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怎麼回事?讀了兩遍,也沒從中體會到明朝的制度到底怎麼回事?

時間 2021-05-11 22:39:45

1樓:

我看這本書有三點體會:

1.人治終究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2.從來就沒有最優解,有的只是相對解。

3.改革不是口號,是真的要有更遠更寬的眼光才行。

2樓:

如果只是入門的了解下,可以再讀下親王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對明朝的觀察。《萬曆十五年》說的是明朝文官系統政治一元化,高度推崇四書裡的道德準則,表現為思想僵化,結構組織上腐朽不堪,最後對國家的衰敗無能為力。黃給出的藥方是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說的是法治精神,而經濟制度說的是建立金融交換系統,信貸系統等,以避免古代稅收制度的落後和雜亂。

親王的《顯微鏡下的大明》說了六個小故事,有些論據可能跟《萬曆十五年》所說的觀點並不同,就比如說《萬曆十五年》裡說明朝缺失精細化的管理,還是以道德為準則來指導億萬人民,但是在《顯微鏡下的大明》裡對明朝的稅收制度,人口管理制度描述就有很多。

實際上,每一本書都不可能對古代制度有精確的描述,我們也很難說《萬曆十五年》和《顯微鏡下的大明》孰好孰差,關鍵是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人云亦云的讀書並不能獲得真正客觀的知識。如果只是單純的讀幾遍《萬曆十五年》,或者說再多讀幾遍,也體會不到明朝的制度是怎麼一回事的。

再推薦一本明末的書,溫功義的《三案始末》,把每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歷史簡直像故事一樣精彩,彷彿自己就置身於這勾心鬥角之中,不侷限於某一人的描述,更好明白歷史的程序以及個人身處其中的侷限性。黃寫《萬曆十五年》參考最多的就是這本《三案始末》,但個人感覺無論是學術價值還是文筆,溫功義的這本《三案始末》要好於《萬曆十五年》

3樓:taozx

以德治天下,以補大明律之紕漏,然則仁義道德比嚴刑峻法背後隱藏著更多的卑劣,沽名賣直之行為反而反過來限制了皇權,人情社會背後的潛規則,造成了官僚階層之腐敗,這種腐敗使得大明王朝病入膏肓,且無力將其剔除,致使清官難以一己之力還百姓以康樂,致使腐敗的大明官兵難敵倭島之殘寇。德治天下,德之曖昧致使天下如散沙。法治天下,法之嚴明必還朝政以清明。

4樓:中原憲兵大契丹

說白了,就是明朝整個社會以科舉制考上來的儒家大師為中心,這幫人除了空談道德瞎比比外,屁事都不幹。他們治國只靠一條那就是虛偽的道德文章。所謂數目管理,其實是指根據客觀情況處理事情,數字是最客觀的體現,而不能以非常空洞的道德禮儀來處理事情。

處理事情必須有客觀標準,而不能以空洞的小人君子等違心概念為標準。像戚繼光練兵,客觀數量標準定出來然後士兵按這個訓練,而不是天天帶著士兵高喊我是漢人然後就天下無敵了。

《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其中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呢?

比爾海特十二世 黃仁宇當兵時就當的亂七八糟。當歷史學家也就那麼回事,何況又是很舊的觀點。他老人家的所謂合理看著也很可疑,數目字管理算什麼獨門秘籍?開小店?治大國如烹小鮮?史學余秋雨。 王小智 首先 萬曆十五年 通過對明朝萬曆這個年代的研究,總結出中國封建統治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權力構造,從皇帝 張...

《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哪個更真實客觀?

首先,兩個人的水平都比我強。無論是閱讀量還是對明代的理解。至於真實客觀,都比較真實,但不夠客觀。至於萬曆十五年 我會去看萬曆十五年也是因為看了人民的名義,而且十五年名氣確實大,所以在我讀的時候,我的心態上更像是來學習真實又客觀的學術研究的。讀完以後我發現我被高育良忽悠瘸了啊。我很失望啊,我的失望就像...

高中歷史愛好者如何學習《萬曆十五年》?

Brenda 我也是乙個高中歷史愛好者,這本書我讀了兩遍,我覺得幾章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顯然地,雖然每一章在講人,但實際上每乙個或兩個都對應明朝的某乙個方面,其中略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講戚繼光就是明朝軍事,但其中又涉及到財政賦稅,與海瑞的部分有所重疊 潘雨辰 如果是歷史愛好者,又有文言基礎還是建議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