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是否給你一種陰暗的感覺?開始覺得很平淡,讀著讀著就覺得很壓抑,像處在夏天雷雨前悶熱的小房間裡?

時間 2021-05-07 05:38:44

1樓:南非幻影長矛手

題主這個範圍太大了。

你可以適當地把範圍縮小一下,例如「川端康成早期作品是怎樣的風格」這樣的,如果你直接給出這麼大的乙個範圍我是沒有能力去回答的。

2樓:

日本文學的壓抑陰鬱和居住環境也有關係,以前日本的房子都是木結構,牆是木頭拉門糊著紙遮風擋雨,地是榻,日本的房屋櫸架又不高,日常豔陽高照時整個房間也是朦朦朧朧的,整個人居住生活寫作的環境都很壓抑,在這種環境下寫作的才思能Sunny才見鬼了。所以日本人喜歡這種朦朧,陰鬱的氛圍,作品滲透的壓抑陰鬱是作者情緒的真實寫照,是他們津津樂道的大和味道,也是他們民族的乙個特點;即使當代日本居住環境好了,樓房的設計格局還是和以前類似,壓抑依舊!一句話文如其人(民)!

本人是從風水的角度看問題,貽笑大方!

3樓:地瓜地瓜我是土豆

是,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還有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後來歇了好長一段時間,那時候看《挪威的森林》,真的壓抑了很久,情緒也很不好!真實感受

4樓:

我覺得是的……沒什麼大起大落,但就是覺得壓抑。但我本人還非常喜歡這種型別的呢,總覺得好像給了我什麼力量一樣。

而且不知道為什麼,一些明明很普通的句子,日語寫出來然後再翻譯過來就非常日式的感覺……

5樓:澍越

是。看到這個題目,其實我的第一反應是《人間失格》。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太宰治的原因,所以先想到了這本書。

剛開始看的時候其實是覺得很平淡的,即使文章充斥著一種顯露的人性的壓抑,但是並沒有讓我的情緒有特別大的起伏,但是當我看完的時候,莫名的感受到一種難受一直停留在腦海裡,有些透不過氣的悲觀。

就像一種後勁非常大的藥。

《人間失格》只是我唐突的舉了乙個例子,關於日本的文學作品為什麼普遍給我們這種感覺,我認為日本的物哀美精神其實佔了一些大的比重。我第一次知道這個詞是在挺早以前了,在看過川端康成的《古都》之後。川端康成的書確實是纖細細緻的美,個人觀點認為,川端康成的書和許多日本作家都不太一樣,他給我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所以當時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說《古都》裡的物哀美精神表現的十分淋漓盡致。

當我讀了更多的一些日本作品之後,乙個比較偶然的機會,重讀《古都》,我才覺得,雖然《古都》裡濃濃的親情和美好的愛情貫穿全文,但是總有一種哀愁一直籠罩著我,明明書中一直是美好的情感在流淌,卻讓人感受到哀愁。可能這就是物哀美吧。

而回想起來,幾乎我看過的很多日本作品,都流露著這樣的物哀美精神。

6樓:提香女人亂象

只能說大體籠罩主題的陰鬱沒錯,但我個人認為這個感覺的文學作品是21世紀以前的。我才疏學淺只通讀了村上與川端兩人的文集,這兩人就是很好的對比了。你要說村上沒有陰鬱?

這顯然是錯的,《挪威》裡到處充斥著陰鬱。但相較于川端還是略微輕鬆的。川端則是戰爭時期的作家,不同於戰後出生的村上。

所以我覺得戰爭是影響此時期文學的重要因素,還有就是日本以往的憂傷、感性與死亡。

7樓:棋魂

最近看了《我是貓》《假如世界上不再有貓》《枕草子》《假面自白》《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並沒有黑暗的這種感覺﹏型別很多種,不能化為一談…

8樓:中二少年歡樂多

人間失格,挪威的森林,東野圭吾系列多少都有我們覺得壓抑,無非是因為它們毫不留情地說出了我們極力掩藏的不願直視的一些東西

一些事不願看得太通透罷了

但不得不說寫出來是一種勇氣

我們需要這樣的書

9樓:

看得不多,但日本人的一些東西總給我一種「美的極致就是死」的感覺。

比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比如雪國,比如日本言情裡「她美得就像死去了一樣」,比如日本那一大拉自殺的作家。

10樓:臭琦琦

咋麼說呢。村上春樹善於描寫人物內心。是玩心理的高手。

東野圭吾善於寫空間時間的關係。總的來說適合如今的中國青年人閱讀。中國老一輩作家的描寫困苦中國的作品。

放在如今真的很難感同身受。不咋愛看。

11樓:tin tin

不僅僅是日本文學,是大多數文學的高階形態都是憂傷。

「憂傷像個明智的成年人,它已經存在千百萬年了。歡樂則是永遠童萌稚年,天真浪漫,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心靈中獲得新生,年事越長,歡樂就越少,猶如花朵,林子越密,花就越少。」

12樓:

在公司刷網頁所以系統是純日文的,打標點有點吃力,將就著看吧。

大概只有深刻思考並理解了死,才能感受生之光輝與偉大吧。

我認為題主所述的夏天雷雨前悶熱的小房間這個比喻非常恰當。

我自己的解讀是:既知暴雨將至,便知暴雨終歇。既知暴雨終歇,便知暴雨將至。乙個夏天不會只有一場雷雨。人生也不會只有乙個夏天。

但乙個夏天也不會全是雷雨,還會有開得絢爛的紫陽花和綠意盎然的草木葳蕤。

苦難會到來,但苦難也會過去。但新的苦難又會到來,如此輪轉不歇。如果只求苦難終結那麼人生很難有所謂的完滿,但日本文學並不追求完滿。

我幼時讀日本文學常覺遺憾,等年紀大了再回頭看,便覺這其實對我而言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寬容與安慰了。

