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否否定了慾望的價值?

時間 2021-06-02 11:05:12

1樓:

沒有,佛陀相當肯定慾望的價值。看到知乎上說的什麼遠離慾望順其自然什麼的就是在誤導人,害人。佛陀相當肯定慾望,如果沒有解脫的強烈慾望不會拋下世間榮華富貴三更起半夜睡,數十年的努力精進,這就是強大的解脫慾望。

修行之人慾望是非常大的。但這個慾望是正法欲,而不是貪欲。我們一般人沒必要區分這麼清楚。

一般的五欲佛陀不反對而是要節制。那為什麼有說阿羅漢斷盡慾望呢?關於這個,佛陀的船瑜說的很好,沒過河前需要船,過河後不需要了,更不需要揹著了。

佛法修行其實算的上以欲治欲,以正法欲治貪欲。不要學了佛,好像追求個家庭幸福身心健康財源廣進都要提心吊膽,深怕做錯了陷入慾望漩渦下地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佛陀佛教乃至任何宗教都不否定人類追求世俗幸福的東西,否則這個宗教沒有存在的根基。佛教講這個是要超越的,看看給孤獨長者,就那個捐精舍的富豪,不是照樣修行證悟也沒耽誤他掙更多的財富。佛教的考驗很厲害的,如果你從乙個窮光蛋變成了乙個富豪,那你能不能瞬間放下一切財富出家?

其實佛法修行相當的難。完全跟自己的本能在作對,但是又是用一種溫和漸進的方式修行。

2樓:Mr hongyu

成佛的慾望是宇宙眾生的最高追求。當擺脫了五蘊外界的糾纏,自性下的我顯現出來時,這是我的本來面目,這種自在喜樂寂靜本然存在,無以形容,這是世俗中的我們體會不到的。

佛教並不否定世間的慾望,但會修正我們的價值觀。

3樓:

慾望僅僅是指眼耳鼻舌身渴愛色聲香味觸帶來的感受。不能跟正精進 determination 決心,毅力,意志,堅持搞混了。

不然就成為外道口中的『佛系』。什麼都不追求的懶蟲。

4樓:「已登出」

說的很好,但是古典學者的話和佛教的價值導向並不矛盾,反而除了歧視豬的部分以外跟佛教的導向很符合。

畢竟佛法是作為乙個人乃至於聖人而得到寂靜的,所以首先要作為乙個人而飢渴,然後作為乙個人而滿足,然後作為乙個人而過患,然後作為乙個人而厭離。

貪嗔痴的具體測定不能脫離心的作用,一棒子把所有慾望都打成貪嗔痴是不對的。甚至同一件事由兩個人做,結果卻是乙個貪乙個不貪。

如果嚴格說的話,佛教是在否定慾望與肯定慾望之間無取而行中道,會認為是因無明而緣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乃至於苦集。因此為了滅苦,否定或者肯定慾望都不取。

重點在於覺知,破種種無明。

5樓:維摩

慾望如筏喻,上岸即離舍!

沒有求知慾,證道欲,也就不可能到達彼岸。

至於你說的經濟學,其實只是人類思惟演化的產物,包括很多學科,都是建立在人的腦中的幻想,最終提高了物質水平,但是卻障礙了求道。

6樓:

你說慾望的價值啊…慾望是我們人類發展的原動力,有不滿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發展,和動物的追求的生存和繁衍不同的是,我們人類文明的每乙個個體,都有探求無盡未知的渴望。雖然可能終生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終究充滿對天空的嚮往。我們會一代代逝去,但我們的後代終將實現我們的慾望,向真理無限逼近,所以我們不僅是動物,還是文明。

而宗教也許只是提供精神滿足罷了,得不到就消解自己的慾望,沒有追求自然沒有痛苦,但也無法前進了。他們自在超脫他們就自在超脫,他們想修行他們就修行,他們覺得他們是對的那他們繼續好了。而我想要前進,向未知,向更多的未知,即使可能方向不一定對,但我想要前進。

7樓:肥叔

當年,喬達摩悉達多創造佛教的目的,是解決人類痛苦的問題。

他看到,痛苦是人的慾望,總是大於人的能力造成的。

所以這位老哥覺得,減少慾望,讓慾望處於人的能力範圍內,人就不會痛苦了。

於是就有了克制慾望的佛教。

其實,還有一種方法的減少人類的痛苦,那就是讓人類的能力永遠超出自己的慾望那麼一點點。

這個教派似乎叫做市場經濟plus科學研究?

