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講的上兵伐謀到底是怎樣的境界 有沒有具體的事例說明?

時間 2021-06-03 18:22:35

1樓:

「伐謀」,就是「伐」掉對方的「謀」,(用自己的戰略謀劃)讓對手的戰略謀劃落空,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所以很多時候,既然「連想都不敢想」,那要形成記錄,就並不容易,可謂「殺人於無形」,這也符合《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及「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的思想。

不過雖然記錄不多,但也還是能看到一些的。因為伐謀的本質是戰略規劃,所以手段很多,既可以是政治、經濟、軍事上實力的增長,讓對手不敢輕舉妄動,也可以是外交、戰爭比如區域性戰爭而使對方全域性破功等......

上面有人提到寇恂殺皇甫文,也算乙個例子,我記得是《華杉講透》裡面說過的,但這個屬於比較小的。其他,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說客。最典型就是合縱連橫了,劉向在《戰國策序》中說過「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其實就是兩種謀劃之間的攻伐,這中間既要有秦、楚兩國國力的基礎打底,又有軍事、外交的眾多手段。

北宋富弼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注意是「歲幣」而不是「歲貢」這個很講究的)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這就伐掉了遼國後續的謀,表明我們也不是好欺負的,給你們點好處和面子可以,你們差不多就得了,但不要輕舉妄動,否則最後吃虧的是你們自己,「勿謂言之不預也」。這就「伐」掉了遼國後續的謀劃,避免對手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這雖然是通過外交的手段,但也不能算做「伐交」,伐交是破壞對方的外交,最典型的比如班超出使鄯善(原Murano),在發覺鄯善對待漢朝來使的態度突然改變的時候預計是匈奴也派了人過來,當機立斷夜襲匈奴使館,斬殺匈奴來使,這就破壞了對方的外交,把鄯善綁架到了漢朝的陣營,這算「伐交」。

還有比如明末遼東的明清戰爭,本來熊廷弼、王在晉等人實行的是「三方布置策」,即明朝、蒙古(當時還是盟友)、毛文龍東江+朝鮮,這三方鉗制住後金,利用地形,堅壁清野,餓不死你也困死你,你若敢來攻一處,另外兩處可立即直搗你老巢,利用明朝雄厚的經濟實力壓死你,這就屬於「伐謀」(這中間也包括了「伐交」甚至「伐兵」)。不過因為明朝軍制,前期經撫不和,後期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瞎搞,尤其是袁崇煥,殺毛文龍,跟後金「議和」等,使後金抓住機會破朝鮮、破明朝和蒙古的同盟,最終做大——其實後金一開始也並沒那麼大野心,無非就是想著佔據遼東逼迫明朝承認其事實地位。最後實際就是明朝自斷經脈,而後金「伐交」成功。

而北宋范仲淹對付西夏的手段,與熊、王有些類似,而他基本乾成了,這中間當然也包括破壞元昊和羌的關係(伐交),但最終目的還是要依靠宋朝強大的綜合實力去碾壓對手,而避免在自己的弱項如軍事、裝備(比如戰馬)等方面去與對方正面死磕。所以「伐謀」必須要先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全域性統籌、預先布局。

剛解放的時候,抗美援朝、造原子彈,這些都可以算是「伐謀」的例子。

2樓:老孫

上兵伐謀,就是破壞掉敵人已成或未成的計謀,乙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把出謀劃策的人殺掉。

最典型的戰例是東漢時寇恂討伐高峻。高峻派他的謀士皇甫文做使者來謁見。寇恂二話不說就把他殺了,給高峻送去一封信,說你的軍師無禮,已經斬了。

你要投降就趕快,不投降就固守吧!高峻即日就開城投降了。 諸將看不懂,問寇恂:

這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為什麼這還沒開戰,您斬了他的使臣,他卻連滾帶爬地投降了呢? 寇恂說,這皇甫文,是高峻的軍師,是他的主心骨。

高峻派他來,就是來查探虛實,回去定計決策的。「留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放他回去,他就能給高峻定計;把他殺了,高峻就沒了主意,也沒了膽量。

這就叫上兵伐謀!

孫子兵法 有感?

syolo 孫子兵法讀了偏理論的七篇,後面讀不下去了 兵法的目標是取勝,核心是形勢 取勝的資本是所擁有資源的多少,資源包括軍備 經濟 將領 資訊等等等等通過雙方形勢對比,確定自己有餘不足的地方,知己知彼,判斷勝負的可能性自己不如敵人的,想方設法去彌補,敵人站有利形勢的,設法破壞所謂形,就是使別人怎麼...

拿破崙有沒有讀過《孫子兵法》?

Law4Dim 事實一 孫子兵法 首次傳入西方,是在1782年,由一位法國傳教士Jean Joseph Marie Amiot翻譯成法文引入的。直到1905年才首次有人將其翻譯為英文版。事實二 拿破崙 1769 1821 於1795年開始在軍政界嶄露頭角,並帶隨後帶領法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強軍事國家。這...

孫子兵法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微與之期 全篇都在講兩個字 實力 然後展開講硬實力和軟實力 天地道將法,智信仁勇嚴 最後總結 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還是告訴你,想贏,看你實力。 道陰子 思想內涵是 無為 尊重軍事規律。孫武的兵法中,主要講軍事規律,講的是 全軍取勝 之道。說白了,就是發展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辦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