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哪個更真實客觀?

時間 2021-05-05 21:20:10

1樓:

首先,兩個人的水平都比我強。無論是閱讀量還是對明代的理解。

至於真實客觀,都比較真實,但不夠客觀。

至於萬曆十五年:我會去看萬曆十五年也是因為看了人民的名義,而且十五年名氣確實大,所以在我讀的時候,我的心態上更像是來學習真實又客觀的學術研究的。

讀完以後我發現我被高育良忽悠瘸了啊。我很失望啊,我的失望就像是,侯亮平說高育良只是為色所迷,小高的明史其實是找了個教授乙個月突擊學會的,那種失望。

十五年的作者以現代化社會的要求來評判明朝制度,例如缺乏明確的法制、不能進行全國各省協作大範圍統一排程、軍隊組織性差缺乏各兵種協同作戰等等。

縱向比較時代發展,說的這些都對;但是橫向比較,上面作者認為大明缺失的東西,同時代的歐洲國家也並不具有。他口中讚揚的,戚繼光去世時,同時代的西班牙已經遠征英國,但西班牙也並沒有實現全火器覆蓋啊,至少油畫上畫的還是冷兵器短兵相接。至於說全國各省統一管理,向同乙個目標協作前進,恐怕就是現在,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到的吧。

也許是我年輕,我沒讀懂,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講解的更透徹、論證更清晰的學術作品,而不是用現代的社會發展成果去批判當時的制度。

2樓:老孫的閒雲

一本已成書40年的#萬曆十五年#

以2023年這華夏歷史長河中平凡的一年時間為點,窺見一國之興衰;以君、臣、將、儒為點,可串聯一朝野上下;以幾件人事兒為點,可知天下之興替。抽絲剝繭,以點帶面。這無數的小點,編織起封建中華帝國的全貌。

乙個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的千年大陸農業國,以中小地主及自耕農為主的小農經濟為立國基礎,在這個經濟體制下,治國之宗旨「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饑荒所窘迫,在勉強溫飽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 不造反就是勝利,維穩是封建統治階級頭等大事。

農業經濟勢必培育出乙個人口眾多龐大的農村集團,被世代壓迫在生存線上的農民,人性在生存面前勢必變得狡詐、自私、殘忍。統治階級如何長久有效的管理這些目不識丁,不識體統的個人、群體行動?只能分而治之,郡縣制,法律只到縣級,真正大多數的農民靠的是鄉紳族長,依靠「祖訓、四書、倫理常綱」 為風俗管理根本。

憑藉儒家簡單抽象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進行個人自我「道德約束和管理限制」。以道德代替法律,而熟讀四書科舉考試晉公升的「文人農民」為管理集團,治理國家。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提倡「祖宗的規矩不能變」因循守舊,在整個社會上形成教條主義和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這條雷池,作為農民的皇帝也無法逾越。

這種將道德代替法律,道德宗教教條化。道德代替技術,道德成為評判標準,成為晉公升標準,成為判別忠賢的規則,勢必將成為一種工具,以至於出現「訕君賣直」的沽名釣譽之徒。道德因立場不同,利益不同,可有不同的解釋。

這其實就是中中國人講究站隊,講究人情的背景所在。

這種普世標準早已朝野上下鐵板一塊,文官集團左右天下,大時代面前以個人之賢愚無法撼動,張居正不能、申時行不能、戚繼光不能、海瑞不能,連萬曆皇帝也不能。在這一點上,在命運之枷鎖面前,帝王、將相、宿儒、螻蟻百姓皆為道德綁架囚徒,以點難以帶面。

以今日眼光鑑史既有前瞻性也有侷限性,我們看到的永遠是「無數的點」,個人具有主觀性,

在這樣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心理學、政治學、組織學、管理學,很多現象和道理都可以觸類旁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以點串面,串織起乙個多面歷史觀。

3樓:

都不是很客觀,但相對客觀一點的還是《明朝那些事兒》吧。

明朝那些事兒除了美化了明朝皇帝一點,吹了吹大明朝一點,剩下的還是挺不錯的,畢竟主體還是按照《明史》來的,而且作者語言幽默,三觀也正,非常建議明史入門者讀。

萬曆十五年我個人不是很喜歡,主觀臆測的地方太多了,關鍵是他臆測的地方還不說明,搞的像真的一樣。像當年明月就會加個「在我看來」「我認為」。而且個人覺得作者的三觀有點歪,尤其是萬曆帝、鄭貴妃、張居正那裡我真是不能認同。

