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文學整體存在一種憂愁的感覺?

時間 2021-05-06 15:07:32

1樓:何許人

日本文化十分認可佛教提倡的「諸行無常」理念。

在日本人看來,萬事萬物沒有永恆,不可能不朽,再輝煌,再璀璨,也會消逝。

當看透了這一點之後,文學,藝術的意義,都是建立在如何對抗這種人在無常面前的無力感。

日本文學的確提倡一種「物哀」美,物哀只是美的一部分。這一美學概念提出的時間,並不伴隨著《源氏物語》而是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的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的。

既然萬事萬物都會消失,都會寂滅,故而日本人採取的方式就是尋找極致,瞬間的永恆去與時間進行對抗。

因此,日本的文化追求這種瞬間的極致美。短暫,絢爛,華麗,淒美而又靜謐。

譬如櫻花,時常沉默,唯有那兩周時間盡情而熱烈的綻放。

譬如茶道,在一套套成規則的儀式感中,去感受捧盃時的那一口背後的無限敬意。

為了瞬間的極致,為了在無常中找到美的存在,日本也衍生了自己的死亡文化。

死亡在日本人看來並不是恐懼的,然而,在死亡的那一剎那,如同櫻花落寞的時刻,毀滅的瞬間他也是美好的。

也正是如此,日本的自殺文化也就如此誕生了。

消逝的瞬間如此的美好,生命的消失同樣如此、所以他們追求。

2樓:痴漢

越平淡,越憂傷。日本文學中衝和平淡的文字,總是透露著淡淡的傷感。德富蘆花和東山魁夷的對景色的吟詠,司馬遼太郎山岡莊八寫史,紫式部的物語,清少納言的枕草子, 這些客觀的詠物詠古尚且如此,更不必提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芥川的羅生門這類傷懷傷情的名作了。

物哀的說法是乙個很重要的原因,文字本身是乙個重要的原因,日本歷史的演變是乙個原因。另乙個比較有趣的事實是,這些作家大多確實有著比較慘淡的童年和淒涼的境況,寫出這些文字並不是無病呻吟。

3樓:艾爾莎

我有一種感覺。

日本土地很小,且經歷許多磨難,這些磨難難以揮發出去,便在那個小島嶼上縈繞,蒸騰,昇華。慢慢的,日本人對死,對性,對宿命有了一種輕鬆的通透。

日本人尚悲,而人類如今也正習慣從悲中挖掘美。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總結的很到位。

說的是,中國式的偉大,依託於巨集大的場景和故事情節的起伏。(想想四大名著)

日本式的偉大,則更偏向瞬間的參悟和平淡。

所以越平淡越細膩。越容易悲傷。

個人感覺,非專業,不喜歡別噴我喔:-)~

櫻花對於日本文化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Mikan Ryu 再看 菊與刀 這本書的時候寫的回答 日本人喜歡乾淨 沒有汙穢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平靜而美麗,猶如一樹盛開的櫻花。菊與刀 櫻花純潔,代表著許多人的形象。 院花有點甜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了。說到日本,人們就會想到櫻花,日本的電影,動漫還有文學作品也隨處可見...

日本文學是否給你一種陰暗的感覺?開始覺得很平淡,讀著讀著就覺得很壓抑,像處在夏天雷雨前悶熱的小房間裡?

南非幻影長矛手 題主這個範圍太大了。你可以適當地把範圍縮小一下,例如 川端康成早期作品是怎樣的風格 這樣的,如果你直接給出這麼大的乙個範圍我是沒有能力去回答的。 日本文學的壓抑陰鬱和居住環境也有關係,以前日本的房子都是木結構,牆是木頭拉門糊著紙遮風擋雨,地是榻,日本的房屋櫸架又不高,日常豔陽高照時整...

在名古屋大學讀日本文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怪味花生公尺 名大的情況我不了解,就立命館的情況而言,我認識兩位研究日本古典文學的中中國人同期。一位是學部就在立命館讀日本文學專業,現在在做上代 日本書紀 相關研究 另一位是國內碩士畢業重新讀的修士,現在在做平安時期文學研究。兩個人接觸文言日語的時間少說也有四年。從考試的層面來講,像立命館 關西大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