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怎樣理解?

時間 2021-05-06 13:13:56

1樓:勁松

這句話,出自《莊子》----逍遙遊。

如果能夠很好的閱讀逍遙遊,應該明白,這句話是莊子的感慨之言!

是莊子對於「至人、神人、聖人」境界的高度概括,此三者,相對於我們凡夫俗子應該通稱為「非凡」。

因為「非凡」,所以我們無法企及,就如同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莊子在文章中說:「能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者、能夠很好的輔佐君王者、能夠統攝一國者,這樣的人物對於他們自己的自我認識,若與「至人」相比,就如同前文中比喻的斑鳩麻雀與鯤鵬的差別」宋榮子對待這樣的人,會猶然笑之!

可見,宋榮子的修為境界應該是莊子所敬仰的。

那麼宋榮子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可否通過了解他的境界,進而捕捉到神聖之人的模糊印象呢?

《逍遙遊》原文是這樣描寫宋榮子的境界的: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用白話翻譯如下:

全世界的人都稱讚他,他不會有一點點興奮,全世界人都批判他,他不會有一點點沮喪,他的「心境」就按住在「內外」之間毫無動搖,榮辱這些外來的干擾都辨別的很清楚而無法動搖他的心境,他已經認識了「自己」而無所不安了。他對於世間種種都不會太計較。雖然如此,還是有未達的境界,只是起步非為神聖。

很顯然,宋榮子的境界,已非凡夫可及!

既然宋子境界都曠世難及,更何況神聖之境?

綜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到底如何理解?還是奉勸先莫要去追求「理解」了,當以入門為期許,擴大心胸、放棄成見、認識自己,以達宋子之境!

2樓:逍逍逍遙遊

王夫之《莊子解》:寓形於兩間,遊而已矣。無小無大,無不自得而止。

其行也無所圖,其反也無所息,無待也。無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實以立名。小大一致,休於天均,則無不逍遙矣。

逍者,向於消也,過而忘也。遙者,引而遠也,不局於心知之靈也。故物論可齊,生主可養,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遠,帝王可應而天下治,皆吻合於大宗以忘生死;無不可遊也,無非遊也。

3樓:人間世

我覺得是至人,神人,聖人是並列的三種人。

不過聖人是有名望的人,神人是有功勞的人,至人是做人很好的人。

不過這些都是結果,從自己內心來說。不要被自己,功勞,名望所束縛。

4樓:

個人的大白話理解:

聖人不拘泥於外界的認可,更注重「功」之實,而非「功」之「名」。但聖人仍然需要「功」以獲得自我認同。例如儒家的「君子形象」(為什麼要訥於言而敏與行?

因為「言」可獲名,但唯有「行」方可建功)

而神人是比聖人更高的層次——他不需要「功」這種由外在實質性證明的東西來獲得自我認同,他的力量完全內生的。例如史記中《孔子世家》裡面的一些「狂人」(大多是抗爭-->失望-->超脫了的理想主義者),再例如與屈原對話的漁夫——雖然原文是「聖人不凝滯與物」,但我覺得這裡的表述更像是「神人」。

這兩類人放下的都是「物我」之間的某類關係,前者不拘泥於「他者指向自我的符號價值肯定」,而後者不拘泥於「自我指向他人的意義」——但他們仍然有「自我」這個概念。

而「至人」,已經放下「自我」,與萬物何為一,這是道家最求的最高形象。

很顯然在道家的評價體系中:至人》神人》聖人

5樓:花開彼岸天

至人無己:我愛太極拳,是因為不知不覺懷念父親教我打太極拳的時光,這股動力讓我沉浸,而非我自己的意志,所以,人愛什麼,恨什麼,都有因由,並非自我選擇。

神人無功:我的孩子能考上985,不是我的功勞,我只是讓她從小自己接觸社會,思考人生,她自然知道該如何規劃生活,我不說教,不塑造,不約束,我沒有功勞,而功勞自己就會成就。

聖人無名:我不與人爭,不引人注意,只是別人需要我的時候才出現,平時就待在某個生態位,讓人覺得沒有打擊的價值,多少年來,別人成王敗寇,輸的固然慘,贏的也需整日謹慎,但那樣焦慮,即使吃著山珍海味又有幾分心情享受呢?