還yy起萬曆和鄭貴妃的偉大愛情來了,滋養出一大批「萬曆粉」

4樓:楊麗媛

歷史之所以是歷史,是過去式,誰也無法百分之百還原當年的真相,可以學習歷史,但不要妄想哪本書能重現歷史,今天的我,都無法說出昨天的我每分每秒都幹了什麼。

5樓:公尺小惑

個人覺得都還行,萬曆十五年相對來說以「微」講「大」,通過第十五年這一年發生的事,以大歷史觀巨集觀的講述乙個執政國家時局無奈。

6樓:彘肩

都是好書,雖然都未必百分百客觀,兩本書很早就看過,因為個人非常喜歡歷史,高中參加了北大歷史系的自主招生夏令營,自以為懂歷史,結果在課上被北大的老師一頓狂批我說的很多都被考證是不準確的QwQ從此就知道,想真實客觀,還是直接看一手史料吧

7樓:

前者我讀過幾遍,儘管對於李贄部分非常不贊同,但是以我與黃仁宇的才學之差,我沒資格評價這本書,只能說這本書我很喜歡。

至於後者,沒讀過,沒資格評價。

8樓:雁楠君

前些年《萬曆十五年》被很多人捧上了神壇,好像沒有讀過這本書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了。這本書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萬曆十五年》概括起來就是以現代的眼光和視角去解讀和解構過去的史事,以現代的標準衡量古代歷史程序的得失。

通過銀行、保險公司、現代的商業法規,數目字管理等等這些近現代的概念去推斷中國古代歷史的前因後果,極力尋找中國古代制度的缺點,就好比用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去衡量古人使用算盤的計算速度一樣。有些荒唐而幼稚。

所以《萬曆十五年》的思想核心夾帶了太多的私貨,基本上就是為了作者個人思維表達而服務的,除了基本的引申史料,基本談不上客觀。可以說黃仁宇對歷史學及相關社會科學的知識準備比較欠缺,對歷史的認識往往先入為主,這也是他不被美國史學界台灣史學界認可的原因之一。大陸很多人對這本書有不少褒揚,但也都只是限於讀書界,而非學術界。

至於《明朝那些事兒》客觀是客觀了。但屬於入門型讀物,對於覺得歷史比較枯燥的人很容易讀進去。不裝深沉,接近底氣是它最大的優點。個人覺得比《萬曆十五年》更有可讀性。

9樓:

最近剛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和《萬曆十五年》。

我先說結論:

《萬曆十五年》,以寫人的方式寫制度。《明朝那些事》以寫歷史的方式寫人。

而且私以為,《明朝那些事》更客觀。首先:我們說說作者。

既然題主是比較這兩本書,那我不妨這麼假設其實題主問的是:這兩本書寫的明朝歷史或者某段明朝歷史,誰寫的比較客觀?

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也」

10樓:李大嘴

總之吧萬曆十五年省略了跌湯起伏,內涵深刻,但是文筆不好,不能說文筆不好,是語法太古老,不接地氣,還是從英語翻譯成的,看不懂,就影響閱讀的快感!

11樓:創者張大緯

明朝始於2023年,卒於2023年,歷時276年,不是亡於嘉靖、萬曆、也不是亡於天啟,更不是亡於崇禎,而是亡於世道輪迴。

12樓:有夢想的蝸牛

只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個人覺得兩本書沒有可比性,乙個是學術著作,乙個是歷史讀物,類別不同。歷史的真實客觀,這一點誰也回答不了,歷史本來就是過去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東西被人為掩蓋,我們無法知道最真實的。個人來說,更喜歡明朝那些事,畢竟只看過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用一種趣味的方式解讀歷史,用一句別人說過的話來形容最好:「明月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深了自己的感悟,拉進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也拉進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我最喜歡他的文筆的一點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最複雜的道理講懂。

最喜歡第五部內閣不相信眼淚,把權謀寫到極致,讓人身臨其境。大部分的歷史讀物都客觀枯燥了一點,唯有這本書真的讓人一讀就上癮。

13樓:滬通大橋

如果讀者對歷史不太了解,對一些基本理念不太熟悉,或是單純想要放鬆一下的話,建議《明朝那些事兒》,因為作者對一些歷史概念或者是一些複雜的歷史情節都有很通俗簡單的解釋,比較容易理解,而且上面的故事很好玩。《萬曆十五年》的話……比較枯燥……而且有很多學術性的概念比較難懂,很有可能讀不下去。

