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為什麼說上二輩往生凡夫無份?

時間 2021-06-04 02:48:24

1樓:隨佛願

這種理解完全不對。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都是針對凡夫說的,何談凡夫無份?建議配合無量壽經其他四種原譯本閱讀,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型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型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型,次如中輩者也。」-《佛說無量壽經》

2樓:

爵士貓如果帶業往生,可以讓你更快的進入西方極樂世界之魔界,使你更快的感受地獄的苦楚,那帶業往生就是你的業力的必然,西方的極樂世界的破滅,可以有助於擊破你的貪嗔痴!

如果你根本不信帶業往生,不需要那個虛幻的西方極樂世界,說明你與佛的因緣深厚,你距離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更加有希望了,那就恭喜你了!

爵士貓---真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有。因為你的心中已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所以現行,必有。

---真沒有極樂世界嗎?

---沒有。因為你的心中沒有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只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所以現行,必沒有。

3樓:

打個比方:

…一所大學校長說不管你學歷如何,可以到我這裡來讀大學,不用考試。如果你沒有高中文化程度呢,我們負責把你的知識補齊,然後繼續深造,總之你要想呆在裡面,學多久都可以,沒人攆你走。

然後你說,我就看得上你們的博士班,或者研究所之類的,本科班,預科班都看不上眼。要是讓我去本科班,預科班就算了吧。…

4樓:使用者12345239988

這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學習筆記,諸位看看我理解的對嗎?

@無夢神遊@佛澤@法嘉宗智

上品三生和中品三生凡夫是否有分,自古眾說紛紜,爭論不一。

九品往生的眾生成分,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一書問世之前,主流說法大多以通途教理作為判釋的標準,認為上輩三品是菩薩聖眾(種性位至七地聖人如淨影慧遠法師、天台智者大師)所生,中輩中上品是小乘聖眾所生,下輩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所生。如是上輩與中輩往生凡夫絕分。

但身為曇鸞、道綽二位大師學說的繼承者,以「楷定古今」的氣魄弘傳淨土法門的善導大師,在其重要著作【觀經四帖疏】中,則對這種說法大加破斥。

(1)三輩九品之別,在於遇緣不同而非修證有差

眾生之宿根本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加之遇緣不同,所以才會信願深淺不一,發心之大小,持誦之多少,修習之勤惰也有種種之不同。

那麼我等薄地凡夫如果遇緣殊勝,能不能上上品往生?

答案是;能,緣太重要了,在【觀無量壽經】中身為凡夫的韋提希夫人因為遇緣殊勝,不但上品上生,而且現世悟入無生法忍,希有成就。

還有韋提希夫人的五百侍女,也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釋迦牟尼佛)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五百侍女「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可見她們最低也是上品中生。

有些懷疑論者提出;韋提希夫人有可能和維摩潔居士一樣是菩薩化現的,不具有代表性。

且不論經中佛陀並沒有說過韋提希夫人是菩薩化現的(但《維摩詰經》則記載,維摩居士自妙喜國土化生於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輔翼佛陀教化,為法身大士。)。

即便她是菩薩化現,與佛陀一起「搭台唱戲」方便表法,但佛陀卻並沒有「揭露」這一點,可見佛陀還是想讓後世眾生有能往生上二品的希望的。

而如果凡夫往生上二品毫無可能,不妄語的佛陀費勁巴拉的和韋提希示現這一齣戲又意義何在?

韋提希乃在家婦女,薄地凡夫。現生得忍,上品往生。足顯淨宗妙法破盡規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

(2)三輩九品之差別在於戒,福,行,發心,而非種姓。

據【觀無量壽經】記載;上品三生需要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方能得生;中上、中中則需要受持五戒、八戒等,中下需要行世間仁慈和善行;下三品人則以稱名為生因。

在觀經記錄的上二品的往生主觀條件中,並沒有提到修證階位的要求,十地菩薩固然可以上品上生,薄地凡夫在信願具足的情況下也未嘗不可。

按照觀經所說,三類九品之大門皆為凡夫敞開。

上品上生——大乘上善之凡夫大乘之凡夫

上品中生——大乘次善之凡夫

上品下生——大乘下善之凡夫

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之凡夫小乘之凡夫

中品中生——小乘根性下善之凡夫

中品下生——世福上善之凡夫

下品上生——十惡輕罪之凡夫遇惡之凡夫

下品中生——破戒大罪之凡夫

下品下生——五逆大罪之凡夫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淨土法門的修學是建立在通途教法基礎上的,在因行上所實踐的修學次第越高,積累的資糧越多,往生品位就越高,凸顯了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因地學習教理及自證的重要性。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並不衝突,甚至是互為增益的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不僅彰顯了極樂世界萬修萬人去的獨妙,更體現了淨土宗無法不攝的殊勝。因為他們犯了乙個典型的邏輯誤區————倒果為因。

