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應該論心還是論跡

時間 2021-05-06 20:42:26

1樓:

我主張論跡。

第一,所有論心的東西都是不可考的,而且不僅是外人不可考,其實自己對自己也是不可考的。

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善良,惻隱之心頻起,或者傷害到別人之後,覺得自己發心是好的,本意是善良的。但是這種感覺不排除是我們自身的一種調節機制,一種自我安慰。就是人類讓自己覺得舒服的一種本能。

我認為這種「善良」是一種假象。

第二,就像是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一樣,善良與代價也是統一的。

就是說,行善一定會製造代價。如果沒有代價,那不能說是善舉,或者說稱之為善良。從這一點來講,論心的「善良」顯然不符合要求。

綜上,我認為落到實處的善舉才能算善良,只是精神層面上的憐憫不能算善良。當然,好心辦壞事也可以算是善良的,這個前提是想要做好事,也為做好事付出代價做好了準備,即便結果不盡人意。

2樓:

應該論下意識。

下意識的善良,一定是從心貫穿到跡的,無所謂論心還是論跡。

乙個杯子要掉了,你下意識把它接住了。沒有時間追溯內心的初衷,也沒有機會推演行動的合理性。僅僅是接住了。

善良就是這種東西,從根本上超出了「天生賦予」還是「後天培養」,而是「不得不」。

當然還是要倡導去修煉善良的心,或先行善良的跡,於內於外只會有益。想得多了,做得多了,總會激發出下意識的「接住」。

3樓:

論跡。這不僅僅是唯物唯心的問題,而是心之所現方為「跡」。縱是「唯心」,也是要擁有所「現」的。更何況,「跡」的體現是很多面的,並不以乙個簡單的結果(比如「好心辦壞事」)蓋棺,所以,哪怕是「違心」行善仍然是行善,它指向——這個人知道什麼是「善」,並切實地朝這個方向付出了努力。

依然值得尊敬。

更何況,如果心裡真的善良,也往往會反映在行為中,哪怕是乙個眼神一句話。到最後仍然是論跡。

4樓:王宗遠

我覺得看重初心吧。我覺得初心只要沒有問題,行為應該也會沒有問題。初心是最深層的心識,從智慧型中發出,應該是會引導行為成為最正確的。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法海雷音如來。

5樓:

論心論跡皆可。但本質源頭是心。

君子尊而澤人,小人貴而害眾。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舉例來說,人都有胃,胃餓了就要吃東西,所以去鄰居家偷食物不是他的過錯,是胃幹的嗎?

當然不是,法庭會把人當人來審判,而不是當狗來審批。人和動物有乙個不同點,人存良知和存天理,惻隱之心,這個心,不是生物學的heart,不是心理學的mind,是英語無法翻譯的。這個良知是科學無法證明的。

6樓:

從判斷上來說,對自己來說是跡,對別人來說是心。

人心是複雜,自己猶然。

對「論跡」的考量,是指行為上的客觀性。人在思考行為的時候有將自己私慾合理化的傾向。對「客觀性」的強調能夠剝離自己感受與跡之間的聯絡,來避免做一些滿足於證明自己是善良的錯事,或是做出自以正義有攻擊性的事只是為了隱秘地宣洩自己情緒。

同樣,客觀性的強調,也否認了在某個善的行為中有自我滿足是件錯事。也就是說在行善的人獲得自我滿足,自我價值感,不是錯的,或者說這是「善良的人」是最普遍的定義,而以「跡」來定義的善是在此基礎上更為嚴格的自我要求。

對別人「心」的考量,不是指對方內心根本是怎樣的人,而是行為是否出於好意。只是希望對方的出意就好的,即使做了錯也沒關係,至於如何妥當處理又是另外回事。畢竟大多數人的善是在自己認知之內給予對方自認為最好的。

同理,就算是「論跡」,無論我們考量多麼細緻,也仍然在自己認知範圍內做出善的事。畢竟「在自己的認知外我可能是錯的」,絕大部分人與其說接受這個命題,不如說接受的是「雖然你無法說服我,我尊重你在我認知裡是犯錯的選擇」。但「論跡」強調了客觀的首要性和判斷的重要性,以及強調將這兩者置於個人感受之前。

人生來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也不是生來就是清澈透亮的善人,大部分出於中間是夾雜了私慾與善意的人,反過來,完全沒有私慾的自我保護,人也不能在社會生活下去。但是完善自己應該從乙個自知有私慾的人逐漸走向清澈堅定的人,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的私慾妥善處理,將自己認知與判斷日漸完善,把本心認為的善和客觀的善不斷貼合。而大的前提就是先承認善應該論跡。

7樓:

對己論心也論跡,人對自己要誠實,苛刻一點也無妨。

好心辦壞事不給自己開脫,壞心辦好事也不給自己戴高帽。

別人的心難論,你可以推測但不可誅心。

對人,好事論跡不論心(水至清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了好事都要去考察別人心術正不正太累了);壞事論跡看情況論心(對親友包容意味,親友做了傷害我的事把他們當做大惡人對我也沒好處)。

