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那什麼才是常名呢

時間 2021-12-27 01:27:41

1樓:游魚

我覺得沒有常名。我們能感受到它,但並不能理解它的本質。賦予萬物名字,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容易的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理解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就像盲人能感受到Sunny的溫暖,但是他並不能理解Sunny是什麼。

比如我看到乙隻貓,我能感受到它,我們都知道那是乙隻貓,別人也都認為那是乙隻貓。那麼被我們認為是乙隻貓的那只貓會覺得它是乙隻貓嗎?那如果它不是貓那它又是什麼?

2樓:

要理解老子的思想,說難是難,說不難也不難,突破口就在四個字——「天外有天」。

我們生活的宇宙是「天內」,你在「天內」一路狂奔,來到了「天邊」,再一使勁,翻過了「天邊」,就到達了「天外」,到了「天外」就明白了「道」。

人們說不清「道」,是因為人們始終在「天內」打轉,不知道「天外有天」,更不會作智力穿越,跳出我們的宇宙,去領略那「天外」的無限風光。

「常名」,老子的原文是「恆名」。「恆」在楚簡《老子》中的寫法是:

上下兩橫代表天地,天地之間就是我們生活的宇宙,天地之間變成了「外」,表示翻過了宇宙,來到了「天外」,進入了「道」的世界。看圖說話,這就是老子對「恆」的定義。

老子為什麼要用「天外」來表示「道」呢?這是因為道是超物,超越了人類的認知,是天外之物。超物可以任意擺弄物,而物則只能聽憑超物的擺弄,不能對超物有任何反作用,甚至無法體驗和感知超物。

我們的世界,一切有形之物,有物就有象,有象就有名,物、象、名三者一一對應,如山水花鳥。而無形的概念,如強弱,則有名無象,但它仍然可以形象化。比如,大人強、小孩弱;男人強、女人弱。

人類語言中所有的名稱,都被有形之物和無形之概念占用了。

現在,老子把視野從「天內」拓展到了「天外」。論道,就是要描述「天外」的景象,首先得有名稱。但所有的名稱都被占用了,所有的概念都已有所指向,於是老子採用了簡單而有效的「標註法」——給所有的「名」戴上了一頂「恆」的帽子,輕而易舉,就將這個「名」從「天內」搬到了「天外」。

換言之,「恆」是老子創造出來的乙個新的命名體系,是用來描述一切屬於「道」的世界的概念的。

有、無,是我們的世界中的概念;恒有、恆無,是將有、無借用到「道」的世界中的概念;類似的還有恆長、恆短,恒難、恒易,恆強、恆弱,等等等等,統稱為「恆名」。一切用「恆」來標註的名稱都是老子對道的屬性的描述,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可用「恆」來相稱,這是老子對語言用法的特別約定。

無論你是帥哥還是美女,當你坐上超級火箭飛往道的世界,你就能領略老子超凡的想象力。當你穿越宇宙邊界的一剎那,你便不再是帥哥也不再是美女,而昇華成了超級物種,成了非男非女,不老不少的「恆你」。道的世界,帥哥就是美女,少年就是老夫,思維總是在「天內」打轉,又如何能用語言來描述這一史詩般的變遷?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大白話的說法就是,我們的世界中的馬路,它可以走人,被稱為道。

但這個道,不是我要給大家講的超級馬路,它可以走萬事萬物,被稱為恆道。我們的世界中的一切名稱,把它們借用到「道」的世界,都要用恆名來稱呼,恆名和名對應的不再是同乙個概念,屬性也完全不同。

比如,「有」和「無」在我們的世界是對立的概念,但「恒有」和「恆無」在道的世界則成了同乙個概念,屬性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道是絕對的,沒有相對性。一切相對性,在道的世界都消失了,變成了絕對性。

更進一步,一切相對性都是從絕對性產生的。這就是《老子》第一章講述的核心思想。

3樓:東方慧

老子講「道」,講的不是世俗的道,不是平常的道,對於「道」這個概念,老子也是勉為其難用了乙個「道」的名稱進行闡述。什麼是常名呢?比如,我們所說的為人處世之道,這個道是可以進行詳細論述的,可以有一定量化標準,通過這個標準,我們確定該如何為人處世,或評定乙個人為人處世是否合格,而這樣的道就是世俗的道,普通生活的道,也就是所謂常名。