14樓:

單純從乙個財政專業的本科生來說,萬曆十五年非常有意思。

壓根沒打算當正經歷史書去讀,這本書講的不是歷史,是中國。

我要想讀歷史直接讀明史去了。

15樓:高快樂

當年明月以詼諧幽默一點的手法寫《明朝那些事》,使《明朝那些事》成為比較適合現在人閱讀的書,它更多的是大概講述明朝歷史,更像是普及明朝知識,而黃仁宇先生本就是研究東亞史的人,所以《萬曆十五年》學術性更強一點,真實客觀來講我感覺肯定是萬曆十五年更客觀,如果要看最真實客觀的明代普通的市井是什麼樣,建議《金瓶梅》

16樓:小黑黑

本人不才,上述兩本書都大致的看完了,對於明朝的那些事這本書,我個人覺得更加的接地氣一點,對於更多的讀者來說,相比較更加通俗易懂,樂於人們的理解和認知,對於明朝的整體脈絡和主線的發展都有乙個大致的了解。萬曆十五年呢則是提取了在明朝幾百年的歷史中的乙個片段來詳細的給讀者講述,以此希望讀者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萬曆的這一生,看到明朝的興衰榮辱,當然了,個人覺得,讀完萬曆十五年這一本書,對於萬曆這個歷史人物的認知也算是有了顛覆性的改變!

17樓:赤耳

這兩本書跟真實客觀可搭不上邊,這兩本書說白了就是各自作者對那段歷史的個人解讀罷了,然後分別根據自己的解讀找出了相應的論據來支援,這才構成了這兩本書。

你讀這些書可以開闊自己的見識,學習作者的理解,但是你不能盲目認為作者就是對的,讀史是乙個自己理解的過程,而非其他人意見的搬運工,有見解才會學到東西。

當然,題主想要客觀真實,二十四史裡的明史,那才是真實。

18樓:Tang小山

看了很多答案,說的都很好。其實這兩本書恰恰代表了我個人對於乙個端正的歷史觀的認識:《萬曆十五年》體現出的是歷史的唯物辯證,《明朝那些事》體現出的是歷史的人本主義。

脫離了《萬》代表的唯物辯證,歷史就墮落成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脫離了《明》代表的人本主義,歷史就風化成了脆紙薄墨,味同嚼蠟。我沒有讀過正史,啃過部頭,其實是沒什麼資格指點這種問題的;但我也依然有足夠的把握認為我的結論大差不差,因為法理萬卷莫外乎事理人情,青史一部莫外乎天道人性,不論再經歷幾多輪迴,這兩部書裡所講出的那些道理,就活生生的和我們在一起,這一點從來都沒有變。

《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其中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呢?

比爾海特十二世 黃仁宇當兵時就當的亂七八糟。當歷史學家也就那麼回事,何況又是很舊的觀點。他老人家的所謂合理看著也很可疑,數目字管理算什麼獨門秘籍?開小店?治大國如烹小鮮?史學余秋雨。 王小智 首先 萬曆十五年 通過對明朝萬曆這個年代的研究,總結出中國封建統治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權力構造,從皇帝 張...

高中歷史愛好者如何學習《萬曆十五年》?

Brenda 我也是乙個高中歷史愛好者,這本書我讀了兩遍,我覺得幾章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顯然地,雖然每一章在講人,但實際上每乙個或兩個都對應明朝的某乙個方面,其中略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講戚繼光就是明朝軍事,但其中又涉及到財政賦稅,與海瑞的部分有所重疊 潘雨辰 如果是歷史愛好者,又有文言基礎還是建議讀明...

關於宋朝和清朝,有沒有萬曆十五年這樣的分析書籍?

ashleydordus 萬曆十五年 確實算是乙個 異數 中國史學正統基本不這麼玩。宋代研究可以看李華瑞的 宋代酒的生產與徵榷 以及 王安石變法研究史 江東樹 宋代,書的話首推這本,謝和耐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 為什麼有相似之處呢?兩本書我都看完過,我來說說。1時間。黃書以萬曆十五年左右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