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討好型人格?

時間 2021-05-06 17:44:07

1樓:

自作聰明

以為自己比別人敏感,比別人善良,比別人隱忍,比別人識大體,比別人溫柔……

就為了得到個心理安慰:只要對方開心

真的嗎?

得了吧,不過是自己沒有直面衝突的膽量罷了

以為別人看不出來你的敏感脆弱,膽小和麻煩?誰看不出來啊,看你眼睛就知道了

看穿之後不就兩種結果嗎

一是遷就,和你負迴圈對話

二是利用,不要太容易

真的沒必要

你沒有多差,對方更沒有多好,自己只需要為自己負責就可以反正我對討好型人格是沒丁點兒興趣的,越討好越煩,愛我的永遠都比不上我愛的,只會覺得厭煩

2樓:shirly

當我慢慢長大,我才知道,原來我是屬於「討好型」的人格。每次跟人說話的時候,總是臉帶微笑、從不發脾氣、遇到爭執了,也從不吵鬧,總是希望一切都能夠和和美美,和諧共處。總以為,犧牲自己的感受無所謂,只要家人朋友開心,那就夠了。

可後來事實證明,我的那些「討好」,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甚至,會成為他人的困擾。

很多人會說,我去迎合他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相反,是為了讓大家可以一團和氣、和和美美的。

比如,在家裡,當你被迫夾在媽媽和妻子之間時,你選擇的是從中斡旋,費盡心機討好二人。結果,雙方都不買賬,最後,心累的就只有自己。問題還在那裡,只不過,你用自己的「討好」掩飾了問題。

如果就只是在家庭關係中,那還好。若是將這所謂的「討好」運用在職場上,那麼,勢必會招來同事們的詬病。「這個人怎麼這樣啊,像兩面虎一樣,一邊討好同事,另一邊又討好老闆。

真是夠虛偽的!」

與其說,討好型人格的人「虛偽」,倒不如說,他們對自己不夠自信,同時在內心深處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總是習慣了以外界的評判去定義自己,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

換句話說,他們將對自身評判的權利交給了別人。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將自己客體化了,同時也將主動權交給了別人,自己就像受宰的羔羊一般。

想來,也真是可憐。

在交往的過程中,討好型人格的典型表現就是過度關注自己。當被人討厭的時候,他們就會想:我是不是做錯事或者說錯話了?我是不是不夠好?他比我強大,我需要服從。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這裡的「他們」,其實指的也是我。

我的這種討好型人格,應該是從中學時代開始形成的吧。那時候,總以為只有當自己成績考好了,爸爸媽媽才會很開心。於是,我努力學習,成績也很優秀。

考高分,成了我討好父母的乙個方式。因為,這樣我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笑容,可以得到他們的肯定。

可直到我長大以後,我才發現,其實愛是無條件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是與成績或者其他外在的條件有關的。

只可惜,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已經長大了。而討好型人格也逐漸地在我的性格中扎根了,改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

因為這種「討好型」人格,我過得很不開心。不管是在人際交往中,還是在戀愛中。討好型人格具有以下幾個特徵:敏感多疑、猶豫不決、很少拒絕、活得痛苦。

可以說,這幾個特徵我都有。

上大學的時候,因為敏感多疑,我曾經一度認為我暗戀的那個男生不喜歡我,甚至有些討厭我。於是,直到大學畢業了,我也不曾當面對他說出那句喜歡。然而,更可笑的是,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他朋友說,其實他曾經很喜歡我。

只不過,我似乎對他很冷漠。

天哪!我怎麼可能對他冷漠!要知道,我曾在暗地裡關注著關於他的一切。在他生日的那一天,我藉著集體的名義,偷偷地送給他我精心準備的禮物。我怎麼可能不喜歡他!

就這樣,我錯過了這樣一段愛情。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要想被愛,先要自愛。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懂得要怎麼去愛別人,原因就在於,我們都不懂應該怎樣去愛自己。那麼,怎麼樣才算愛自己呢?

我覺得,最基本的一點應該是,接納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試著去討好別人,想要讓別人開心的時候,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犧牲自己的快樂,去換取別人的快樂呢?難道我們自己的感受就不重要嗎?

而且,當對方也是乙個成年人的時候,他們是完全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去刻意討好,讓他們開心。

或許,之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去討好他人,不過是為了安撫自己內心那個不那麼自信的小孩。因為自己沒辦法給自己足夠的肯定,又或者認為自己沒有權利去定義自己,所以便希望他人能夠給自己帶來肯定。

說到底,其實也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吧。

那麼,難道作為討好型人格的我們就只能這樣了嗎?顯然不是。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改變對自己的認知,重新進行自我定位。這個定位應該是客觀的,不要過於謙虛,也不要妄自菲薄。寫下自己的優缺點,然後思考一下,這個優點是真實存在的嗎?