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佛教真的沒有好好利用人的慾望,佛教中人的慾望產生的價值,似乎只是讓更多人皈依了佛教了吧。

8樓:小胖威

我想起世尊在世的時候,曾經一味苦修,身體很糟糕。後來放棄苦修,接受牧羊女的供養。

過多的苦修和過分的享樂都會使身心疲憊,所以要行中道。

9樓:

我們在家修行的時候,就不是為了遠離慾望而去遠離慾望,不是為離欲而離欲;而是為了不讓煩惱干擾我們的修行,我們才要對治這些慾望。

不必刻意去排除所有男女的感情,只要他繼續能夠符合在菩薩道上修行的原則跟修行的這些目標的話,那麼男女之間照樣也可以有感情的。

很多時候除了自己之外,周圍的環境可能都跟自己修行的目標有所違背。這個時候,我們如何能夠在這樣有這個難處的環境裡面,仍然能夠把握住修行的方向呢?如果我們能夠破參明心,找到了人人本來都有的清淨本心的話,我們就有機會能夠在周圍所有的一切的環境裡面,一切的境界裡面,可以體會到真心是如何清淨地運作;一旦能夠做到這樣子的話,不管是怎麼樣的考驗,其實只要能夠轉依,只要能夠轉依了這個清淨的本心,所有一切的這些慾望都不會再變成了困擾的所在。

學佛是不是要捨離一切的慾望呢?如果我們有先建立好正確的認知,也就是我們為了修行才來談到對治慾望的話,那麼出家就是很簡單的,按照出家的規矩來做;至於在家的話,是不必遠離這些慾望的;可是在家的菩薩,希望大家更積極進取,真的破參明心之後,才能夠在五欲中行走自如。

第68集學佛人怎麼對治慾望?

南無佛法僧

10樓:護法居士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1樓:「已登出」

在十二因緣中,觸受愛取有,其中的愛就是慾望。你任何的行為和思想,都是慾望的結果,哪怕是最細微的動作和閃念,也不例外。所以乙個人活著是不可能沒有慾望的。

但大多數慾望的最終結果是痛苦。佛教恰好是要解決如何滅苦的問題,所以對慾望當然是否定的。能夠徹底斷除一切慾望,也就實現了涅槃。但在這之前,還是要有涅槃的慾望的。

12樓:未央

遠離一切慾望,清靜涅槃,還有比這更大的慾望嗎?

人就是一團毫無意義的慾望,哪能逃得掉?不過是慾望大與小罷了。

模擬:竊國者侯,竊鉤者誅。

13樓:東海舟

最近似乎有所心得,嘗試回答一下。

佛教否定大部分慾望的價值,認為慾望是干擾人類解脫的不利因素。然而慾望特別是物質慾望,幾乎每個人的經歷中,都有滿足的體驗;而且幾乎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都有對慾望鄙視的內容。因為一方面體驗過慾望的滿足,覺得也不過如此,另一方面,滿足後的空虛也會讓思想家們思考。

因為慾望有乙個特點,先有需求之苦,再有滿足之樂。飢腸轆轆,然後有飽食之樂,疲乏欲死,然後有酣眠之樂;然而逼著乙個人吃了又吃不問飢飽,睡了又睡,無論勞逸,則並非享受,實為苦刑。實質上慾望之樂,是自己挖坑自己埋,要受多大的樂,得受多大的苦。

君不見,癮君子們開始飄飄欲仙,繼而只為緩解痛苦,想要飄飄欲仙,只得加大劑量,不得滿足,則滿地打滾,以頭搶地。世上明智之人隱約明白這個道理,對慾望多有警惕,佛教只是把這個思想系統化和理論化,又因為慾望和佛教的中心思想解脫之道南轅北轍,所以喋喋不休的告訴大家快快遠離慾望,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其他宗教哲學讓人遠離或警惕慾望的言論也不少,老子有言「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耶穌說「富人進天國難於駱駝過針眼」,古羅馬人應該是慾望強烈的族群,積極追求財富權勢美食男女之樂,然而塞路斯提烏斯在他的名作《卡提林納陰謀》中,開篇就是一段「精神是我們和諸神共有的,肉體是我們和動物共有的,動物生來就垂首向地,受慾望擺布,人類要追求和諸神共有的精神滿足,而不是動物們都追求的肉體滿足」。