所謂至人、神人、聖人,都只是做人的極致,你看做狼的極致仍在狼群,做鳥的極致也仍在林間,並沒有什麼天狼、鳳凰,做人的極致仍在人間,而不在雲端和泉下。

6樓:ouanshi

《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關乎到華夏文字起源的架構。望文生義,儒注訓詁,皆是陷阱。

7樓:江亭鶴

請仔細看上下文。這句話前面有「故曰」二字,所以前面是例證層層遞進,後面是總結。所以應該是層層遞進的。

為了當好官,造福鄉鄰,當好君主,取信國家,「亦若此」,「亦」——也同樣像前文的小大之辯,只是「翱翔於蓬蒿之間」的小鳥,這些都沒有放下「己」,而宋榮子放下己,「定乎內外之分」 。這就是至人無己。

列子放下自己,御風而行,與風合二為一,這是無己;而且放下目的、功用,聯絡之後文章裡的「大瓠之種」,「無用之樗」,但不只是無用大用,而是神人根本沒有功用的觀點。所以神人不僅無己,更是無功。但是依賴風,即是依賴「名」。

聖人無名,名不是名聲,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名是稱謂,是人的界定,沒有界限,歸於混沌。無名即是得道,得道是為聖人 ,所以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聖人回歸【嬰兒】般的混沌,人出生於混沌,在人世間明晰事理,終將歸於混沌。

8樓:覺者

以當下的了解是;至人:百姓不貪.不去計較得失天下就太平.

神人; 官僚不去搶功獻媚.天下就太平.聖人;皇帝只注重有才之人與之用而不是隨與情緒.

不計較自己的名譽和權利失與得.天下會太平..應該是想反應那時的某種不滿吧.

也呈現了乙個道.這應該是反著念才對.聖人的書;每個人看他所呈現的道不一樣.

現在很多只注重字義固定意義.太淺薄了.這不是教科書.

我感覺沒人感悟都都不一樣.而那一切都是他所看到的的呈現的道.亂寫的呵呵

9樓:Kevin

至人無己,就是大眾做出貢獻,不計私利。神人無功,這樣的人是很少的,就是說知道天地執行變化的規律,借助天道來完成自己的心願,把自己和天道融為一體,我即是道,是以無功,比如老子,諸葛亮借東風,如果他不在哪裝神弄鬼,直接就告訴大家做好準備,等東風來,誰又會想起是他的功勞呢,只會說是風的功勞。聖人無名,不好解釋,沒名的聖人誰又會知道他是聖人呢?

這個聖人肯定和我們理解的孔子孟子周公不一樣,沒名所以不好舉例解釋

10樓:「已登出」

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孫中山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俠客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仁者,人也。——孔子《中庸》

至人無己:真正的仁者不會有一己私心。

神人無功:神人不以功自居。

聖人無名:聖人淡泊自己的名利。

11樓:sakulanna

一己之見:這句話說的是不同於宋榮子、列子的第三種境界。從體、用、名三個方面談論這第三種境界。

體:無己(無體)。與天地同生、與萬物合一。

正因無己才能乘天地之正(順物);用:無功(無用)。無功利,不刻意為之。

名:無名(無性)。

12樓:

個人認為,如果至人神人聖人是遞進關係,聖人無名的境界最高的話,那把名當作名聲講顯然不大合理。或許可以把名當占有講,不占有,無所憑藉,做到了無所待,但人只要是存在的就必然有所待,有所待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固有屬性,無所待就抹去了個人的存在,與道融為一體,成為道本身,真正做到了逍遙。所以至人只能無限逼近,活人永遠無法真正達到。

