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該怎樣與朋友相處呢

時間 2021-06-01 16:55:31

1樓:少年回頭已不見

和我一模一樣。並且最近我因為一些小事又自己很難受了,但是沒力氣偽裝了,所以被看出來了,後來讓我去談心我也不想去,但是內心又很希望她們來找我。結果誰也沒來就很失望。

2樓:

感覺高讚答主有點答非所問。

題主的問題確實和很多迴避型依戀不同,依戀型別對朋友關係是有影響,但依賴性這個事情很奇怪。

你好像有點迴避型人格和依賴型人格,莫非你是焦慮型和假性迴避?或者是恐懼型依戀?

至於依賴性其實很好解決,只要記著依賴性是原罪,和靠山山倒靠水水幹就行。像其它迴避和比較功利的人學習,把自己變得更現實些,對感情就可以更冷淡應對,不起波瀾,既然終會曲終人散,那就不要把別人看得太重。

3樓:穆先生

這個問題很好,一眼看到這個問題,就忍不住有回答的衝動。

很多時候,由迴避依戀特質所形成的障礙,都是被焦慮的伴侶提出來的,但在迴避依戀的自我角度,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迴避依戀特質也給迴避個體自己,帶來很多煩惱。有意思的是,這些煩惱對於非迴避個體來說,簡直就像是小孩子去開箱新玩具一樣簡單,但對於迴避個體來說,這些煩惱就像是乙個攀登者在面對陡峭的山峰一樣困難。

可是,我關注迴避依戀主題這麼久,從提出問題的數量上來說,還是焦慮提出的多,迴避提出的少。這種數量上的差異,本身就顯示出來乙個問題:焦慮選擇在面對自己無法處理的問題的時候,願意求助於環境,求助於他人,並認為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迴避卻很少談自己的問題,更願意隱藏自己的問題,更不願意和他人分享自我的內部資訊。

同時,也更少地求助於他人。這一點,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們再看提出問題的小夥伴,是怎麼描述自己的問題:「……但是我不行,我會很難過,很生氣。但我真的不會說出口,我迴避,我憋著,自己難受的要死,也不願說出口……」這充分說明了一點,迴避個體在面對令自己難堪的衝突(潛在衝突)時,自己處理的方式是一貫地迴避衝突,無論這種衝突是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一般性社交關係中,迴避更習慣於嘗試在自我框架下封閉衝突。

很多不了解迴避特質的小夥伴,經常會吐槽迴避給自己帶來的困惑,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迴避在給別人帶來困惑的同時,自己也不輕鬆。

迴避這種嘗試封閉衝突的習慣,更是內在自我框架下,自己對自己意願的態度的一種,外延到現實層面的真實反應。即迴避在內心深處,自己對自己的意願,是一種接近於內斂、羞澀、收緊的態度,所以,才導致了迴避在現實層面中,一旦遇到了現實情況,或者是現實中互動的物件(好朋友/戀人),需要表達自己內在意願時(特別是自己內在意願和現實情況差異時),自己仍然會繼承這種內斂、羞澀、收緊的態度,仍然會選擇「憋著不說」。這麼做的結果,很明顯的一點是,即便是「憋著」語言不說,卻無法「憋著」情緒不外漏。

現實生活中的互動,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一般性社交關係,除了行為語言,很重要的資訊交換就是雙方情緒的彼此感染。所以,迴避因為自己的內在態度的影響,在現實中就會讓他人,只能感受到迴避所傳遞出來的消極情緒,卻無法接收到迴避為什麼產生這種情緒的動機或過程的解釋資訊。他人會怎麼想?

他人只會認為,迴避個體是莫名其妙的怪脾氣。如果是朋友關係,朋友就會慢慢疏遠;如果是戀人,戀人就會直接崩潰,跳過來指責迴避。

所以,我們可以明確看出,這一部分的核心問題就是,迴避只傳遞了情緒感受,卻缺失了內在情緒形成的動機和過程的資訊輸出。這一點,要怎麼該?我想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當然,也許還有迴避的小夥伴可能會繼續追問,我特別想開啟自我,向別人坦露心聲,可是還是沒有勇氣,怎麼辦?關於這個延伸出來的問題,也不複雜。我提供個思路,小夥伴可以自己思考。

個體之所以沒有勇氣坦露心聲,或者是沒有建立坦露心聲的習慣,可以追溯的原因無非有兩個:

第一,自我曾經的經驗中,一旦自我表達了自我意願,就會遭受周圍環境的打壓或者否定,而不是平等對話或者合理引導。老實說,這個問題是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問題。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因為年齡和經歷的關係,有不同的體驗。

當自己是子女的時候,看待父母的時候;當自己成為父母,看待子女的時候,答案是不一樣的。如果再把自己成年後的心智,放置到父母曾經的生活環境中看問題,考慮問題的角度就會更加廣闊。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一點就是,人心智的發育成熟,不僅存在於個體的學習和成長上,還會廣泛存在於幾代人身上,人總是慢慢變聰明的。

生活不是穿越劇,有些遺憾太正常了,接受曾經的現實,並不代表未來就要妥協。

說完了坦露心聲,還有另乙個問題。為什麼非迴避沒有這麼「複雜」的自我內心體驗/活動?為什麼迴避就會有如此「內心波濤翻湧」?