當然任何事情不能極端,一極端就會一粉頂十黑。不重視慾望不是完全否定慾望和慾望的價值。我們既然生為欲界人身,一方面得到解脫的機會,需要珍惜,另一方面,欲界眾生,有食色睡欲,不得則易夭,哪怕佛陀轉世也不例外。

為呵護人身,就得滿足慾望,不然人就得餓死;為廣大教門,就得研究世間善法,滿足世人更多的慾望,減少困乏和紛爭。所以慾望也不是全無價值。

總之, 對乙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說,滿足人的基本慾望是有價值的,可以讓人維持生命,追求佛家真理,過此之外,價值不大,可能就有乙個反面教材作用(不過如此而已)。

14樓:Alekos Forest

借用題目裡豬的比喻。

東方宗教的本質,就是拼命地騙自己:通過修行我可以不再是豬。

亞伯拉罕諸教的本質,就是騙自己:死後我會變成乙隻特別的豬。

大多數人都不太願意聽實話的,人又總覺得自己是特別的,所以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坦然接受自己與豬無異這個事實。

而真正有大智慧型的豬可以活的很精彩。

15樓:天神下河

簡單。希望自己成佛,是佛教徒的基本慾望。

希望做善事,是佛教徒的慾望。

希望世界和平,也是佛教徒的願望。

佛教徒贊同某些慾望,消滅某些慾望,至於贊同什麼,消滅什麼?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over。

16樓:

慾望本身沒有價值,這點不用否認吧。

佛教說善惡,都是看結果的。

而貪嗔痴這三種慾望難道會有好的結果麼?即使是以世俗的眼光拉看也不會是好事吧。

至於說其他的慾望,就很複雜了。

簡單的說一說,就是苦才是真相。

去掉低階趣味是為了超脫。

17樓:梵夫

這句話用在佛法裡,也一樣合適:寧可像聖人一樣精進,也不要像凡夫一樣沉迷。

當然,你也可以解釋為:寧可盡情釋放自己的慾望,也不要做行屍走肉。

都行。但後一種解釋不過是將人變成豬而已。你交配,豬也交配;你吃飯;豬也吃飯;你住房子豬住圈;你再長壽也得死,豬再短命也是死。

順著慾望,人跟豬是平等的,來這世界上走一遭,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也留不下。

但你看到很多表達慾望的電影和廣告時,請記得,他們不過是想把你變成豬而已。

慾望唯一的價值就是,那你去看清楚慾望的本質。這點豬是做不到的。那就意味著,這就是作為人,比豬幸運的地方。

18樓:楊陽

佛教是一門解脫學問,心靈的解脫必然受到身體的束縛。

人類的身體,感官的欲,必然會妨礙心靈的解脫。

所以,佛家的修行,首先就是不迷戀感官的欲求,通過禪定解放心靈。

大乘佛教所說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直接否定了釋迦牟尼的緣起法 大乘為何還要掛著佛教的名字而備受鄙視呢?

翻雲覆雨手 自性永存,叫自在,永恆不滅,天長地久。自有永有。但,它不是物質,不歸緣起緣滅。緣起性空,這個空叫真的空,同時它又是有,因此,空即是色。並且它就是您的真心。但不是您認為活在這個世界的您。是支援您能聽能看能思考的那一位真的您。又叫做無位真人。如果您不明白,會有苦惱,不順,開心或失意等等,但,...

佛教是禁淫慾的,那人如果有了這些慾望該如何呢?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可以離欲 大智度論 中雲 入道慚愧人,持缽福眾生 云何縱塵欲?沉沒於五情!著鎧持刀杖,見敵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舉世所輕笑。比丘為乞士,除發著袈裟 五情馬所制,取笑亦如是。又如豪貴人,盛服以嚴身 而行乞衣食,取笑於眾人。比丘除飾好,毀形以攝心 而更求欲樂,取笑亦如...

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人的種種慾望?

護法居士 雲何不空欲。謂五欲功德。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慾深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慾深染著。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云何名空欲。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爾時世尊。復更重告五比丘言。汝等比丘。若知諸色是無我者。是色則不作惱壞相。當不受苦。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