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低階文官 檢校 ,官名在天啟崇禎時期有沒有因為避諱而變化?

時間 2021-05-29 23:00:27

1樓:徐有貞

檢校這一官職因為避諱改作為簡較。

泰昌帝的廟諱洛通改為雒。

天啟帝的廟諱校通改為較。

崇禎帝的廟諱檢通改為簡。

"禮部奏准凡從點水加各字者俱改為雒字,凡從木旁加交字者俱改為較字,惟督學稱較字未妥,改為學政。各王府及文武職官有犯廟諱御名者悉改之。"——《明熹宗實錄》

「改廵檢司印為簡,以犯御諱也。」——《崇禎實錄》

如果你檢索《明實錄》就可以發現,「檢校」一詞只在《明太祖實錄》~《明穆宗實錄》中有出現。而《明神宗實錄》《明光宗實錄》《明熹宗實錄》是不會檢索到「檢校」一詞的,因為這三朝實錄都修成於崇禎年間,此時由於避諱,所以實錄中的「檢校」已經改為「簡較」。

明代的避諱制度可以說是「兩頭嚴,中間寬。」

也就是說明初(主要是朱元璋時期),明末(萬曆之後)很嚴格。

實際上在明末,不僅廟諱最後一字需要避諱,甚至連朱元璋為子孫定下的「譜輩」在一般書寫中也需要避諱之。

像明光宗朱常洛,常字也需要避諱為,比如在《明神宗實錄》《明光宗實錄》《明熹宗實錄》中通常可見「常朝」被寫為「嘗朝」。在明末的一些刻本中通常出現太常寺作太嘗寺,常熟作嘗熟。

而像明熹宗,明思宗的由字,通常寫為繇,或者缺筆。

避諱莫重於唐,碑板間缺其末畫。自天啟間始改給由為繇,崇禎間改名者日紛紛。——客燕雜記崇禎年間,避諱愈加嚴格,根據日知錄記載「崇禎三年,禮部奉旨頒行天下:

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惟今上御名亦須迴避。「

而根據《崇禎長編》記載,在崇禎五年,就有工部尚書曹珍,已經退休的大學士成基命上疏請求改名。

工部尚書曹珍以名犯仁祖廟諱(仁祖,朱元璋父親,名朱世珍),奏改名珖。

原任大學士成基命以所名犯先朝廟諱(應指明宣宗朱瞻基),請改名靖之,帝嘉其恪慎,報可。

除此之外,《五石瓠》記載「崇禎時南戶部葉士璋,犯太祖諱;奉旨切責,方改名。」

崇禎朝還出現了避皇太子諱,由於太子名叫朱慈烺,大臣賀烺也因此改名賀世壽。

這也就是為什麼《客燕雜記》會感慨「崇禎間改名者日紛紛」可能除了上述的幾個例子外,還有很多未見記載的避諱改名情況。

所以萬不可因為明中期的避諱寬疏而認為誤以為明末避諱不嚴。

2樓:老郎中

避諱,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不同年代差異很大。

明代的避諱比較寬鬆,只要不是完全相同就不需避諱。需要避諱的是「由校」「由檢」,單獨的「由」「校」「檢」是不需要避諱的,官方民間皆可正常使用,「檢校」當然更不需要避諱了。

為什麼明代仕女圖中的明代服飾和通常大家認為的明式不一樣

呃,這更多的是個藝術史問題,甚至與禮服系統的滯古性無關。中國的仕女畫自女史箴圖始,後來和遇仙圖關係密切,這些神話的發生時間對明人來說,也是古代的乙個時期,就像塑造給現代人的道教人物,俱將一段時期的風俗作為當時的特徵,像龜茲風 希臘風將某地風俗作為符號一樣。 春梅狐狸 我們看個清朝的,就更明顯了 上面...

具象藝術是低階的嗎?

Yuri 藝術本身就是高階的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審美是一種對藝術品主動的思考,從社會貢獻角度看,能夠調動更多人思考的藝術品就更高階。既沒辦法調查受眾的思考是否真的被調動了,也沒辦法調查哪個受眾的思考對社會的貢獻更大,所以最終還是沒法證明誰比誰高階。 人間詞話 具象藝術並不低階存在即合理與抽象藝術只是...

滿族在明代的時候是外來民族嗎?

友邦驚詫論 不是,先不說夏商周這麼遠的朝代,就拿唐朝來說,都統治過東北外東北幾十年,後面更不用說遼和金了,而滿族的老祖宗,就生活在東北和外東北。而且唐朝也是第乙個統治外蒙的朝代,北邊疆域曾一度越過了貝加爾湖。遼,西夏,北宋,還有越南,合起來就是大唐,後面的金,西夏,南宋和越南也是如此。等到元朝時,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