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無己是怎樣的境界,如何達到這種境界?

時間 2021-06-02 19:44:32

1樓:梅叟

閒人、勞心者、小資們總喜歡在老莊的玄秘學術中打轉,悲哉、惜哉!去看看晉王衍臨終的哀鳴,你就會走出清談室,做自己該做的事了。

2樓:更生

我個人認為,至人無己就是自己擺脫顯意識的束縛、完全聽從自我靈性中的宇宙心,也就是真如,也就是神,也就是上帝,也就是道。

全世界宗教的至高目標都要達到這一無我境界,涅槃、人無我、忘生合道、順應安拉、天啟、梵我合

一、知天命。

這種境界,各個宗教的方法大同小異,就是定,禪定、靜坐、祈禱。要人教,不能自己搞,會走火入魔。

3樓:變天兒

至人無己就是要客觀,就是無為!

神人無功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帶著功利性,還是無為!

聖人無名是說做事不要帶著名利性,仍然是無為!

這三句話只是莊子對「無為」進一步的詮釋,然而他沒明確告訴你的是:要以道蒞天下……

4樓:雲上雪

莊子「至人無己」聯絡上下文,是指乙個人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程度,也就是人生定位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人永遠屬於社會,先有社會才有"人」,強調的不是人的生物屬性,而是人的社會價值,如此推說至調整宇宙與人生的關係,才會有這三個可達成的人生價值高峰「無己、無功、無名。「而後反諸於己,將人的價值以社會功用換算,以行就實現。

5樓:介然有知

正在學習這一篇,嘗試梳理一下,共勉。

《逍遙遊》是《莊子》內七篇中第一篇,論述人怎樣達到精神的完全自由。

開篇就彰顯出他那奇詭瑰麗的想象,塑造乙個神奇變幻的形象,鯤鵬合體,大開後人腦洞,這一鵬鳥御風而飛,到南海去,於是途中有地上的小鳥與他對話,小鳥自是其樂,覺得低空飛行隨落枝頭挺好的,幹嘛飛九萬里高空去南海那麼遠的地方呢?

這就引出第乙個結論: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之辯。接著莊子舉出多例來說明:

朝菌生命只有幾天,所以不知一月多長;知了只活幾個月,所以不知一年多長;而冥靈一種大龜可以活一千年,上古一大樹椿可活一萬六千年,這又不是我們人所能經驗到的了。人類的長壽者彭祖活了800歲,人人都和他相比而不得,足見人類的可悲了。所以限於生命的長度和經歷的範圍,我們的知識視野確實有小大不同,若執著於自己所見,總肯定自己否定他人,這就是小知了。

然後莊子由物及人,論述人的精神層次。像「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就是某方面有一定能力,做出一定成就的人,如同嘲笑大鵬的小鳥一樣,囿於經驗侷限,往往自視很高,卻不料已經被名利偏見種種所束縛,不得自由。

接著提到了不受名利影響的宋榮子和御風而行的列子,這兩種人已經超凡脫俗,世所罕見了,如同高飛青冥的大鵬一樣。

但莊子認為,他們仍然沒有擺脫束縛達到完全的自由,「猶有所待」。宋榮子不受外界的干擾,但他心中還有名利的概念,大鵬列子雖可飛行,還是要依賴風借助風才行。

怎樣才能做到無所憑依不受束縛的完全自由呢?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也就是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陰、陽、風、雨、晦、明的規律變化,而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

要做到這樣的逍遙,就必須無己,無功,無名,只有放棄對自身的執著,摒棄功名的意識,才能悠遊於人世。

6樓:水牛

誰都達不到!除非你不是人!人在世間被人所影響到自己是客觀存在的!

目前能給出你的答案的,只有佛法,而我不知道這是否正確,因為,我在嘗試,卻尚未達到。理論上看!這是唯一可能的。

當然我說的是佛法,不是佛教。算了,這個說清楚就很難了……

7樓:知音

那三句話,對於沒真懂是概念、是念想,對於不懂的是迷思、是境界;就是這個情況,除了是聖人,沒人能懂;若是在上古時就不用,會有不少道者能懂;到了現在更是非聖人不行,莊子也只屬開頭的第一句話之列。

8樓:醉酒輕寒

① 莊子講的是思想體悟,是境界。為什麼提這個,這跟學識沒根本聯絡,但學識高更容易體悟。②聖人無名,名 ,沽名釣譽的名,屬於外在賦予自己的,要成聖,不要羈絆與他人的賦予,名本身作何解並不太重要。

③ 神人無功 ,功勞,功德,或者類似,無所謂,功這一字既有外在賦予,又有自身的賦予,成神,除了不要羈絆外賦也要去掉部分內賦。④ 至人無己,ok,外在毫無疑問,內在無己,劍聖放劍二十三時的狀態。 個人見解,不認同忍著。

9樓:Sasha

無己就是不我執,清空一切師心自用的「成心」,達到水一樣就圓是圓,就方是方的境界……但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基礎上,做到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簡單就是這樣了。

10樓:呼呼呼

至人無己是一種狀態,什麼狀態呢

對自己最有利,能看清本質的狀態,知道自己如果做會全域性最佳,而不是受情緒影響幹一些傻事。

要達到至人無己,需要遭受無比的苦難,心要夠死

11樓:明光

先問問自己:自己自私嗎?有真心為人類謀福利了嗎?