綜上,心與跡不該割裂看待,我喜歡靈活運用。

8樓:

對只是抱著善良之心、不害人,但沒有實際幫助他人的人表示理解;

對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做善事、幫助他人的人表示感謝。

無論論心的善良還是論跡的善良都叫善良,都要比肆無忌憚作惡的人強。

給好人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刻與評判。

9樓:心安乃近

前半輩子論心,因為不懂事,難免會無意識帶來傷害,這些可以通過後天來自我完善,舉例來說,小朋友很喜歡小動物,但因為知識匱乏,不會餵養造成小動物生病,這和故意虐待肯定是不同的。

後半輩子論跡,本性善良的人容易吃虧,遭遇了足夠的傷害以後,難免會產生一些不夠善良的想法,也知道如何作惡,比如被人傷害以後產生的報復心理,但依然能夠守住底線不去比爛,可稱為善良。

10樓:解憂園

論心,也要論跡。論跡,也要論心。

都說自己真誠,行動上呢?

肆意傷害他人,肯定不是。

力所能及的好事也不做,也不是。

遇到誤會能解釋,也不解釋;

視公共利益如無物;

諸如此類,都不是善良。

11樓:木刃

善良從心來說是主觀性的,從行來說是客觀性的。評判善良應該分為對己和對人兩種:對己要求心和行都為善方是善,對人心和行有一為善都可以稱其為善。

反正我是這麼理解的。

12樓:聊宅想未來

論心。如果善良不是靠所謂道德標準維護的話,論跡也無妨。

我們現代人對道德的理解,可能已不是老子的原意了。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已經說了,」道」並非一成不變的。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也就好理解了。

自然是變化的,水是流動的。

13樓:

首先,道德是一種社會規範的工具,他的目的是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將社會向乙個期望的狀態引導。

某種意義上很類似於KPI的設計。

讓盡可能多的人覺得自己有成為好人的機會,讓盡可能少的人在作惡的道路上自暴自棄不回頭。是我們道德體系的目的之一。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古今無完人。

同理,我們要鼓勵行善,要鼓勵不做惡。

那麼善的範圍要盡量大,讓行善容易。所以善行不以結果論,人的能力有高低,善心無大小。這樣才不會勸退那些有心行善但是能力低微的人,不致使其自暴自棄。

把善的標準設計在結果論上,那麼比不過比爾蓋茨的人就沒有行善的動力。

甚至再進一步,善行的判定範圍可以擴大到,動機與結果二者有一即可構成善行。這樣使得某些無意行善的人也能得到激勵。

惡的範圍要盡量小,這樣讓普通人有容錯率,讓惡人有回頭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宣傳就是這個道理。惡的認定範圍從早期的結果論。逐漸向乙個動機結果二者都要有的方向發展。

這本身就反映了乙個我們的社會道德變得越來越寬容的趨勢。

14樓:

當然是論心。

但不是論「人的心裡相不相信自己是在做好事」,而是論「人的心裡是不是懷疑自己在做壞事」。

你其實拿不準自己是不是在做好事,只是實在覺得「就算冒一下可能是在做壞事的險,也不能不有所作為」。

就像乙個做父母的,心裡知道自己其實不知道教子女的到底是不是對的、是不是適合將來的世界,但實在不能因為顧忌可能有錯就什麼都不講。

在這個謙卑、保守的狀態下講出來、做出來的,才往往被上天垂憐,成全出乙個好的結果。

真正善良的人,無時無刻不清醒的知道自己不配稱為善良。

正是這個「自知不配」,才是善良所論的心,而不是所謂的「一片好意」。

善良的人永遠忐忑。

如何反駁「論跡不論心」這種觀點?

群星頭號戰犯 想反駁?可以啊,建議題主去給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翻案。畢竟小鬍子及其黨羽言必提及讓德意志民族偉大,東條上等兵言必提及解放大東亞。按題主要反駁 論跡不論心 當年對這幾個的審判都錯了,畢竟只看事實不尊重他們的本心嘛。 逝影絕憂 怎麼反駁?你說你是漢武帝就是了。異不應,微反唇。湯奏當異九卿見...

如何理解「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這句話?

花開彼岸天 乙個有孝心的淫棍 本就是具有兩面性的事物,為什麼一定要定義其單獨乙個面而忽略另乙個面呢?人都是具有多面性的,為什麼要單獨定義其某一方面呢?我買東西,收銀員幹好活就行了,難道我還必須先查他有沒有犯罪記錄?見過的人多了,自然越來越會看人。 小葛 衡量不同事物時要有不同的標準。沒有一條規尺可以...

你同意「論跡不論心」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gjk 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乙個標準裁定的。視情況而定,比如僅對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奪了任我行的權,把他關在湖底十多年,而對他的女兒任盈盈又很好,假設這件事瞞過了任盈盈,站在任盈盈的角度,她看東方不敗是不是應該論跡不論心呢? 佟欣 我贊同論跡!論心只是針對自己,究竟如何想的,只有自己才知道,如果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