13樓:小行者

至人與天地並生,與萬物合一,無我無相,故曰至人無己。

神人功滿德就,朝拜金闕。功德無量,故曰無功。

無名者,天地之始,聖人與道合一,湛然常寂。故曰聖人無名。

14樓:胡蘿蔔花

聖人許由,不為實之賓,實就是治天下就是功,所以聖人有功無名,這是人類中的最高端道家隱士,雖不求名,但還有要在人間做點事的意思,說明這人正在修煉中。

神人姑射山人,已經不是人類,道法高深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根本不操心什麼天下事,所以無功。但這路人的修行成就——德的氣場就足以對天下產生最大功的作用。

至人南郭先生是最高境界,修行回到了道的本體——吾,吾喪我,喪我就是無己。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沒有了聖神小大的分別,這個境界就是齊物。

15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聖人無己無功乃至於無名,但這已經不知道人類世界有誰能真正達到了,即便是老子,莊子,釋迦牟尼這樣的人物,也只能說是存疑。

摳字眼前,注意第二句。

16樓:雩辰

至人忘掉自己,與萬物化而為一;神人沒有有意的作為,無意求功於世間;聖人無心汲汲於聲名。

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理想中的修養最高的人物,如果從境界高度上來看,顯然由低到高是聖人、神人、至人,則境界最高的至人可謂知「道」 之人,神人次之,聖人又次之。另乙個角度上,這裡也可以以互文解釋,得道之人可以叫做至人、神人、聖人,也必定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我個人則更傾向於前者區分境界高低的理解。

聖人是在儒家釋義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在莊子思想中卻排到最後,因為聖人只做到無名,而做不到這裡說的更高境界的無己、無功。像儒家所推崇的聖人黃帝等等,《莊子》後文中往往將其作為標靶,認為這樣的聖人以有為的「仁義」之治,擾亂了人民的本性。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聖人們做不到無功,只會有為而治,這在莊子看來是不合理的,甚至在《胠篋》中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極力批判這些所謂「聖人」。

總之,莊子對於儒家這些所謂聖人大抵抱有一種批判,至少是懷疑的態度。

而《莊子》中乙個典型的聖人形象就是出現在本篇後文中的許由,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說:「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名是實的附屬品,難道我是為了這區區附屬品嗎?許由可以說是做到「無名」了,他沒有追求聲名的想法,把聲名看作一種無用的附屬品。《莊子》後文的許由往往也是一種正面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出現。

至於「神人無功」的理解,這裡的「功」如果理解為平常意義上的功績功業似乎不妥,功名往往一體,有偉功則有偉名;聖人已經無意聲名了,更高境界的神人還只是無心功業的話似乎解釋不通。這裡的「功」大概可以理解為作為,行為;即所謂神人已經不需要有意的作為來維持自我了,後文中描寫藐姑射山的神人為「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孰肯以物為事」不屑於插手世事,不需要有所作為。而「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德行將要與萬物混同為一,即將達到最高境界了。

在《素問》中說至人「亦歸於真人」,實際上在《莊子》後文中的《大宗師》開篇也暗示了這種觀點:「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不相牴觸,是所謂「天人合一」,是「兩忘而化其道」,沒有是非好噁之分,與大道混同為一,就是「至人無己」的境界,自我已經不單獨存在,而是「與天為徒」、「與人為徒」,和自然無所區別。《知北遊》中說「至人無為」,與孔子所感嘆的「天何言哉」是乙個道理。

至人無己是怎樣的境界,如何達到這種境界?

梅叟 閒人 勞心者 小資們總喜歡在老莊的玄秘學術中打轉,悲哉 惜哉!去看看晉王衍臨終的哀鳴,你就會走出清談室,做自己該做的事了。 更生 我個人認為,至人無己就是自己擺脫顯意識的束縛 完全聽從自我靈性中的宇宙心,也就是真如,也就是神,也就是上帝,也就是道。全世界宗教的至高目標都要達到這一無我境界,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