而且,我們需要承認的一點是,迴避這種內心體驗/活動,雖然很可能是不符合客觀現實的,但是它們是真實存在於迴避的主觀感受中的。它們雖然客觀不現實,但是是主觀真實的。人很有意思,人對生活的態度,除了取決於客觀現實的資訊,還有大量是基於主觀體驗的判斷結果。

所以,除了上面闡述的,迴避除了要坦露心聲,還要有效減少「非客觀存在但真實產生」的「內心波濤洶湧」。

怎麼減少?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先研究一下這種「內心波濤洶湧」是什麼?我在《這可能是迴避最大的障礙》中解釋過時間在個體成長中的特定含義。

同理,我們可以推導出迴避這種「內心波濤洶湧」,本質上是個體在採取一種接近於兒童視角看問題+青春期式的處理問題方式的交叉作用。即,從看待自我和現實,自我和他人的關係的角度上,迴避採取了種將自我「擴大」為現實環境的「中心」的視角,也就是說內心第一視角看現實的時候,是抱著自我「應該是」現實環境,現實他人的第一優先順序要顧及、要處理的物件;一旦這種「預期」沒有得到滿足後,個體習慣性的行為選擇就是,將「不符合預期」的要素(要麼是現實互動,要麼是現實環境,要麼是現實他人),「清除出」自我的「小環境」。從而,繼續保證自我在「小環境」中是「第一優先順序」。

接近於兒童視角觀察現實的時候,會引起「內心波動」的「小浪花」;接近於青春期式的問題處理方式的選擇傾向,則是將「小浪花」加強為「波動洶湧」的大能量。當然,按照我之前的剖析,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個變化,是將個體心智資源大量聚集於自我認知理解的功能上。

到此為止,我們不用著急下定論,這種「內心波動洶湧」是好的,還是壞的。對錯本身是一種,極為對立、單一的認知判斷的標準,只能用來闡述簡單的問題,如果用它去理解複雜的問題,則過於懶惰和拙劣。這種「內心的波濤洶湧」常見於兒童或者未成年個體的內心情感體驗,或者是內心活動上,較少見於成年個體的內心中。

個體成年後,內在自我框架已經較為穩固,情緒感受的敏感度是下降的,也就是說成年後個體情緒比兒童更加穩定,但也更少被外部變化所「觸動」內心。用一句不太正確的話來描述就是,從某個角度來說情感麻木和情感成熟,只是一線之隔。所以,從保持個體內心的細膩豐富,維持高敏感度的對外感知力來說,個體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這種「內心波濤洶湧」的能力,但從更高效、更輕鬆地實現對外互動,或者建立維持親密關係的角度來說,個體又應該限制「內心波動洶湧」的波動等級,甚至有能力將自我內心變得「風平浪靜」。

所以,迴避個體建立並擁有這種「內心風平浪靜」的能力,是保證個體實現對外相處的內在因素。這種能力應該怎樣建?我覺得有三點:

1.認識到自我內在情緒產生的過程和情緒好噁,以及自己內在情緒習慣的優勢和侷限;2.盡量多結交「內心穩定」的好朋友;3.

盡量多和這種「內心穩定」的好朋友多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看法。既然自己缺乏這種看問題的廣闊視角、處理問題的成熟方式,就多和擁有更這些的個體互動,互動久了,自己內在情緒習慣就會被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也就有了「內心風平浪靜」的能力,和人相處起來,也就彼此輕鬆愉快了。

4樓:

既然你知道你們彼此都很看重對方,說明他/她能感受到你的真誠的!迴避依戀的人不習慣直接表達,多見面多聊天吧。除了語言和文字以外,見面互動時眼神、語調、肢體都能傳達豐富的情感。

聊一些小事,分享一些煩惱秘密,順暢地聊下去,也許不知不覺中就把你想說的說出來了。一方面對方會覺得被信任,也更願意依賴你。

P.S我也是迴避型依戀,理解開啟自己的內心很難。細水長流,一點點來,別著急。

該如何與確認是迴避型依戀的女友相處並得到認可

心理諮詢師胡曉燕 迴避型依戀 主要是對關係沒有安全感。一般有兩種情況 我不好,我不值得別人對我好。或者是 我不好,他會嫌棄我,會離開我。所以我不敢和他太近。所以,她們不太敢在伴侶跟前呈現自認為不好的那一面。在你們的關係中,對於有撞擊的部分,先接納她,給她傳遞這麼乙個資訊 不管你怎麼樣,我都愛你。我愛...

焦慮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怎樣開始一段戀愛關係

painting落 開始一段戀愛可以風馳電掣,以為自己瞬間擁有了全世界,遇見了那個自己最想要的人 然後,大概3個月後,迴避開始顯露出對於親密關係帶來的改變的不安和抗拒,一切可怕的考驗才真正開始 所以,建議焦慮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請及時止損。如果做好了準備,就義無反顧。 Dean 我現在的女朋友就是迴...

怎麼和迴避型依戀的戀人相處?

春與花枝 結論 不建議處,但放手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暫時還不能放手,那就別放了。愛是一場投資,無論愛誰投資的都是自己。先說為什麼建議不處。因為不管怎麼跟迴避相處,迴避都會覺得不舒服。用一般的方式和迴避處,迴避會迴避。用迴避的方式和迴避處,迴避會覺得你舔,或者說迴避根本感受不到這是你愛的行為,是你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