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對萬曆十五年整本書評價這麼高?

時間 2021-05-07 05:04:53

1樓:

這本書的現實指向意義大於其歷史學學術價值。如果對中國的現實體制有深入的體會,而不是表面的了解。再讀這本書,你就會有深深的無能為力的沉重感。數百年未有什麼大的變局。

2樓:

剛看了《萬曆十五年》,一讀就放不下了。我覺得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有三。

一是,文字方面比較嚴謹的,偏學術。

二是,敘述歷史的手法。

三是,以古喻今。不知道作者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又或是兩者兼而有之,雖然作者在序言裡對此明確反駁。讀這本書,總覺著能看到現在的影子。

難道是因為,兩千年來,社會在變,人心一直沒變?

3樓:

歷史研究分為年鑑派和實證派。年鑑派強調歷史研究要有問題意識,要帶著問題去研究歷史。實證派強調事實即歷史。

《萬曆十五年》屬於前者,作者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來研究萬曆十五年所發生的事以及相關的人。他能夠獨具慧眼,發現前人(古代的當事人)自己都不曾發覺或者不願意透露的東西,從而對已有的史實進行了嶄新的詮釋,給人醍醐灌頂之感。這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自然會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4樓:微風簇浪

還沒看完,先寫一點!

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讀起來的感受完全不同,前者注重學術性和理論分析,讀起來略顯枯燥,後者可讀性更強,在人物故事情節的描寫上更生動,但是篇幅略長!兩者都是基於大量的史料記載撰寫而成,都帶有作者對明代各皇帝,名人,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理解。但就對歷史的分析總結而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也許可以更好的激發讀者以大歷史觀去看待社會程序,管中窺豹,從諸多細節影射整個國家的興衰,此外這樣的觀點對於個人,小團體乃至國家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目前最大的感悟是,社會制度的弊端,道德雖然可以約束人的行為,但是不可以直接作為判斷是非對錯的準則,法治才是乙個國家可以長久執行的基本條件,雖然自古崇尚孔孟儒家學派的觀點,但是這對於促進高素質水平社會的發展有強大作用,而對於複雜且多元化的真實社會來說,有基於道德禮法制定的固定規則來約束群眾才是最優解!其次,封建帝制的必然消亡,將國家的制度制定和諸事的裁決權交由乙個靠血統繼承的皇帝和內部矛盾激烈的文官集團,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且有運氣成分,運氣不好碰到昏庸皇帝或無能文官,只能讓整個社會烏煙瘴氣且民不聊生……

看完再繼續吧

5樓:麥克孫孫

讀完,讀懂,讀通,認同後你不再是乙個少年。無論你的憤怒、憤青,你的清高,你的卑微,你的苟活,你的遠方,以上種種都不重要了,你的生命從此以後都只屬於你自己了。

6樓:眾云觀

為什麼要讀歷史?怎麼讀歷史?我覺得這是所有中中國人乃至世界都需要認真思考,反覆思考的乙個問題。

讀歷史,大多數普通人往往只會注意到那些比較大的事,像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北擊匈奴、玄武門之變、等等。但是,可能除了歷史學家之外很少人會去注意這一切發生的原因,其中的脈絡,成因。人們往往是讀到大的事件之後,以傳統的孝悌之道來評判乙個人、一件事,並單一的對乙個人形成一定的看法,使之成為自己或乙個集體的精神偶像或批判物件。

但是我們可能忽視了歷史它另一方面的價值,亦或是更大的價值——原因和原因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為什麼商鞅變法出現在秦國,且所有國家變法中商鞅變法最成功的?為什麼偏偏是嬴渠梁時期秦國強盛?為什麼秦國總是能在戰亂中偏安一隅於而不受大的打擊?