他們看到上二品的往生利益太過殊勝,在通途佛教中,唯有地上菩薩方能證得,所以推導出上二品與凡夫無緣之說。

尤其是上品上生的境界-————彈指之間往生極樂,得聞妙法,立即契悟無生法忍,在須臾之間,在十方佛前受記成佛,回到本地得無量的陀羅尼門——這很明顯是大菩薩的境界。所以很多人認為上上品是四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達到的品級。

但他們忽略了一點————這正是極樂世界的殊勝之處,彌陀大願的獨妙之因。

很多人疑惑為何一經往生就能得到無生法忍才能得到的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的利益?要知道極樂的不退是佛力加持下的不退,並非往生者的自證境界。

是屬於「依報策勵之不退」,而非無生法忍所證得的「正報果德之不退」。

關於這一點,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總結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這五樣有一樣算一樣,全都和我們自身的修證沒啥關係,由此可見——不退轉,無量的陀羅尼門,無生法忍,這些全都是「躍龍門」後的好處,而非得以躍龍門的原因。

如果按照某些「倒果為因」的迷情者所認為的那樣;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人;初、二、三地之信忍菩薩為上品中生人;種性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人;小乘前三果之聖者,為中品上生;見道以前之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以前之世俗凡夫為中品下生。那麼彌陀大願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豈非皆成戲論?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眾生都可以往生上二品呢?

當然不是!《無量壽經》中說;唯除五逆不得往生,而在【觀無量壽經】中佛又慈悲的將五逆之人攝入下品下生中。

唯除謗法之人,往生下品下生尚且不得,何況上二品?

出了毀謗正法者不得往生,在我看來還有一種人也不能往生上二品————不信自己能往生上二品的凡夫就絕不可能往生上二品。

若為異學異見別解別行所惑,雜修他行,不能至心,無有深心,則千中無一善導大師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淨,不至誠,與貪、嗔、痴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

所以,對於我等凡夫而言,往生上二品某種程度上是一件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事。

在這件事上,信的人得大利益,不信的人錯失良機。而你又要做哪一種呢?

5樓:普波居士

說上二輩往生凡夫無份,這是魔說。無量壽經沒有說上二輩往生凡夫無份,而是說三輩往生,尤為重要是最後一品,惡業凡夫,也可以臨終稱佛名號,帶業往生極樂淨土。

如果凡夫俗子無份,那麼佛法在世間還有什麼意義?這個世間都是凡夫。

6樓:無夢神遊

原文中並沒有這個說法。

但這個說法也是有一定根據的。中上二輩往生後得不退轉。不退轉則最低限度要成就無生法忍或者初果。所以照這個講,凡夫無分也沒有問題。

可是這個地方這樣講還有問題,經上是往生後不退轉,而不是不退轉後往生,所以這個說法也有問題。

至於哪個是對的,有信心的話,不妨求證下。

讀一千遍無量壽經是什麼體驗?

道一 佛對凡夫開示緣起法是苦 無常 無我 不淨,所以應捨棄常 樂 我 淨之顛倒想。因此,別以為入涅槃是在乙個清淨不變的樂土,或是一切皆消亡 兩者皆錯,前者落入有見,後者落入無見。有人會問 佛不是說羅漢證悟涅槃清淨無為 寂滅為樂嗎?對啊!就是因為不再被生死有為煩惱困擾,而說涅槃清淨無為。如果涅槃還見清...

有沒有念阿彌陀經或無量壽經作為每日功課的?能說說你這樣做的原因和感應嗎?

普波居士 如果是淨土宗念佛法門的修行人,早晚課誦都是要唸阿彌陀經或無量壽經的。作為淨土宗的修行人,朝暮課本必須要有本宗門的修行經典的。這不是要求感應,而是要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德遵普賢 首先正信不講神通感應,其次,因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知道,極樂世界是四十八大願成就的,四十八大願就在 無量壽...

無量壽經,有一處不明白,請教佛友師兄,謝謝?

碧霞寺 隆園 一 無量虛空,無量國土,佛都有自己教化的區域。二 菩薩有五十五個次第 境界 即使是等覺菩薩,要成佛還需要諸佛接引。菩薩不是吃飯睡覺就能成佛了,還需要回娑婆世界教化眾生,因為娑婆世界苦。 普波居士 佛國是指諸佛如來之依報。如果極樂世界是依正莊嚴,是阿彌陀佛法身的依報 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