心中有沒有想到人民,有沒有想到整個國家的大利益?你為這個社會做過什麼貢獻?遇到利益衝突的事情,有沒有把利益先讓給別人?

看到別人痛苦時,心裡會不會想著去幫助他,去承擔他的痛苦?希望痛苦給自己,快樂給他人?…

12樓:fara jack

至人無己,就是忘了自己的境界,忘我境界。打遊戲,白天黑夜的打,忘記了自己,是謂至人。找個興趣,鑽進去,體驗箇中三味,大概就行了吧

13樓:普適價值

啥境界,都別不懂裝懂,所謂「至人無己」,說白了就是「下意識」反應!

如何達到?

多練就行!練熟了,你也會養成「下意識」反應!

14樓:「已登出」

至就是到達,己就是發端,字面意思就是到終點的人,沒有起點。

這話其實已經說的非常明白了,就是一般所說的無我的境界。

《百萬日元的女人們》裡舉了乙個非常有衝擊力的例子:

「男人通常以為是他們在x女人,其實是女人在x男人。」

一流作家寫下的文字是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自然的流露,所以才會有文思如泉湧這一說,思緒一出筆已經落下了。

優秀的鋼琴家彈奏的旋律自他們的心靈直達琴鍵,沒有半分遲疑,所以異常優美動聽。

當人真正的學會了一種技能,了解了一種情感,掌握了一種知識,這些東西就會像人的手腳一樣理所應當,成為不易察覺的存在。

至高境界就是像鯤鵬一樣自然翱翔天地間,世間的一切都融為一體,自然無始無終。

15樓:三川啦啦啦

問:你憑什麼逍遙?

答:別問,問就是不憑什麼。

《逍遙遊》講的就是如何逍遙。

鯤鵬能夠飛向天池,是完全憑藉自身的能力嗎?顯然不是。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

風之積也不厚,其大翼也無力。

莊子是乙個很懂空氣動力學的人。猛禽飛行,不會一直不停地扇動翅膀,而是飛行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借助風力滑翔。能夠實現滑翔,必須飛行到一定高度才可以,所以才會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這裡與後文的遙相呼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另外曹雪芹的《臨江仙柳絮》說得很清楚: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鯤鵬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對不起,鯤鵬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緊接著,莊子就提出了——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前文已闡明,鯤鵬有多逍遙,取決於它之前飛得多高。而其高度,取決於其自身的廣大。我想讀者此時自然而然會生出一種自我悲憫,像鵬一樣逍遙對於凡鳥來說,實在是太不切實際了。

不過莊子又對我們說,其實不用如此悲哀。每個生命個體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維度中而已,對於其他維度的羨慕或是嫉妒,其實是無知導致的。我們羨慕彭祖的壽命,但是彭祖同樣會羨慕大椿,大椿又會羨慕冥靈……這樣套娃下去,有意思嗎?

所以,我們只是在自己的維度內,盡情逍遙就夠了,不必羨慕他人。

在莊子看來,至人不是我們認為的仙人,或是天賦異稟之人。列子都可以像紙片人一樣御風而行了,但是莊子還是瞧不上眼,因為列子還是有所憑藉,這仍是一種有形的自由。真正的至人,時刻都處於逍遙之中,無需好風憑藉力,因為真正的心靈自由是無所憑藉的

注意莊子所說的逍遙,不是形而上、絕對純粹的、真空的自由。中國的哲學中,講究的是「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三才模型。人不可以孤立於天地之間而存在的,否則就是妄人了。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人教版的《逍遙遊》截斷至此,其實莊子的教誨才剛剛開始。(我覺得大家多少會感到很納悶吧,怎麼就「故曰」了?這個邏輯有點太跳躍了吧!)

《逍遙遊》的最後是若干則寓言,針對「無己」、「無功」、「無名」一起展開的。分別是:堯讓天下於許由、藐姑射神人、魏王貽我瓠之種、吾有大樹,後兩則是惠子被嘲諷的喜聞樂見的橋段。

其中還有莊子張口就來的小寓言就不一一列之了。

無己,是一種低耗的狀態,形神合一的狀態,藐姑射神人的寓言也說:

……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並且會變得「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

小朋友,你們學會了嗎?

