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 中古時的漢語中有「的 地 得」的區分麼?漢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區分「得 的 地」的?

時間 2022-01-03 22:51:07

1樓:者也

一、的

的,就是虛詞『之』。『的』是『之』發生音變後的假借字,以記錄『之』作為虛詞時的口語讀音。這個意思最晚在唐宋就存在了。『的』普通話發音非常接近『之』的上古發音。

現代漢語『的』使用規則:1、名詞作名詞定語,如不使用則意思表達邏輯不清時的定語連線,如:『小王的車』。

2、短語作名詞時的定語連線,如:『飛奔的馬』。3、但凡可以不用,就盡量不用,以保持表達簡潔。

『的』這個字濫用非常嚴重。具體有三種情況:1、名詞作名詞定語。2、生造形容詞字尾。3、生造『是的連用句型』,即『……是……的』句型。

以上濫用情況都屬於『漢語西化』,表達意思很累贅,玷汙了漢語純潔性。這是新文化運動中,某些知識分子發動『漢語西化運動』的惡劣後果結果,流傳至今。以下舉例說明『的』字濫用。

①名詞作名詞定:『冬日的Sunny』、『飛機的翅膀』

②形容詞字尾:『白的貓』、『黑的豬』、『淺淺的池塘』。

③是的連用句型:『我是熱愛祖國的』。

上述意思完全可以這樣簡潔表述:『冬日Sunny』、『飛機翅膀』、『白貓』、『黑豬』、『淺淺池塘』或『池塘淺淺』、『我熱愛祖國』。

二、地

地,這不是漢語原本固有用法。這是新文化運動中,某些知識分子生造的副詞字尾,是『漢語西化運動』的結果。其實這個字尾毫無用處,而且累贅,完全可以廢棄,但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例如『快速地奔跑』,實際可以說『快速奔跑』。

三、得

『得』是多音字,讀dé的時候,組詞是『得到』、『獲得』等等,這時候不容易與『的、地』混淆。

容易混淆的情況是以下兩種情況:

①當它作為助詞,連線動詞或形容詞之後的補語,這時候讀作dě,這是現代漢語的固有用法。例如:『跑得很快』、『飢得心慌』、『冷得發抖』、『疼得厲害』。

②當它用作『情態動詞』時,讀音為děi,意思是『需要』。這是現代漢語口語的固有表示法。例如:

『我得上學』,意思就是『我需要上學』或者『我到上學時間了』。很多北方人把這種讀音當做方言土語,但其實這是普通話。有些北方人覺得這個意思普通話應該讀作dě,但這樣不正確。

上古漢語是怎麼過渡成為中古漢語的?

明朝的口音類似於現在南方一些方言,那麼清朝的口音,也就是大致的北京口音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中中國人學英語有中國口音,日本人學英語有日本口音,所以可能北京話就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普通人自然會學習統治階級的口音,所以整體口音慢慢就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覺得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統治階級所說的帶有...

中古漢語的聲調是如何從上古漢語演變成的?

小雲哥哥 我覺得很多梁朝人不知道四聲是什麼其實很正常。現在全國的人,除了知道普通話的四聲是啥,很少人知道自己方言有多少個聲調的吧。所以當時聲調可能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很少人總結,所以不知四聲。如同 貢顥 所說,一般認為上古漢語的喉塞音韻尾 變為上聲,而 s韻尾變為去聲。提出韻尾變成聲調的人,是法國語言...

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的演變有哪些能讓外行和初學者匪夷所思的地方?

般若波羅蜜多 上古的復子音聲母中的或者 r 應該是有的 我甚至認為存在著 和 r 的對立 相信直至南北朝甚至隋唐時期仍然保留在閩語中。這個 後來在閩南話中變成了 介音,至今仍然保留在南音 南曲 的唱腔中。如 八 雞 街 底 先 間 等。這個 介音在現代閩南話口語中只保留在極少數方言點中,而在漳州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