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馮是德國的貴族姓?

時間 2021-06-18 22:41:05

1樓:陳陽

von不是姓,而是乙個介詞,類似英語的from/of,von後接的是地名,及來自xx地方的某某某,比如Rudolf von Habsburg最正確的翻譯是哈布斯堡的魯道夫,Erich von Manstein則是曼施坦因的埃里希。與之類似的是法語裡的de,其含義也相當於英語裡的from/of。

在這裡要高票數回答是不對的,事實上並不是說只有封建領主才能這麼叫,比如提爾的威廉,明谷的聖伯納德等等,這些人都不是封建領主,而是修道士,提爾和明谷則是修道院的名字。而且本質上說在von真的不能稱得上是別人的姓,而是一種標記,用於區分同名同姓的。

比如中國古代,幾千年發展,雖是同姓但不同門的情況非常嚴重,同樣的姓王,王羲之的王,和阿貓阿狗的王那鐵定不是一會事,前者是能與司馬共共天下的,所以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往往會加上自己的祖籍以顯示自己門第的尊貴,比如同樣姓王,王羲之就是琅琊王羲之,王坦之則是太原王坦之,你看兩人名字一字之差,又同樣是生於東晉,外人一看很容易想當然以為兩人同門,加上祖籍之後瞬間就分別開了,這是有實際意義的。雖然後期中國的士族階層逐步瓦解,這種以郡望自報家門的傳統一直在士大夫階層流傳著,比如祝允明,這人是個實實在在的蘇州人,但是落筆自稱的時候大多則用的是太原祝允明,因為太原祝氏是郡望。

總結一下,von語言意義上就是乙個介詞,重點是後面接的地名,就和琅琊王羲之和太原王坦之一樣,只是別名體系用的多了,逐漸固定成了乙個家族的標誌而已,且很多民族都喜歡用這個套路來給自己起名姓,比如葉赫那拉,就是葉赫部的那拉氏,烏拉那拉就是烏拉部的那拉氏,只不過特點就是這麼搞這套的大多都是部落制遺風特別重的蠻族,漢人整體不搞這些,無論姓王的有多厲害,也沒人別出心裁把自己姓改成太原王、琅琊王,或者自稱統一者楊廣、驅蠻者朱元璋,原因無他,因為聽著太戇卵……

2樓:逐尾之蛇

我認為這完全是翻譯問題,類似的有von,de,van等等,都屬於介詞,表示來自這個封地或祖上受封於此,有個例子,歐洲早期曾經有一些名字呈形容詞+的+名字這樣的形式,比如說亨利八世的妻子叫阿拉貢的嘉芙蓮(Catherine of Aragon),這個名字本身就是翻譯的結果,她的本名是西班牙語,即Infanta Catalina de Aragón y Castilla,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de就類同英文的of,只不過英語後來就很少見在名字中加介詞表示出身這種用法了。

3樓:四月八日十六時

翻譯問題,德國貴族姓名裡都有馮這個詞,而且馮是中國姓,所以才會有這種錯覺。

馮本身就是「氏」的意思,比如說劉看山只是一條普通的北極狐,看山-馮-劉則是「祖先被封在劉這個地方的叫看山的北極狐」。

4樓:周小瑜

von不是姓,不過在某種意義上是貴族身份的乙個標誌。名字裡帶有von的一般來說祖上是貴族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歌德,他的全名是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也就是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而另一位德國科學巨匠——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因為追求名字中加von而不可得,使得這成為他一生中永恆的痛。

其實我認為,von翻譯成「封」可能更為妥當,因為這較為直接地反映了早期貴族享有分封的領土這一含義。

歐洲的貴族頭銜可以買來,為什麼古老的貴族頭銜還是很受敬畏呢?

擠按睛明穴 長微博看多了?為了拉攏人民,貴族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作旗幟來揮舞。但是,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於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共產黨宣言 公主和王子的故事,早就不流行了,而且事實上從來沒有發生過。 孟德爾 老貴族你都不知道他們在哪尊敬個毛。比如霍亨索倫的...

孔子的學生顏回明明是個破落貴族,為什麼後世卻把他包裝成勞苦大眾,來表現孔子親民?

春秋是農奴制,諸侯 卿大夫 士族 平民 農奴。有教無類是有教無類,但這學堂又不開飯,所以孔子門徒三千,起碼是士族及以上了。這也是現在很多人代入春秋儒家時常出的問題 以平民之身論道。平民連人際交往平等都沒有,講誠 信之類的下德就夠用了。沒必要強行把孔子學說神聖化,就算神聖化後,聖光也照不到你。禮不下庶...

為什麼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貴族時代?

光頭裁判克勞福德 沒有科舉,九品中正制選官。實際上選的基本都世家大族,寒門想逆襲成貴族很難,比如庾家,從崛起到庾亮走上巔峰用了好幾百年。如果你是穎川荀家,陳家,琅琊王家之類的,簡直是生下來就有官等著你做,別管你啥貨色,成天念經的王凝之也好,才幹平庸的謝石也罷,都當了大官。南方的東晉最明顯了。寒門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