對於缺點,我們可以怎麼改變?

可以多問問別人,聽聽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客觀地認識自己。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重估自己的價值,正確地認識自己。

其次,停止討好任何人。哪怕是自己最親密的人,如果自己覺得難受了,也不要一味地去遷就他,應該及時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因為,正如一句話所說:「如果你不能規劃自己的生活,那麼別人就會規劃你的生活。」相信我們都不會喜歡被人規劃生活的感覺吧。

再者,培養一項技能,一種愛好。當我們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培養愛好和技能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過度地在意他人的期待。同時,這些技能和愛好能夠給自身帶來更大的價值感和自我滿足感。

久而久之,我們會漸漸地去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

最後,交給時間吧。改變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乙個過程,需要長期反覆的練習。每天躺在床上,什麼事情也不幹,自然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變了。

理論再好,沒有實踐的話,一切都是空談。

適度的討好沒有問題,但是要注意邊界感。如果越過了邊界,最終你會覺得很疲憊,很崩潰,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所以,學會讓自己開心,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

3樓:乙個點

非常不喜歡。

我本人不是討好人格,越討好會越厭煩。會越想甩掉,理解成拋棄都行。

還不會愧疚。

已經丟掉好多個了,嚴重的,發現就扔。

輕微的,睜眼閉眼。

討好人格在我這,就是一點都討好不到。

越害怕被討厭,越會被討厭。

取悅技術拙劣,肉眼可見的低自尊和索取欲。緊張兮兮,彎彎繞繞,不懂風情。

綿裡藏針。

自顧自給一點,又巴望你再回給兩點。

哪有這麼做生意的,強買強賣。

也不事先問問對方想不想回饋你。

4樓:

我就是討好型人格。

如果朋友們興高采烈給我說她們的喜好,想讓我和她們一起。那我就會很難受,我就會覺得這是乙個任務,我哪怕心裡不喜歡或者無感,裝也會裝的很熱情的樣子。

太累了,自己都厭惡這樣的自己。

5樓:Random Forest

私以為這種人格的本質是用討好來遮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逃避正常的社交方式來快速建立聯絡,本意並不壞。但是,這類人的真心往往更加收斂,或是被自己藏起來了,並不像看起來那樣隨便就能給予別人的。這樣做的缺點第一是容易自我欺騙,第二就是很容易造成誤會,如果被得知內情就有可能被吐槽虛偽,無論怎樣都會讓雙方沒乙個舒服的。

這種人格需要並能夠克服,但也需要時間。

和人打交道得注意一下對方是否是討好型人格,這個還是比較容易鑑別的。那麼應該如何應對對方的討好呢?

· 不回應

· 跟著客氣一下

· 利用、得寸進尺

· 猜疑或誤會

哪怕不回應,哪怕有話直說,別觸犯紅叉,這個是大忌。

6樓:安平

在頭牌觀點上看到作者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可以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被身邊人所喜歡的那種心情。但是現實就像網上所說的那樣,百分之99%的人都喜歡的人民幣,也會有1%的人不喜歡。況且,我一直相信,有些人他們之前並無誰對誰錯的說法,只是單純的性格不合。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懂你,看得到你的好,值得你的善良。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每個人性格不同,處事方式不同,看人看物看世界的眼光也都不相同。況且,我一直相信,有些人他們之前並無誰對誰錯的說法,只是單純的性格不合。

」她們是帶著善意的,只是可能沒找好方式,不知道如何相處,所以也要體諒一下她們,不要再對他們惡言惡語了。

7樓:鹽選推薦

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和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一名身居海外的雙語雙文化心理諮詢師,美國華裔的身份給了我理解討好型人格的寶貴視角,比如在諮詢中,美國來訪者會表達出他們的情緒,包括對我的排斥和不信任,這些關於諮訪關係產生的真實情緒,是寶貴的自我了解和探索的素材,是我在諮詢工作中常常面對和陪伴來訪者處理的內容。

與此不同,在中國文化背景裡面成長起來的人,有更大比例的來訪者,他們會在諮詢中不表達那些,他們認為可能會引起我的反感或不適的情緒,甚至是那些完全不針對我,只是他們認為不夠美好禮貌得體的情緒。尤其在處理複雜且極具傷害力的過往情緒體驗時,我需要特別停頓一下,澄清對方的情緒,我會問類似這樣的問題:「你說你感覺挺好的,但你的眼神流露出傷感,身體也蜷縮起來,此時此刻看上去給我的感覺更多是覺得沒有希望,或者沒有力量。