這裡的修身養性我就不做太多展開了。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涉及了一點內容。當然了,這個水很深,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莊子》中,你最喜歡的寓言是哪乙個?

16樓:語勝空靈

至人無己,

麼是至人?是相對於真人,至人就是接近於真人,是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在脫下了這張人皮後,就成為了真人。

至人無己有兩看。乙個是有為看,就是無我利、無我名、無我害,全心全意為別人。乙個是無為看,至人得了無我道,就是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說是我,就是這個世界無我。

17樓:kidd999

想想最近的時間,哪一件事情讓你的心生氣或者不好的波動?

好,下次注意當他再次發生的時候,意識到他,觀察他,讓他在不再發生。

如此,你已經是半個至人了。

至於另外一半,可能就很難了。

18樓:心不留營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是三個境界,其實這三個境界人類能夠達到的也就第乙個至人無己,什麼是至人無己呢?其實孔夫子那句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前後還有幾句,既解釋了什麼是至人無己也解釋了怎麼達到的

孔夫子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話介紹了孔子一生也訴說了正常讀書有追求的人一生的思想境界,孔子是十五歲才開始有志於學習的(這不是說孔子十五才開始學習啊,而更貼切的是說孔子十五歲才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開始主動去學習,這種學習是有選擇性的),一直到了三十歲孔子才找到自己的道路,他說三十而立,這個而立說的是找到自己人生的志向與道路,所以說現在不用太糾結自己前途迷茫這是乙個正常的現象只要你不放棄學習不去墮落你一般都會找到自己道路的,只是有早有晚而已,至於四十而不惑,孔子到了四十歲才真正堅定自己的信念對自己所追尋的道路毫無疑惑(而立這個階段只能說找到自己道路,但自己走的到底對不對其實他自己心裡也沒底,所以他是一直有惑的,直到四十歲他用了十年才真正認識到自己道路的正確性,所以他堅定信念不再迷惑了,但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固執的、自負的這點你可以在你父輩身上感受到),孔夫子到了四十歲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覺得自己做的無比正確自己也一定前途無量,他相信人定勝天,但世事的無常讓他到了五十歲才明白一切事物都有其上限,沒有誰是真正的天命之子,至於蒼天對誰都是一視同仁,都不過芻狗而已,他才明白天命有常!所以他說五十而知天命,至於六十耳順,因為他對自己道路的堅定所以他聽不進別人的言語也許這也是確定自己道路不得不經歷的吧,你要堅定自己信念你就必須堅定自己的正確,所以你耳不順你覺得誰都不對就你最正確,但知天命以後又看多人事你終於醒悟原來世人做的所有選擇對他自己而言都是無比正確的,你學會了兼聽則明,所以這個時期你聽什麼都覺得順耳了,也就是六十耳順,至於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其實意思就是見識過人世七十年的風風雨雨,經歷過滄海桑田你終於可以做到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質從而能夠做到做任何事都隨心所欲卻又都恰如其分,因為規矩的本質你已經理解了,所以你無規無矩,這也就是至人無己,至人透悟了人間本質,人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堆規則本質的集合體而已,他的眼裡又哪有自己又哪有他人,不過都是蒼天下的一群芻狗罷了。。。其實道家的眾生平等才是真的眾生平等,因為萬物包括自己都是芻狗,所以何必拘泥規矩?

天地和你都是一體,天人合一罷了,至於你想問怎麼達到這個境界,呵呵,我們都是孔夫子一樣的凡人,在人世慢慢熬煉吧,終有一天我們都會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怎樣理解?

勁松 這句話,出自 莊子 逍遙遊。如果能夠很好的閱讀逍遙遊,應該明白,這句話是莊子的感慨之言!是莊子對於 至人 神人 聖人 境界的高度概括,此三者,相對於我們凡夫俗子應該通稱為 非凡 因為 非凡 所以我們無法企及,就如同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莊子在文章中說 能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者 能夠很好的輔佐君王者...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顧里 我個人覺得,當乙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不想和誰交往了,也不想說話,只想乙個人,靜一靜,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不去做,也不要擔心有沒有錢用,更不要擔心時間會流逝。只有安靜的時候,才忽然發現,人這一生,真的不需要那麼多東西,擁有的越多,越是煩惱。有乙個詞語叫 大道至簡 以前不知道它的含義,但是後來,...

冥想的境界是如何的?

Kartikoyg 冥想一詞本身與印度瑜伽經裡的八支分法 佛教的禪 禪修 道家和儒家的靜坐煉氣等根本不是同乙個體系,而西方人接觸了東方的這些文化後,用了科學的方法分析及分類重新用了乙個詞 冥想來形容或者代表了這些向內在去認識自己的所有方法的乙個總稱而已。市面上能夠叫做 冥想 及其練習方法的內容至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