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傳古樓 師顧堂這類民間自發的古籍出版者?

時間 2021-06-01 22:54:42

1樓:賈鈺辰

在複習的時候第三次看到這個問題,本人曾多次購買兩家的產品,感覺傳古樓影印的版本都不是太難得,而師顧堂影印的就算不是孤本也都差不多了,但同樣都是製作精良,比台灣影印本要好很多,彌補了一些出版界的空缺,滿足了少部分人,尤其是經學文獻學版本學愛好者的的需求。兩位店主都很好,師顧堂主人更是跨行業的兼職,可以說是真愛了。傳古樓的台版書都比孔網上便宜,雖說一般人剁手太多也不太負擔的起,但是有個幾本還是可以承受的,有錢的人自然可以任性買了,(這個月花了3000多在傳古樓1000多在師顧堂)........

2樓:華喆

傳古樓和師顧堂的定位不太一樣。傳古樓出現比較早,商業運作的色彩更濃厚一些,偏重賞玩多一些;師顧堂是從自印起家,剛開始通過自籌的方式印書,慢慢擴大影響,現在謀求與正規出版社合作,幾種書都表現出師顧堂主人自己的興趣所在。

如果這兩家能夠長期維持下去的話,我想對讀者來說,意義極為重大。

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跟橋本在御徒町吃飽喝足以後,晃晃悠悠地往本鄉走去時,經過湯島一段的小山坡,橋本突然問我,我在北大出版社準備出的《儀禮經傳通解》和《禮記正義》等等,他們讓我想個叢書的名字,你覺得叫什麼好?接著他又補了一句,我不想叫什麼海外漢籍之類的。

當時我已經是馬勒症候群早期了,馬勒第二交響曲的「復活」和「永恆」動機始終在耳邊纏繞不去,於是脫口而出:「應該叫作文獻復活叢書」。

我對橋本解釋說,在倉石文庫裡面看書的這段時間裡,我真實地感到,在某乙個時刻,倉石的靈魂是在場的,這就是一次「復活」。我建議橋本應該為「文獻復活叢書」寫乙個東西,說明這個「復活」有三層含義:首先是版本的復活,其次是書的復活,最後我們要追求的是「人的復活」,即讀者的復活,讀書人心靈的復活。

了解橋本的人會知道他的「喬氏語言」,我覺得這種中二加雞血的表達會跟他的文風很搭。

然而這段對話過去了三年,《儀禮經傳通解》等等才陸續上市。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樣,這套書被命名為「重歸文獻」,最終並沒有採用「文獻復活」的說法。在製作和裝幀上,還是有很多讓人覺得不滿意的地方。

總而言之,距離「復活」的理想很遠。

然而,「復活」終將來到,即使不以「復活」為名。傳古樓與師顧堂秉持著同樣的理想,靠自己的努力在完成這個任務。

或許很多朋友會不理解,影印個古籍怎麼就扯到「復活」了?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乙個是選目層面,乙個是操作層面。選目層面上的問題很複雜,我不多說太多。

有很多重要的書是被現代學術所忽視掉的書,它們好的印本不多,學者關注不夠,大出版社想不到要去作這些書,製作起來又比較麻煩,看看師顧堂出版的張惠言《儀禮圖》就能明白。操作層面,大家可以看一下師顧堂所作的幾種書,與80、90年代的大多數古籍影印本相比,就會明白差別有多麼大。很多老老師,提起影印本的第一印象,就是粗劣、看不清、版面亂七八糟。

很多重要的書籍由於劣質影印本和整理本的出版,被埋沒在公立圖書館的善本部中,形同死亡。做乙個好的影印本,難度至少不必作乙個整理本要小,必須要有一顆讀書愛書之心,才能把這個工作做好。然而現代大出版社從編輯、製版到印刷、裝訂,每乙個環節都是通過與古籍無關的技術人員來完成,還要受制於市場、定價等等問題,最後我們得到的這部印刷品只能是各種折中之後的產物。

現在傳古樓和師顧堂的出現,極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些流程,使得很多環節變得可控,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傳達出一部古籍的可愛之處。這樣會讓讀者有閱讀影印本的渴望,尋找對於古籍的親近感。

傅斯年在《史語所工作之旨趣》中說過「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可是再看看當今的學術界,我多麼希望傅斯年這句話說的是「我們不是讀書人,我們還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讀書人難得,培養讀書人沒辦法完全靠老師,同樣也要靠書,靠出版人,靠社會大環境。

所以要感謝傳古樓和師顧堂的努力。

如何看待傳話的同事?

今天就親身經歷了這種事,早上上班乘坐電梯時,碰到了乙個科室的同事A,A同事問我 聽說你是HS 另一同事,和我相處的較好 的姑姑?我莫名其妙,我跟HS來單位才認識,什麼時候成了人家姑姑?A說到 不是嗎?S告訴我的呀。S是我們科室的另一同事。我又說 愛瑪,我不知道她從哪聽說的,但是HS真不是我侄女呀。進...

如何看待傳統節日的衰落?

JJJJJJ 其實傳統節日沒有衰弱,衰弱的是節日裡的習俗。在生活看似豐富實則無趣的現在,期盼節日的人很多,諸如聚餐出遊的活動也不少。只是在什麼節日裡有些什麼特定的習俗,很多人已經不了解了。 Archjoe 傳統節日都沒有衰退呀。春節,清明節,鬼節,端午節,七夕,重陽節,中秋節,中元節,這些節日我們很...

如何看待傳統習俗的傳承?

婚禮智庫 幾乎能夠傳承下來的人類文化的精華,真的是可以超越時代而存在的。所以,藝術類的傳承幾乎沒有什麼障礙,普契尼的歌劇現在依然上演,莎士比亞的台詞還是戲劇學院的必修課。但是,為什麼只有這些大師的作品傳承下來了呢?那些同時代,甚至早於他們的人的作品和理念呢?被淘汰了。因為不夠好,所以被淘汰了。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