不是深入了解的人但是想到了兩個,自我偏差和刻板印象。當看著玩玩吧。

1.自我偏差。

我去餐廳做寒假工,認為自己要努力做得更好。就悶頭幹啊,後來師傅對我說,如果沒事幹就幫別人點小忙。我頓時就錯愕了,我做的不少啊?!

我就問自己。結果啪的一拍腦袋,人都有自利現象的,也就是自我服務偏差。其實不是我自己做得好,而是我自己看到自己幹的活了。

從而看到自己的偉大。其實別人也是這麼想的;如果這麼想,我就能稍微那麼理性一點點的看待評價和過失、

2..刻板印象

先入為主和先下結論。我覺得更像是錨定效應。給你個牆你就往上貼。

在看人接物的時候我就想刻板印象啊刻板印象!!!好了,咱們還是就事論事,接受雙方觀點吧。

問題中提到的書怎麼說你怎麼看....我只能說,幾百年前的書上說地球是方的,太陽繞著地球轉的.

然後你怎麼看呢?

最後,如有冒犯和淺薄。請原諒我的一派胡言吧。。。

如何用組織行為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解釋肖戰227事件,此事件對飯圈有何啟示?

慈父嚴母 不論是組織行為學還是社會心理學,在這件事情上都體現的淋漓盡致,應該說這裡面組織行為學沒有發揮太大的主觀作用,而是任由其發展或者說發展到了一定的負面,導致不可控。而在這裡面飯圈當中,一部分意見領袖引領了整個圈子的行為和價值觀念。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其實是受到了群體控制,無意識的群體控制。...

有沒有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必讀書目?

已登出 稍具行為認知心理學素養之人都會不屑於花費時間精力看社會心理學的書籍,比如烏合之眾或者異類。社會心理學中偽概念和偽邏輯滿天飛,其文字以旁觀者視角,以想象為方法,用精神批判的思路,非常容易使讀者不由自主地滋生傲慢 偏見乃至戾氣等等一眾刻板情緒。 海外心理學本科在讀。反對樓上提到的 烏合之眾 因為...

心理學 社會學和經濟學都是屬於科學嗎?

你好明天 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中,使用不科學的方法研究,大有人在。沒人關心它的學科分類,就只是看有沒有符合科學精神。科學是工具,你在敲釘子的時候會用錘子 而不是榔頭。例子 和人類談感情的時候,用感情,比較有效。 范不說 我認為純粹科學的代表是理論物理學,和認識論。對於心理學的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