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為什麼要通過理念溝通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

時間 2021-06-02 21:04:33

1樓:零無

1.從他個人的思想史來看,一方面,這與他早年的「優越意識」有關,即審美沉思的無時間性,因此有必要在被充足理由律支配的表象世界和作為本體的意志之間設定理念,以此來溝通二者;另一方面,是他個人的閱讀軌跡,他在舒爾茨的建議下首先閱讀了柏拉圖和康德,從而把自在之物與理念聯絡起來,直到他思想的成熟階段,他才使理念從屬於意志,以成全自己的體系。

2.這是他體系的需要,不僅是因為他需要理念來作為他美學的形上學基礎,也是他體系內在的要求。一方面,在他的哲學中,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是表象的基本模式,表象世界在充足理由律和作為先天直觀形式的時間和空間的支配之下,是流變的、雜多的、個體化的,而意志卻是單一,因此就必須通過理念來中介,即它在多中仍保持自身為一,否則那個空洞無內容的一是怎樣客體化為這個豐富多樣的世界的呢?

另一方面,人們也不禁要問,意志在尚未進入時間、空間和根據律之前是什麼樣子?換言之,意志作為客體,在純粹主體、世界之眼面前,是什麼樣子?因為單純的主體與客體的分立並不涉及雜多性,這個不涉及雜多性的、意志客體化的級別,就是理念。

而主體,就它不被個體化原理束縛,作為乙個無限的主體,就會直觀到理念。

叔本華曾經做過這樣的比喻:理念本身是單一的光,但在時間和空間的稜鏡的折射之下,就變成了雜多。誠然,沒有理念就沒有辦法解釋共相,但理念並不是抽象的共相,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他區分了理念與概念。

在他看來,理念是直觀的、有機的、具有內在的生命力,而概念則是理性的抽象,是後天的死東西。對於叔本華,理念同樣是思想,但卻是被直觀到的思想:

理念並且不僅是擺脫了時間,而且也擺脫了空間;因為並非浮現於我眼前的空間形象,而是這形象所表現的,它的純粹意義,它的最內在的本質,對我洩露它自己,向我招呼的內在本質才算真正的理念。

2樓:poem

可用幾何學空間為例來理解。理念論就像幾何學裡對理想形式的幾何圖形進行客觀認識,而意志作為主體是通過直觀來感知的。但主體其實是直觀不到理想的幾何圖形的,幾何學空間是沒有方向的可全方位進行觀察的,而主體直觀到的卻只是一種有特定方向的主觀空間並且主體是在某個特定的觀察位置的。

也就是說,主體直觀通往的是窄義觀念論,而由客觀世界直接反推出來的可全方位進行觀察的理想主體卻通往的是絕對理念論。而主體直觀得到的實際就是現象學裡的現象而不是表象了。其實就是看由誰投影到誰,主體投影出來的是現象,客體反過來投影出來的是表象。

那麼,為什麼主體直觀的是主觀空間而不是客觀理想的幾何學空間?這就是要到法國身體現象學裡的身體化主觀知覺還原才得到了解釋的,主觀空間是主體根據身體的方向性來隱喻到知覺過程裡的。也就是說,我還是推薦先看法國現象學再倒推德國現象學和其他德國哲學的思路。

身體現象學提供的身體化主觀還原能解釋許多在德國哲學裡看起來很難理解的內容。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寫道 時間和空間本身都可以離開物質而在心理上表現出來。怎麼理解?

田小哈 論空間空間的概念 空間是借助於我們外感官,從而在空間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關係得到規定!用叔本華的話來說,空間就是事物的堆砌!其性質是廣延性!物質直觀的形式有什麼?通俗點說就是物質表現給我們的方法有什麼?無非是顏色,味道,大小!等等 那麼空間是依附在這些方法上嗎?從而依附於我們的外感官...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不懂怎麼辦?

1 2 你可能需要讀一些哲學史 這些名詞其實是叔本華之前的哲學家詳細講過的,所以他不會在書裡重複抄寫。不用擔心,你如果去讀一讀那些之前的哲學家,這些名詞是不難懂的。你在讀叔本華之前那些哲學家的書的時候呢,肯定又會發現好多這樣的 天書一樣的名詞 同理,他們寫東西的時候都預設你讀了他們上學的時候讀的那些...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會有出版的可能嗎?

laphe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出版於1851年左右 第一卷出版後約20多年 是對第一卷各篇的擴充套件,他在目錄前面加了乙個副題目 對第一卷的補充 supplements to the first book 主要用來對第一卷中討論的觀點進行擴充套件和補充。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死亡的觀點和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