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說上善如水,而不說上善若空氣?空氣利萬物而不爭,甚至也不與水爭?

時間 2021-06-02 04:49:23

1樓:中張土坡

水可養人,也可以淹死人,所以上善若水,而空氣,可以養人,不能搞死人,上善若空氣,就不表述不準確!遵守規則,為有德,為善!規律規則如水,水可以滋潤萬物,洪水也可毀滅萬物,水非常象自然規律,而上善,是公平正義,水具有規則的特性,可以使你生,使你死!

2樓:

先說問題

首先春秋時期對空氣的認識還很少

其次,水的品行有「柔」「滋養萬物」「無爭」等等,「若」字也表明這本就是乙個比喻意義,而且即使現在,水也比空氣更多的符合這些品性。

最後,在古代哲學理論體系裡,空氣更易聯絡到「風」,難以說「柔」「滋養」「無爭」等等。而即使現代,雖空氣「利萬物而不爭」,但也並不好說具備「上善」的種種其他特性。

再說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裡我認為「惡」字並不指「嫌惡,嫉恨,反感」,而是「看不起,討厭,遠離躲避」。

應是眾人不希望處於默默奉獻的,與世無爭的,「隨波逐流」的,「低下」的地位,感覺知友用「反感,招人煩,惹人厭」之詞或許有些過度了。當然了,這也只是我的個人理解。

最後上善若水。無論道德經還是周易等等著作,他們在闡述道理時更傾向於教人行善事養正氣,偏向善的一面。

其中有很多很多的比喻,喻體只是乙個把抽象概念變得容易理解的「代表」或者說「符號」,例如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的生剋關係有時並沒有非常的明顯(金生水,水生木等等),只是更符合「五行本質」的五種性質。(他們陰陽運動的本質才真正符合生剋關係)

因此,「水」更多的作為乙個符號,即使某些特性沒有做到極致,我們也不必追求完美,而應遵循經典去理解這些符號的本質。

3樓:敖強

中國道家學說真正成熟於東漢中晚期,目前社會流行的《道德經》,是東漢晚期學者王弼整理編撰定稿,因此也稱為王弼版道德經。但是老子學說脫胎於楚文化,道家哲學思想起始於春秋中晚期,但是到了西漢中期開始,其思想和觀點被後世學者不斷篡改,尤以東漢最晚嚴重,現在我僅以出土文獻提供的新資料,舉幾例說明戰國至西漢初期的老子思想與東漢的道家思想的巨大差異。其中你關心的水與氣的關係,在例3和例5中有說明。

例1、東漢王弼版道德經有云:「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意思是,如果摒棄儒家虛偽的仁義觀念,老百姓就能回覆到和諧自然的狀態。

郭店戰國晚期版老子和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版老子,卻寫得是:「絕偽棄慮,民復孝慈」。意思是,如果摒棄因自身私慾造成的過多的偽背本性的思慮,老百姓就能回覆到和諧自然的狀態。

矛盾點:戰國和西漢早期的這句話,兩字之差,含義卻天壤之別,可見早期老子思想,並無明顯對儒家「仁義」思想的攻擊跡象。

例2、東漢王弼版道德經有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凡事要堅持,不可輕易放棄,努力可使量變積累成質變。這是一句勵志之言。

郭店戰國晚期版老子和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版老子,卻寫得是:「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意思是:

所有事情要做到未雨綢繆,問題要在還沒有完全爆發之前就要解決掉。

矛盾點:東漢時期把老子的「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篡改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其實戰國和西漢初期的老子思想是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的,並不是後世所想的那麼消極無為。

例3、東漢王弼版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掙」。意思是:至高的品德像這水一樣,造福萬物而不掙功名。

郭店戰國晚期版老子和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版老子,卻寫得是:「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意思是:要用至高的品德去「治理」水,用水安靜和諧的一面去造福萬物。

矛盾點:早期老子思想是積極主動的,它強調要去主動「治理」水,而不是像東漢學者說的「若」水。

例4、東漢王弼版道德經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

天地和聖人不感情用事,他們摒棄儒家的仁義思想,他們對待萬物和百姓一視同仁,讓他們像被隨意丟棄於路邊的草扎的狗一樣,讓其自生自滅,順其自然。

而郭店戰國晚期版老子和馬王堆西漢早期版老子則無此條內容。

矛盾點:早期老子思想並無明顯批判儒家仁義思想的明顯現象。

例5、東漢王弼版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

道生出了它的第一次變化,第一次變化引起了第二次變化,第二次變化引起了第三次變化,這第三次變化最終化育了萬物。而這種變化是竹簡次第演化的。同時東漢人認為生成世界的原本因素是「氣」。