13樓:張文

普通來說,乙個已經對生活無望的人才會平淡地面對死亡。

就像被蛛網纏住一樣,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力在延展消失,恐懼在襲來,希望在破滅,最後歸於平靜。

14樓:

不知道為什麼,從小看日本動漫,讀日本文學,總覺得日本在中國的西邊,動漫裡的世界給我的感覺也是面西而行,感覺那個世界的人們總是生活在下午,生活在被主流世界遺忘的地方,無論劇情多Sunny結局多偉光正,柯南也好奧特曼也好都如是。導致小時候一到陰天(尤其是城市西部的陰天,那種高樓林立的陰霾天,而鄉下陰天則只會讓我想起紅樓夢,不曉得為啥⊙▽⊙)快下雨的時候,總讓我想起日本這個西方世界。。。當我第一次得知日本在中國東邊,是在比蓬萊仙島還東的地方時,我的內心是億萬草泥馬狂奔的⊙ω⊙

美國則完全相反,無論是看好萊塢電影,還是貓和老鼠,迪士尼什麼的,總覺得美國就是位於中國東邊的國土,尤其那種鄉村牛仔的生活,感覺人們的生活重心永遠在上午,處處活力四射。甚至連歐洲在我兒時的臆想中也在祖國的東方,看見那些油畫,總覺得是伴著朝陽的世界,無法想象油畫中安逸的人們會生活在西方國度,還一度無比納悶為何歐美是「西方國家」,明明日本才是嘛(其實,南韓也有點這種感覺)。現在看了前面那麼多回答,心中才算是落停了。

我沒有貶低或諂媚任何乙個國家的意思,只是這種疑惑的確伴隨了我童年的好長時間……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小時候也有這種感覺,我實在不信只有我乙個人是這種想法@_@

15樓:Susuki

我更覺得讀日本文學,就像看見不同的人的剪影,他們在淡然如色水的生活中有自己的掙扎,作家們也是寫的像潺潺流水一樣,流到你心裡留下印記,然而最後流水還是消失了,你會微微蹙眉和人物們一起感嘆。

By the way,日本文學和日本電影都有很相似的風格。最近看了一部叫《楢山節考》甚是不錯,1983版的由今村昌平大為推薦。在對於人性與本質,倫理與道德方面,日本電影總是讓我眼前一亮!

16樓:尹暮寒

最近接觸的日本文學就是東野圭吾了,本是衝著他的推理才去看的,卻覺得他對於人物的刻畫也很是深刻。讀了更多日本文學,結局大多是悲劇,日本也就是這麼乙個民族壓抑才會孕育出這樣的文化。

壓抑就像夏日裡的雨黏黏的讓人不舒服,他們彼此壓抑自己的本性,用皮囊演戲,他們都是小人物,可以是我們任何乙個人。

日本文學,看著會沉浸進去,它可以是乙個小故事,也可以是一長段巨集大的歷史。

17樓:蔥油餅味棉花糖

夏天雷雨前悶熱的小房間

是極美的啊

那種躁動的情緒積累到噴薄而出的臨界點的感覺似乎下一秒就想像暴風雨一樣撕裂彼此呀

我要說什麼來著…

嗯~對~如果只是說雷雨前奏的話,很喜歡這種爆發前的壓抑感,顯然是我受渡邊老爺爺荼毒太深的緣故。

其他的日本文學作品,像源氏物語那種清冷的壓抑,又另當別論啦。

18樓:思考的沙鷗

是的。身處島國之隅,而歷史上又有壓抑的民族性,文學的風格,無論從內涵還是語言,都難免獨具日本特色,甚至陰鬱。就像日本調式一樣,有種櫻花隕落,雪壓寒梅之感,心裡有一絲絲堵的慌。

以上是自己的拙見,還望指正~

為什麼日本文學整體存在一種憂愁的感覺?

何許人 日本文化十分認可佛教提倡的 諸行無常 理念。在日本人看來,萬事萬物沒有永恆,不可能不朽,再輝煌,再璀璨,也會消逝。當看透了這一點之後,文學,藝術的意義,都是建立在如何對抗這種人在無常面前的無力感。日本文學的確提倡一種 物哀 美,物哀只是美的一部分。這一美學概念提出的時間,並不伴隨著 源氏物語...

在名古屋大學讀日本文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怪味花生公尺 名大的情況我不了解,就立命館的情況而言,我認識兩位研究日本古典文學的中中國人同期。一位是學部就在立命館讀日本文學專業,現在在做上代 日本書紀 相關研究 另一位是國內碩士畢業重新讀的修士,現在在做平安時期文學研究。兩個人接觸文言日語的時間少說也有四年。從考試的層面來講,像立命館 關西大這...

櫻花對於日本文化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Mikan Ryu 再看 菊與刀 這本書的時候寫的回答 日本人喜歡乾淨 沒有汙穢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平靜而美麗,猶如一樹盛開的櫻花。菊與刀 櫻花純潔,代表著許多人的形象。 院花有點甜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了。說到日本,人們就會想到櫻花,日本的電影,動漫還有文學作品也隨處可見...