我的觀察準確嗎?你是真的感覺挺好的嗎?」或者會說:

「這是你真實的感受還是你覺得我希望你有的感受?」

無可否認,諮詢關係很難平等,在諮詢工作開始的時候,來訪者會無意識的將諮詢師看作是更有權威的一方,而面對權威,那些個人主義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個體,會更自然而然的挑戰權威,他們對於權威的恐懼感更少;而集體主義下成長起來的個體,會更自然而然逃避一些可能挑戰到權威的行動和表達,他們對於被否認的恐懼很深,對於被權威指責或拋棄的恐懼更深。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近年來的一些個人觀察,我發現「討好型人格」這個詞有的時候會被濫用。一般情況下,無論種族膚色社會地域有什麼不同,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較為和諧的人際關係,這個目標高度符合我們人的本能,尤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社會性特質。就像猴子、猩猩一樣,人類也是群居動物,我們希望在人類共建的社群和社會中擁有鏈結感,是再正常不過的訴求和渴望。

適當自律自我的需求,以達到家庭或社會環境的更大和諧,不是壞事,不應該被馬上貼上討好型人格的標籤。我們因此需要去留意區分什麼是符合人類本能的社會化行為,什麼是過度討好他人以致於自我壓抑和傷害而形成的討好型人格。不過度使用「討好型人格」去形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我們開始自我覺知的第一步。

那怎麼去判斷自己到底是正常的社會化行為還是討好型人格呢?

當我們明確了自己心中的渴望,也就是:我們想要得到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親密關係,然後再開始留意自己在追求理想人際關係的過程中,是否長期且頻繁的經歷以下 3 種內在體驗:

第 1 種內在體驗是——恐懼感:表現在恐懼表達和恐懼衝突兩方面。

首先,你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想法。你擔心自己的需求會給周圍人造成麻煩、引起別人不高興,甚至招來諷刺,打擊,和傷害,所以你習慣性地隱藏自己,不表達自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諮詢案例一樣,你會猜測對方希望你說什麼,然後按照你的猜測去表達,以期滿足對方。

其次,你還對他人的情緒特別敏感,你或許並不喜歡道歉,但常常覺得自己習慣式的通過主動道歉來獲得一些關係中的安全感。你特別害怕發生衝突,甚至對於冷場、尷尬等狀態的承受力也很弱,在人際交往中,也更容易因為自己的緊張和擔心冷場、擔心尷尬,而讓對話不投機、不流暢。如果在溝通、交談中,對方皺起了眉頭,或者沉默了一會兒,你也容易解讀為是自己說錯了話,讓他們有了負面的情緒,很難想象到還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或許不是你的錯,而是對方想起了過去他自己經歷過的不快樂或痛苦的體驗,即是對方的情緒和你有關,也是因為你誤解了他而讓他感到沮喪,你往往很難有定力去向對方求證,找到他們情緒變化的真實原因。

第 2 種內在體驗是——很難拒絕別人,但答應的又不真誠。

如何應對討好型人格?

王宗遠 我有一種感受,就是確實需要依照對方的為人 品格等來決定是否需要道歉。有時候道歉真的具有反作用,道歉的多了似乎會出賣自己的人格,使自己變成他人的精神奴隸。當然,如果對方品格很好,容易原諒別人,心中質直沒有諂曲,道歉或許是乙個不錯的緩解自己做錯事精神壓力的方法。如果對方容易記仇,不願意原諒別人,...

如何克服討好型人格?

墨染凡塵 討好型人格很痛苦不能對別人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只要做錯一件事情就覺得全世界都在指責你我因為有討好型人格而一直不敢去拉開吵架的父母我最怕的就是拉開後無法中立隨後導致的就是父母其中一方會針對自己常常因為這個有了自殺心理覺得自己懦弱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會給別人添亂要是得了討好型人格就不要陷下去了不想...

如何才能擺脫討好型人格?

渡生 原則,原則,原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給自己界定乙個底線,越過了它就不再值得。哪有那麼多事需要討好的,只有你尊重自己才能讓別人尊重你。 境扉心理 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是生活在愛缺失的環境中,所以形成去討好的行為,讓自己生存下來。這個改善,是要從認識自己,建立自我認同為主,推薦看書 遇見未知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