郭店戰國晚期版道家經典「太一生水」則說:「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互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意思是:水是生成天地之前的萬物之源。

然後生成世界萬物的因此既是次第演化的,也是互相影響的。

矛盾點:說明在戰國和西漢初期,老子學說認為水是萬物之源,到了東漢就改成氣是萬物之源,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的道教還在強調氣的本源和核心作用。

4樓:混元大羅蛇尾巴

厭氧型生物。

如血戲蟲.豬肉條蟲.蛔蟲等

簡介:考證指出:

1、最初的生命是厭氧型的,但這些生物的厭氧呼吸的效率極低,而當時海洋中的養料並不能維持很長時間,後來葉綠素產生了.

2、它向生命體提供養料.生命體不再依賴通過厭氧過程聚集起來但不斷減少的營養索,厭氧微生物進化成需氧微生物.

3、至今,厭氧微生物仍然存在.它們能夠在氧氣不足或無氧氣的情況下,完成生物化學反應.從而淨化受到汙染的水體.

嚴格的說,在全部生命歷程中不需要氧氣、Sunny,而可以存活的生物確實存在,絕大多數是厭氧微生物。

但是,不需要水的生物還真沒有。

探索乙個外星球是否會存在生命

關鍵的問題是,那個外星球是否有水。

別忘記了,水是可以製造出氧氣的。

可以說水都是氧氣的母親。

第一章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連這些道理(對於現代人來,用科學解釋都能解釋通)都不知道

老子有資格說他寫的是道嗎?

5樓:能依

做人要上善若水,因為不懂做人的人,都是著(執迷)相嚴重之人,對於無形無相的(空)氣,難以理解,而對於可見的水,易於理解。

水的特性:利他、處下、不爭,這確實是乙個賢慧之人的美德。

對於無相之氣,是對智慧型漸開之人講的,那種人,稱為修行人,修行人,需要明白無形無相的氣指什麼,甚至要「煉氣」修行。

按我理解,氣,即比喻為「道」,大道無形而遍存天地間,是生命不可或缺之本源。因此,修道與煉氣,就為乙個意思,不同說法罷了!

做人,知水如水;修行,知氣煉氣。

個人之見,供參考。

6樓:

水更直觀,更便於表達老子的思想。你看一看《聖經、《莊子》和佛教經典裡面的譬如比喻,都是用常見的、直觀的事物來闡述自己的思想理論。

7樓:耘蕪居士

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是個善於思考的人。

注意,你「善於思考」的「善於」這個能力,是什麼?是誰給你的?

你會說是大腦,誰給大腦提供的能量?......其實是宇宙生命整體促成的。

窮盡一切,參透這個整體,它的原點處,便是「上善之處」。上善,不是道,上善只是道生一的「樸」態。通俗理解,就是你的真心、本心。

但是,上善這個樸態,無色、無聲、無形,根本沒有辦法描述。老子只好用比喻的方式,說上善「若水」。用人們常見的水,來隱喻大道的無窮效能。

你的問題是,為什麼老子不說上善如空氣。或許是,老子時代,「氣」和「炁」本來就不是一回事,加上空氣本身也無形、無色,不好表述,人們也不好理解。

8樓:「已登出」

首先在古代已經有水這個概念了,而沒有空氣這個概念,然後就是說水利萬物而不爭名。還有乙個說法就是如果你想攔住一團水,而你只有一塊木板,無論你怎麼攔,水都會繞過去。還有是上善若水,不是上善如水。

9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其實老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就是兩點,一是利萬物而不爭,二是處眾人之所惡,結果就是幾於道,而這就是上善的特點,所以說上善若水,至於其他東西如果也有這樣的特徵,那麼也可以說上善若這個東西,並不是只能用水來比喻。

10樓:阿拉哥

水,能下,善下,包容萬物。

因此老子說,水,幾於道---很接近道的性質了;而不說,水,等於道--故而能達到水一般的胸懷,可謂--上善。

同時,老子不提倡追求上善之上,達到上善若水的境界,可已矣。

11樓:筱頑咚

這就是只知道上半句而不知下半句造成的過度聯想(手動允悲)。

上半句:上善若水。現如今很多人都愛引用這句話,甚至以此自喻,做自己的座右銘。

但實際上你知道下半句是什麼嗎?

