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逼 吹牛 在心理上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1-05-06 05:12:40

1樓:仨飽一倒

這是我的個人思考,不一定對,請大家指教

我覺得是:1.為了獲得他人肯定(滿足虛榮,名氣)。2.為了獲得他人肯定後,再得到利益,比如崇拜者給的錢等,比如很多大師,名師收學生賺錢

總結,為了名利

2樓:小舜

裝逼有乙個好處就是在裝逼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厲害,懂得好多,大家都在聽我說;

如果好好學習,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也一樣快樂吧!

3樓:19號房間

裝逼、吹牛的行為,本質上是自卑。

為什麼要裝逼?

因為生怕別人看低自己,所以誇大其實,佯裝成自己眼裡「高大上」的那一類人。

可是很多時候,他不知道,在別人眼裡,他吃力裝出來的13在他人眼裡只是尋常事,談不上「高大上」。

這一類人還有個共性——見識少,眼界低。

狹隘的圈子,單一的生活閱歷,以致於他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遼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鄉村裡長大的孩子,看到街邊小攤的奶茶會格外興奮嚮往,因為村里沒有,只看過村委書記家的孩子喝過。

書記家的孩子,看到玩具店裡的樂高會格外興奮嚮往,因為村里沒有,他只在電視裡看過。

自卑,大多從兒時就開始了,求而不得、處處攀比、眾人取笑.....

因為不曾擁有,所以渴望得到,等到有機會得到了,他巴不得宣告全世界,他已經不是那個眼巴巴羨慕別人的小孩了。

可是殘酷的是:他還是那個「求而不得」的小孩。

他的行為在別人眼裡,是「裝逼」「吹牛」。

我們會取笑「殺馬特」、「社會人」.....可是,並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有完善的條件,富裕的生活,總有人求而不得,總有人想擺脫標籤...

只是,用錯了方式。

4樓:wind

其實,不必要說某種想法做法如何如何。說到底,還是利害關係罷了。裝逼,也只是一種想法做法。

當這種想法做法,不符合自己所屬主體思想,就受到大部分人的排斥。假如這種裝逼想法,越來越多人去認可,也許就是一種理所當然正確的。這個裝逼,對與錯,是看你所處環境,它本身就毫無意義,周圍的環境賦予它這種思想而已。

5樓:

這次我認真臉說話,吹牛歸吹牛,如果我說的你全信了,你可能智商不太夠。如果我說的你一點不信,大概你情商不太夠。

這只不過是交流方式的一種

6樓:萌懂懂

裝逼好,裝逼有益身心健康。

裝逼裝的是什麼?

裝逼是展現出自己的成果,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心理學分析了人的需求,提出了馬洛斯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即社會需求(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如圖: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保證人能活下去。

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是人作為乙個社會個體,有社交的需要。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常常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要不能被滿足,並不會造成心理問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滿足自己的這種需要。

只有在所從事的領域中獲得成功的人才能獲得自我實現階段的滿足。達成自我實現的人能體會到來自社會的巨大認同感,得到需求層次中最大的快樂。因此:

成功裝逼=自我實現

乙個人的最高需求都被滿足了,每個毛孔都是大寫的舒暢。

成功裝逼的人,其實都是活出了別人想活出的樣子。

「裝逼是個好東西,我希望人人有逼可裝。」

7樓:小超

裝逼、吹牛無非就是想在別人面前表現一下,既然是想表現,那就說明他(她)缺少這份東西,內心渴望得到這份東西。假設一下,你一直有一輛瑪莎拉蒂,時間長了,你會覺得有必要在別人面前裝逼嗎?

8樓:太急裝三瘋

我感覺裝逼來自人的本能,沒眼界沒學歷底蘊低修養不高等等就會盲目自信,就會裝逼,我覺得可以說所有人都裝逼過,包括自卑的人,裝逼是人成長的階段,只是每個人的素質不同,裝逼階段有長有短。

吹牛也差不多,吹牛比裝逼多個心態是可以滿足虛榮心,當你不拆穿他,或有人不了解信了他吹的牛甚至會有點崇拜的眼神,他會有幸福感。

9樓:

三觀有問題,內心太脆弱。內心自卑,但是又想尋求存在感和吹出來的優越感安撫自己脆弱的內心,井底之蛙。個人覺得這種人都是內心比較自卑,個人條件不好,但是又想得到關注的人。

10樓:

裝逼求粉求關注,內裡寫滿了自卑孤獨和不甘心。現在社會這麼冷漠,尤其是多少人漂泊外鄉,缺朋友缺關心缺錢。不裝裝逼,那裡有人願意照顧那個資質平平的自己?說白了,都是可憐的人。

11樓:遙遙

大致可以分為四點:

1:和社會環境或成長經歷的影響有關。普遍心理深處自卑,有過遭到周圍人恥笑的經歷,父母寄希望或要求過高,或是容易被人忽視和邊緣化,致使本能尋求安全感。

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渴望以此獲得價值感、存在感和認同感。

2:虛榮心過度的表現,通過得到他人的關注、讚美和羨慕獲得心理滿足感。

3:長期遭受歧視從而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

4: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量匱乏,造成心理上的偏向性,也就是乙個人越炫耀什麼往往越缺少什麼。

12樓:王怡蕊

平時,是這樣一條無人知道的小魚。忽然有一天,它想求關注,它想變強大。「裝逼」的時候,就成了這樣

或者這樣

甚至是這樣

「裝逼」特別容易被打臉:裝過了的時候,就成了這樣

總結,「裝逼」有風險 ------ 刺豚魚其實說白了,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求粉求關注,我很powerful。

13樓:司馬落星

心理學上,在所有的社會成員間,當差異產生的時候,人會本能的去尋求在群體中的更好地位,以博得更好的物質與精神享受,但當這種慾望無法滿足的時候,人會在同階層中尋求肯定與滿足,這就是俗稱的裝逼。

而隨著文明的發展,現在的裝逼已經不限於物質與等級階層上面了。

夫妻之間心理上的交流重要嗎?沒有心理上的交流會怎樣?

百合 很重要,在婚姻修復過程中接觸到很多這樣的求助者。他們可能經濟條件優渥,但是內心非常孤獨,兩個人基本各忙各的,日常溝通除了必要的生活需求,就是孩子,家長里短,很少真正關注對方的內心,比如對方的興趣愛好,對方有什麼情結,曾經受到過怎樣的傷害,對方期待的生活是怎樣的,對方對父母有什麼安排和擔憂 更不...

在愛中長大的人在心理上如何變成熟?

一輝 成熟與否,只是對事情處理經驗的程度罷了,例如你在大學跟老師吵架了,以現在你的經驗是怎樣處理?那如果你二十年之後再處理該如何處理?你第一次跟老師吵架是這麼處理的,那你吵20次呢?吵200次呢?是不是處理的經驗都會不同?所以,遇事不要怕,什麼都要去嘗試,年輕不要怕吃虧,挨打要立正。 遙遠的地方有一...

如何在心理上接受父母不愛自己並且不再因為這個難過?

餓不死就行 有母如此,無可奈何。七歲以前都是爺爺奶奶帶我。而我媽至今給我的感覺是她還是個妙齡少女,需要所有人的關愛,而我只是她養老投資。我結婚她肯定不給嫁妝的,還需要越多越好的彩禮給她。然後我還要每個月給她錢,甚至把所有的錢都給她,而自己只留下吃飯的費用,什麼買衣服鞋子或者出去玩要花錢的一概不能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