再比如,經商有商道,打仗有兵道,談話有溝通之道,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可以量化的道,我們可以定義為商道,兵道,溝通之道,這是常名。而對於幽深玄妙的道,老子僅僅可以稱呼為道這個名字,卻不能進行量化標準的進行闡述,儘管老子講了這麼多,那麼,對於我們每個讀《道德經》的人而言,道為何物呢?老子講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就是老子所看到道的原始形態,但具體道是什麼樣子,卻無法用言語去具體描述,所以,道是玄之又玄的。

所謂常名,是我們用眼睛,耳朵,嘴巴,嗅覺能夠感受和定義的,而對於道這個物體,我們無法用眼睛,耳朵,嘴巴,嗅覺定義,只是聽到老子講了道這個名字,而如何能夠理解道,如何能夠開啟道這扇門,如何能夠得道,是無法去定義的,這就是非常名。

4樓:梵爹宸爸

前四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是說,我們所說的或者我們所認識的道並不是真正的道,那只是我們主觀意識裡的道。就好比我們眼中的某個人,我們腦海中的他的形象,是基於我們對他的認識和了解,但是這未必是真正的他,或者說是不全面的,而他這個人是客觀存在的,是真實的,全面的,他的方方面面都集合在他這個人的個體上。

常名就好比這個人真實的方方面面,而名可名說的是我們主觀上很難做到對他所有方面都能夠全面真實的了解到,甚至於不但了解的不全面,有些認識還是錯的。這是乙個主觀認識和客觀存在的問題,而且道德經裡有一章也說過了,道很大,人是很難全面的了解道的,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而且域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差著好幾層呢

你可以把道德經從頭到尾讀幾遍,自己就明白了。

5樓:貞貞

名,譯:我所描述的事物有名字。

可名,譯:可以命名,命名為道。

非常名,譯:不是平常的叫這個名字的實體的街道,我所描述的是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內在的客觀規律。

6樓: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個人挫見,常名是什麼?不好意思,我沒法回答,但我知道有那個東西在,我大體知道他是什麼,或許就是道德經有趣的地方,他不告訴你是什麼,但是告訴你如何去找。此外,如果常名可名,就莫得這句話了

第二個問題,追尋什麼?我認為是道。

這個道不是什麼要你正人君子呀,要你幹啥幹啥,他就是道,包羅萬物,養育群生,篇幅太小我沒法解釋清楚,建議看素書,我是在哪看懂這個的,強行總結就是也總一句:但求無愧,自在隨心。(好像大概可能是也總說的趴,還是我自己現場編的?)

7樓:

你這個問題本身有點偏,所以出發點一偏,結論自然就偏。

常字,是後世通行本中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諱而改的,原文是名可名非恆名。

你問的問題中,這個名,你指的是名氣,名聲,名望 。而當時老子原文的意思遠非如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把這十二個字用來概括整個道德經的內容,就絕對不會把名侷限於個人的事情上面。而是統領天地萬物的道。

道是存在的,卻說不明白。 有點類似於我現在再怎麼和你形容我長啥樣,哪怕頭髮絲都說清楚了,你還是不知道一樣。

而名,指的則是相。 所有用來打比喻形容這個道的名詞,代號,比方,都不是真正的相。

比如上善若水, 就是用水形容道的特質,但是道絕不是水,水也絕不是道。 只是相近。說有乙個人長得非常像劉德華,但他絕對不能和劉德華一模一樣,只是非常近似。

但是近似,到底還不是。因此說,像劉德華,但是卻不是劉德華。 他也不叫劉德華。

名可名,非常名。

以上,也不知道說明白沒有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Mr liu 前兩個道說的都是先天之道,是無名之道,無人我之分別的道。非常道說的是不是我們後天歸納的道,包括道德經全文,都代表不了道,只是描述了道,老子也代表不了道,道德經一樣。天下萬物似道而非道,道包含萬物,但是萬物並不包含道,那麼道究竟是能達到的嗎?道是一條路,是乙個過程,永無止境,永遠也沒有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否也可以理解成 不可名狀 ?

小茄獾 我傾向於更簡單的理解 道可以說出來,但說出來的道不是道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你可以給任何東西命名,但這個名也不是那個東西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你叫張三,你可以一直叫張三,但你不能說張三是你,因為只有特定情況下張三才是你,比如點名的時候,同事叫你的時候,你媽叫你的時候,放在全世界,你就...

如何理解《道德經》的開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劉霄 有很多人不知道乙個小典故我具體也不知真假只是覺得這個典故和這句的意思連起來會更好理解老子當年離開遇到關令尹喜史記裡記載他說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老子不是自願去寫的他沒辦法只好寫於是他在第一句說了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的道理就不是真的道理他知道寫出來的道不是真道所以他在開頭就告訴了這個聯絡起來我覺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