下半句是:處眾人之所惡。意思是處於人人都反感的境地。

允悲、允悲、允悲

敢情那些總愛用「上善若水」來自喻的朋友都覺得自己招人煩,惹人厭啊,你們可真夠謙虛的,我可以說你們很有自知之明嗎?

為什麼說如水一般的上善會惹人厭呢?

俗話說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由於水總是往下游流,甘願處於大多數人都不願去的地方。因此,用水的這種物理特點來模擬、比喻「上善之人」處處成就別人,讓所有人都得到了好處,但自己卻極為低調,因此得不到眾人的理解,甚至被周圍人嘲笑、反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這種不爭、處下的境界實在太高了。那些自詡上善若水的人誰能有這種犧牲奉獻精神?沒有以後就別再拿這四個字裝了,無聊!

回到題主問題,為什麼老子不用空氣模擬「上善」,原因已經很明了了。因為空氣的流動不具備確定性,太多變。用多變性來模擬上善不恰當,似乎還有些不地道。

另外空氣可隨公升隨降,自由自在。這是典型的處眾人之所喜,處眾人之所意啊!享樂主義要不得,這不符合苦大仇深之老子所喜所意。

所以,空氣不行,它的物理特質、秉性不是清心寡欲修道者的菜。一邊玩去!

12樓:

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也有建設性,先說第一點,道的特性不止你說的這些,如果算上那些,空氣的說法至少也不恰當。

第二點,可能只是近取諸物,用乙個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更為直觀的東西去描繪道,更讓人接受。

13樓:接近無線透明的灰

這個我有之前有腦補過,說說我的理解。

我覺得水是最像老子說的「道」這個東西的。

首先你看,它有三種形態,而世間的東西也不過是這三種形態。

一者:氣態(水蒸氣)

二者:液態(液體水)

三者:固態(冰)

也就是說水這個東西它三種形態都有。

大海浬的水會蒸發一部分變水蒸氣,而後水蒸氣降溫又會變水,但是在溫度到0的時候他會變固體結冰。

這是一套純天然完美的迴圈系統。

這有點像反者道之動。

而「道」也是千變萬化、互相轉化、無處不在的,所以水在這個形象上與道無比的相似。

而道德經裡面也提到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它一直只是存在在那裡而已,你渴了不用經過它的允許,喝便好。你想洗衣服也不用經過它的允許,接一桶水便可。你看,水是這麼隨順眾生,這樣的柔軟。(這裡很像弱者道之用。)

可是當它聚集起來的時候,也就是「不仁」的時候,有海嘯,大浪,水災,會奪走很多生命。從這點上來說,很無情,依道而行。

所以我個人覺得,拿水來比作老子所說的抽象的大道,從邏輯上來稍微理解一下是一種好方法。

為什麼要「建德若偷」「為善勿近名」?

晦明 建德若偷 健德若閒。寡欲則閒 老子講 無為 所以這個不難理解 為善無近名。因為求名,就近乎偽善,足以傷害天真本性這兩句話都有些針對儒家而說的意思 我是溪山舊主人 建者,大也。偷者,不為知也。不為己知,不為人知。為己知,易自是,自是則障閉自明。為人知,易自矜,自矜則伐功遠德。為善近名,是以求名,...

為什麼廣泛宣傳善而不是鼓勵努力思考惡?

王端端 在紅塵許久,生活在教科書電視劇集創造的世界裡,其實生活的本身十分凶險。真正正正常常的按著道德底線活著的人和家庭,並沒有想象得多,甚至少之又少,千里挑一。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苟且。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段狗血。不正常才是正常的。 廣泛宣傳善,則你多接觸較多的應該會是善。你努力思考惡,那麼對...

為什麼家長打孩子是善,而幼師打孩子卻是惡?

FollowMyEnglish 我覺得孩子應該犯錯之後被打,但不是虐待的程度。因為孩子有時候不知道輕重,講道理根本聽不懂不管用,只有身體的痛苦才能告訴小孩怎樣是錯的,所以家長可以打孩子,但是幼師不能打孩子。 已登出 都是惡,只是一些家長太實在太扭曲了,扭曲到什麼地步呢,讓我們看看這些扭曲家長的神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