之所以會雪崩是因為有雪,而之所以有雪是因為天上下了雪,而人們往往關注的是為什麼會雪崩,而不關心為什麼會下雪,為什麼不關注下雪,是因為對下雪習以為常了。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從萬曆十五年這最平凡、最平淡無奇的年份,3月2日這一天開始這一本書,以抽絲剝繭的方式闡述事件發生的背後的原因,以及這原因背後的原因。這本書,以單獨個人為小節,但所選描述的人物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通過這些人物之間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為讀者勾勒出明朝中後期的社會現象,以及各種社會危機的苗頭。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很揪心,揪心的是萬曆皇帝一心有為治天下,可結果卻被龐大雜冗的官僚機構所制約,只能看著其不斷擴大,不斷的效能低下,而選擇「無為而治」,一代明君被扼殺在了搖籃裡,這根帝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最後枯萎。但我揪心的同時,又對這一龐大文官機構的大而不亂感到驚嘆,全過上下以「四書」作為為官的精神典範和法律精神,各個機構以非常巧妙的方式相互制約,從而使得整個封建帝國在缺少有力的絕對權威的首腦後,仍然能以它的「慣性」前行那麼長的時間,亦或是整個帝國不需要有絕對權威的首腦。這也許是那時中國文人的為官智慧型。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都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克強這是中中國人自古以來積累下來的傳統智慧型。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中,基本所有的戰術都講究避敵之鋒芒,在敵人缺點暴露之時予以重擊。而這樣乙個戰略思想需要有很大的格局戰略布局和一種「大歷史」觀的思想指導。

而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你讀者剖析了明朝時期在官場的這一思想智慧型,也能使讀者了解到危機的種子散布在生活的周圍,如何最早發現並將其剷除。

7樓:BabyQ丫丫

公元2023年,是為萬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大明王朝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萬曆皇帝從這一年開始罷工不上朝,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病重垂危,海瑞也在這一年去世,而李贄在萬曆十五年出家了。東北女真勢力開始崛起,成為大明後期的勁敵。

萬曆十五年表面風平浪靜,實際上明朝已經開始走向了衰亡。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乙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張鯨、鄭貴妃、福王常洵、俞大猷、盧鏜,也統統沒有好結果。

沒有人能逃得過歷史的滾滾洪流。個人命運,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這種悲劇色彩,在清末的武將故事中,也常有讀到,只知做正義之事,但理想是迷茫的,最後論為了各方勢力絞殺的物件。

作者指出:「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總體看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一般,作為史書,既不系統,邏輯不甚完整,也有很強的個人評判色彩,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對具體歷史事實的敘述並非全部真實、可靠,得出的結論失之於偏頗、片面,作為學術著作不夠格,作為大眾讀物傳播的是錯誤的明史知識,不值得肯定和熱捧。」

建議看完書後,看看附錄二「《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是一種辯證的歷史觀,不僅對歷史,對人生思考也有些意義。

8樓:一粒沙

看完了,感覺很零散,敘事方式雖然和傳統歷史類書籍有所不同,但感覺很多因果沒講的太明白,總地來說,適合有一定明朝歷史基礎的人閱讀。

粘一下這本書的一些資訊吧

圖書在版編目(CIP)資料

萬曆十五年:增訂紀念本/(美)黃仁宇著.—北京:中華書局,2006.8(2007.6重印)

ISBN 978 — 7 — 101 — 05203 — 9

Ⅰ.萬… Ⅱ.黃… Ⅲ.史評—中國—1573~1620 Ⅳ.K248.30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資料核字(2006)第071142號

寫了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上已無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和李贄——自相矛盾的哲學家七大章節。

《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其中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呢?

比爾海特十二世 黃仁宇當兵時就當的亂七八糟。當歷史學家也就那麼回事,何況又是很舊的觀點。他老人家的所謂合理看著也很可疑,數目字管理算什麼獨門秘籍?開小店?治大國如烹小鮮?史學余秋雨。 王小智 首先 萬曆十五年 通過對明朝萬曆這個年代的研究,總結出中國封建統治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權力構造,從皇帝 張...

《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哪個更真實客觀?

首先,兩個人的水平都比我強。無論是閱讀量還是對明代的理解。至於真實客觀,都比較真實,但不夠客觀。至於萬曆十五年 我會去看萬曆十五年也是因為看了人民的名義,而且十五年名氣確實大,所以在我讀的時候,我的心態上更像是來學習真實又客觀的學術研究的。讀完以後我發現我被高育良忽悠瘸了啊。我很失望啊,我的失望就像...

高中歷史愛好者如何學習《萬曆十五年》?

Brenda 我也是乙個高中歷史愛好者,這本書我讀了兩遍,我覺得幾章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顯然地,雖然每一章在講人,但實際上每乙個或兩個都對應明朝的某乙個方面,其中略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講戚繼光就是明朝軍事,但其中又涉及到財政賦稅,與海瑞的部分有所重疊 潘雨辰 如果是歷史愛好者,又有文言基礎還是建議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