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人的種種慾望?

時間 2021-06-08 16:55:33

1樓:護法居士

雲何不空欲。謂五欲功德。

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慾深染著。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慾深染著

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

爾時世尊。復更重告五比丘言。

汝等比丘。若知諸色是無我者。是色則不作惱壞相。當不受苦。應如是見。應如是知。

如是有色。以色無我。是故一切色。能生惱。色能生苦。雖生苦惱。亦不可得色之定性。

色既不定。亦不可願色如是有。亦不可道願如是無

其色既然。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汝等比丘。當知於識亦無有我。識若有我。此識應當不作於惱。不作於苦。

以識體無不可得故。云何乃得作如是有。亦不可道願如是無

以識無我。是故識能作惱作苦。以識本無。即不可願識如是有如是不有

復告比丘。

於汝意云何。識為當常為當無常。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

世尊。此識無常。

佛復問言。

識既無常為苦為樂。

諸比丘言。

世尊。此識是苦。

佛復告言。

識既是苦無常破壞。非是正法。非是常住。

若能如是見於識者。乃可能作如是思惟。彼是於我。或我是彼。或我見我是於我耶。

諸比丘言。

不也世尊

佛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所有諸色。或過去色。

現在未來。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上若下。若近若遠。一切不可作如是念。

彼是於我。我是於彼。如是如是。

如實正智。應須如是

所有一切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內外。

粗細上下。遠近諸識。不作是念。

我是於彼。彼是於我。或我是我。

如是如是。如實正見。當如是知

佛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若有多聞聲聞之人。能作如是思惟見者。當厭離色受想行識

既厭離已。一切不樂。既心不樂。而得解脫

既得解脫。當生是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如是知。

上座部佛教如何解釋神通?

寂靜 以我外道見解,這神通就是超能力唄,以清淨的智慧型,去除心靈的雜染,心力足夠敏銳,能夠感知微細的物質變化。比如說聲音,正常人接受的頻率在20 20000之間,那麼神通可能會超出這個頻率範圍,不就是天耳嗎?這種的原理有點複雜,從進化角度,人類的大腦從原始生物進化,那麼可能原始生物有能力處理超頻率的...

上座部佛教徒如何看待大乘佛教徒如實知見輪迴這件事?反之又如何呢?

普波居士 這就如同上學。我們上小學時懂得了2 1 1,看到中學生的1 2的題,認為他們有問題。等上了中學才知道了1 2 1。小學畢業生和中學畢業乃至大學畢業是絕對不一樣的,這個一定要知道。小乘就相當於小學生 大乘相當於大學生,但也是從小學公升上來的。小乘的涅槃是有餘涅槃,大乘是無餘涅槃。這是本質上的...

上座部佛教中的涅槃具體含義是什麼?

聞思略見 Garfield Yu 朋友,佛教不說斷滅見,如果 涅槃 就是永遠徹底的死亡,那佛教的修行還有什麼意義?從小乘的教義來說,涅槃確實就意味著 出三界,斷輪迴 不在於三界中受生,所以阿羅漢不受後有。不過這並不是死亡,而是一種特殊狀態,如果以世俗人比較好理解的說法,阿羅漢的做法,可以看作是一種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